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9篇
  免费   424篇
  国内免费   103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63篇
  2019年   177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401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13篇
  2005年   237篇
  2004年   222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84篇
  1999年   147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小麦根液泡膜上存在两种类型ATPas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epharose 4B柱层析的方法在小麦根液泡膜中分离出两种ATPase,一种需Mg^2+存在于表现催化活性,受质子通道抑制剂DCCD(二环已基碳二亚胺)的抑制和Cl^-的激活,为需Mg^2+ATPase,另一种不需Mg^2+就可表现出催化活性,受Ca^2+的强烈激活,不受DCCD的抑制和Cl^-激活,可能前者与转运质子有关,后者与Ca^2+的转运有关。  相似文献   
62.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少有的仍保持自然流态的大型一级支流,是长江鱼类重要的繁衍场和珍稀物种的保护地,摸清其鱼类多样性现状及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对赤水河水生态恢复评估极为重要。于2021年9月对赤水河流域开展了鱼类多样性、分布及其特征调查,全流域共设置52个采样点,采用环境DNA技术采集并研究了赤水河鱼类的组成及其分布。结果显示通过环境DNA方法共调查到鱼类6目18科62属77种,包含16种长江特有鱼类。以鲤形目为主,占总数的87.87%。赤水河鱼类食性以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为主,群落结构上,处于下层水环境鱼类较多;赤水河鱼类优势种为宽鳍鱲(Y=0.205)、西昌华吸鳅(Y=0.085)、麦穗鱼(Y=0.068)、乌苏拟鲿(Y=0.033)、云南光唇鱼(Y=0.027);赤水河上游和下游鱼类群落(P<0.01)和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均显著(P<0.05)。海拔、流速、pH、电导率和温度是影响赤水河鱼类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素。为环境DNA技术在赤水河鱼类多样性调查中的应用提供了探索性研究,将有助于赤水河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63.
近5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对高原有蹄类的种群分布和多样性维持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以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鹿种群为例,通过2013年和2021年对马鹿和牦牛种群数量、分布的调查,并整合了物种分布模型和种群动态模型,评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放牧、道路、居民点等)对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马鹿种群在2013—2021年由890头增加到1 400头,根据种群增长模型预计在2050年马鹿种群数量将达到1 735头,但其适宜栖息地在2050年代下降43.4%,2070年代下降5.1%,表明马鹿种群增长与适宜栖息地缩小之间的冲突将不利于马鹿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当前马鹿与牦牛栖息地重合率为19%,2050年代为60%,2070年代为37%,且牦牛与马鹿存在食物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马鹿原有的适宜栖息地。为保护马鹿,建议减少牦牛的饲养量1 000~1 500头。本研究将种群增长模型、种间竞争关系与物种分布模型整合,把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延伸到种群层面,对其他物种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4.
陈林  宋丽 《生物工程学报》2023,39(2):472-487
流式细胞术是通过对液流中各种荧光标记的颗粒进行多参数快速高效的定性或定量测定的方法,在科学研究的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植物组织及细胞壁和次生代谢产物等细胞的特殊成分和结构,限制了其在植物研究领域的应用。本文在介绍流式细胞仪发展和组成分类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流式细胞术在植物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应用限制,进而展望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为拓宽植物流式细胞术的潜在应用范围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65.
为了掌握近年来广州市场龟鳖贸易状况及变化趋势,本研究对中国龟鳖贸易需求大、非法贸易严重的广州地区进行了10年的市场调研,结合2010至2019年广州地区查处龟鳖非法贸易案件的物证鉴定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的专项调查记录到市场出售的龟鳖74种,其中,野生龟鳖41种,野生龟鳖个体市场占比2.01%,养殖龟鳖33种,个体市场占比97.99%,非法贸易龟鳖40种,个体市场占比3.74%;专项调查之后的8年内的不定期抽查记录到市场出售的龟鳖45种,其中,野生龟鳖18种,野生龟鳖个体市场占比1.13%,养殖龟鳖27种,个体市场占比98.87%,非法贸易龟鳖21种,个体市场占比2.29%;10年的物证鉴定案件信息统计显示,广州市场非法贸易龟鳖19种,共638只个体,其中17种龟鳖在市场调查有记录,包括养殖龟鳖7种,野生龟鳖12种,野生个体339只,占个体总数53.13%。自2010年以来,广州市场龟鳖贸易的种类及规模均呈下降趋势,龟鳖种类减少明显;宠物市场记录数据分析,养殖来源的龟鳖种类及数量市场占比上升,非法贸易龟鳖种类及数量市场占比下降,野生龟鳖种类及数量市...  相似文献   
66.
67.
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目前已取得初步成功,野化放归是迁地保护的最后一环,也是实现迁地保护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于2021年4月将来自天鹅洲故道迁地保护区的2头雄性长江江豚转移至与长江干流环境相似的老湾故道,尝试开展野化训练,探究其行为和发声的适应过程,评估其巡游、捕食和发声等行为能否适应较恶劣的环境,为将来规模化的野化,甚至放归自然栖息地提供技术支撑。经过为期1年的野化训练和持续监测,结果表明,老湾故道鱼类密度显著低于天鹅洲故道,丰水期鱼体密度分布不均,上游较中下游高。江豚在上游的每日平均停留时间显著高于中下游, 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与鱼群的密度分布有显著相关性。在进入故道的前2月,江豚顺流巡游所需时间逐渐增加达到峰值,随后降低并趋于稳定。在船舶噪声适应性训练中,江豚的平均呼吸间隔在存在船只干扰时显著降低,随着干扰次数的增加,逐渐恢复至无干扰时的水平。由此认为, 2头江豚对老湾故道的低鱼类资源密度、季节性变化的流速环境及人工施加的船只噪声干扰有良好的适应性,具备放归长江的条件。这是首次实施完全自然环境中江豚的野化训练,将为规模化的野化放归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江豚自然种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68.
心室肌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由快反应细胞转变为慢反应细胞,是研究药物对钙通道活动影响的理想模型。在此模型上,我们发现大豆总皂甙对大鼠心肌细胞有钙通道阻滞作用。为了对此作用做进一步分析,本实验在培养的心肌细胞上,以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与自发性搏动为指标,对比观察大豆皂甙Ⅰ与尼莫地平的作用,以及大豆皂甙Ⅰ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69.
收集11种不同厂家的灭活型样本保存液,将甲型流感病毒加入保存液和生理盐水中,在4℃、25℃和37℃条件下保存0 h、2 h、4 h、6 h和24 h后,分别提取各组的病毒核酸,并通过逆转录实时荧光PCR检测病毒载量变化,以探究不同样本保存液对病毒核酸保护效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不同样本保存液中的病毒载量随保存时间和温度变化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可将11种灭活型样本保存液的保存效果分为四类:(1)优秀产品:在任一温度(4℃、25℃、37℃)条件下,即使保存24h时病毒核酸都未发生明显降解,占比27.2%(3/11);(2)良好产品:低温(4℃)和室温(25℃)情况下核酸未出现降解,但在高温(37℃)条件下6 h后保存效果明显下降,占比27.2%(3/11);(3)合格产品:低温(4℃)条件下对病毒核酸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但在室温(25℃)和高温(37℃)情况下随保存时间延长其保护效果显著下降,占比18.1%(2/11);(4)不合格产品:任一保存条件下对病毒核酸的保护效果都较差,甚至加入病毒后立即导致病毒核酸发生快速降解,占比27.2%(3/11)。以上结果说明不同厂家样本保存液对病毒核酸...  相似文献   
70.
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已威胁到脆弱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本研究选取马来西亚的热门旅游海岛——热浪岛和停泊岛作为研究区域,基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模型框架,结合调查数据和人类活动兴趣点空间分析方法建立珊瑚礁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研究区珊瑚礁的生态脆弱程度,并提出管控对策。结果表明:研究区珊瑚礁生态脆弱性指数为-0.30~0.66,热浪岛周边站位生态脆弱性指数平均值为0.08,停泊岛周边站位生态脆弱性指数平均值为0.26,停泊岛区域的珊瑚礁脆弱性整体高于热浪岛,高度脆弱地点主要聚集在大小停泊岛的南部,而轻度脆弱地点位于停泊岛西北和热浪岛东部。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珊瑚礁生态脆弱性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浊度,主要人类活动因子为度假村和客运码头。控制娱乐设施与珊瑚礁区的距离、对海洋公园进行功能区划分等措施可能对降低当地珊瑚礁脆弱性具有积极意义,可作为当地珊瑚礁保护管理的备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