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血管钠肽、 C型钠尿肽和心房钠尿肽舒血管作用的对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Feng HS  Zang YM  Zhu MZ  Pei JM  Wang YM  Wang L  Shi PT 《生理学报》1999,51(5):515-520
本实验采用离体血管灌流方法,观察和比较血管钠肽(VNP),C型钠尿肽(CNP)和心房钠尿肽(ANP)对大鼠肺动脉,腹主动脉和腹腔静脉的舒张作用。.结果表明,VNP,CNP和ANP对离体大鼠的保留内皮与去内皮的肺动脉,腹主动脉和腹腔静脉均有浓度依赖性舒张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高蛋白高胆固醇饮食诱导心肌纤维化的协同效应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在每日标准饮食中增加20%蛋白质或/和100 mg胆固醇摄入8周的大鼠,以羟脯氨酸法测心肌胶原含量;以放免法测左心室及血浆AngⅡ和Ald浓度;以Griess法测血清亚硝酸盐(NO-2)浓度.结果:高蛋白高胆固醇组较高蛋白组心肌胶原含量升高了1.69倍,血总胆固醇和AngⅡ浓度分别升高了0.7倍和1.5倍,血NO-2 浓度亦明显降低,心肌Ald含量上升了1倍;较高胆固醇组心肌胶原含量升高了0.48倍,血AngⅡ升高了0.23倍.结论:高蛋白高胆固醇饮食可协同诱导心肌纤维化,其发生机制可能与RAAS激活和内皮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心房钠尿肽(ANP)对内毒素血症大鼠(ETR)肺动脉和主动脉内皮和平滑肌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LPS组),治疗组(ANP组).各组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g/kg的LPS和2 mg/kg LPS与2μg/kg的ANP,4 h后处死动物分离肺动脉、主动脉,进行离体血管务体外灌注实验.结果:LPS组、ANP治疗组主动脉环和LPS组肺动脉环对去甲肾上腺素(NE)引起的收缩作用在NE低浓度时较对照组减弱(P<0.01),在较高浓度时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强(P<0.01);主动脉环ANP治疗组与LPS组无显著差异(P>0.05);肺动脉环ANP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ANP可明显改善ETR离体主动脉和肺动脉对乙酰胆碱(ACh)的舒张反应(P<0.01),ANP可提高ETR离体主动脉和主动脉环对硝普钠(SNP)引起的舒张反应的敏感性(P<0.01).结论:ANP对ETR肺动脉和主动脉内皮和平滑肌细胞可能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4.
以免疫家兔制备的抗人Ⅳ型胶原多抗包板,采用改良过碘酸钠法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人Ⅳ胶原单抗,建立了一种血清Ⅳ型胶原的增强化学发光双抗夹心酶免测定法.实验结果表明方法较为灵敏、准确、稳定、特异,其最低检测限为30 μg/L,平均回收率为94.5%,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6.0%和11.6%.测定60例健康人,其参考值为160 μg/L,与进口的日本试剂盒相关性良好,因此可以作为临床血清Ⅳ型胶原放免测定法的参考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55.
囊状纤维化基因的克隆成功,使得本病的基因治疗成为可能,本综述基因治疗囊状纤维化的理论基础和初步结果,对几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载体和安全性作一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56.
为了观察异种血清诱发肝纤维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ECM)及其生成细胞的变化规律,经腹腔注射猪血清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肝内胶原(Col)Ⅰ、Ⅲ、Ⅳ、Ⅴ型和纤连蛋白(Fn)及其生成细胞。结果:①Fn最早在汇管区、小叶间隔内沉积,ColⅢ、Ⅳ、Ⅴ随之增多,停止血清注射后它们都明显减弱或消失;ColⅠ沉积出现最迟,但阳性迅速增强,停止注射后仍较强;②结蛋白(Dm)阳性的肝星状细胞(HSC,原称Ito细胞)其分布和数量变化与Fn和ColⅡ基本同步,而位于汇管区及细胞间隔的原始间叶细胞(PMC)Dm(-)。提示ECM生成细胞可能来自细胞骨架表型不同的PMC和HSC,本模型由于能清晰地显示ECM及其生成细胞而更适用于肝纤维化机制及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57.
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第28天,右心耳心房特殊颗粒数目显著减少,且多见膜溶解、断裂,半月形排空和颗粒膜与横管膜及肌膜靠近、融合及颗粒向横管腔及肌膜下突出的现象。心肌细胞内线粒体有肿胀、基质变浅及部分嵴断裂现象。感染组小鼠右心耳心房特殊颗粒的体密度(0.0323±0.0029μm3/μm3)、面数密度(0.8647±0.0692μm-2)、数密度(3.2363±0.1114μm-3)及颗粒平均直径(0.2671±0.0207μ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的0.0971±0.0127μm3/μm3、1.921±0.1145μm-2、0.2189±0.0866μm-3和0.3108±0.0195μm。本文阐述了日本血吸虫感染后,促进心房特殊颗粒释放增加。  相似文献   
58.
目的:基于前期茵陈蒿汤类方抗肝硬化的方证病理基础结果,围绕“方-证相关”的学术内涵,提出了“方证相关时,方剂对机体基因的调控遵循‘无差错修复’原则”的假说;并探讨茵陈蒿汤对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形成阶段肝组织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s,KCs)相关基因表达及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大鼠,于每周前3天连续腹腔注射0.5%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2周末取模型组6只做动态观察。第3周初开始,在持续造模的同时给予茵陈蒿汤干预治疗到4周末,正常组与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4周末在3%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情况下,杀鼠取材,检测肝功能、肝组织病理、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胶原半定量,并采用基因芯片检测分析茵陈蒿汤对模型大鼠肝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4周大鼠血清肝功能水平明显升高(P<0.01);病理观察肝组织炎细胞显著浸润,胶原显著沉积(P<0.01),肝组织白介素1(IL-1 b)、Cd68、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4(Tnfrsf1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9(Tnfrsf9)、TNF受体超家族成员6(Fas)、Cd14、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Ⅰ型胶原α2(Col1 a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al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23(Mmp23)、趋化因子配体21(Ccl21)、蛋白激酶Cβ(Prkcb)基因表达明显上调,MAPK通路被激活。经2周治疗后茵陈蒿汤能显著降低DMN诱导的大鼠血清肝功能水平,抑制组织炎细胞的浸润与坏死,胶原沉积,并下调了肝组织IL-1 b、Cd68、Tnfrsf14、Tn-frsf9、Fas、Cd14、Ctgf、Col1 a2、Igfals、Igf1、Igfbp1、Mmp12、Mmp2、Mmp23、Ccl21、Prkcb 基因的表达,抑制了MAPK通路的活化。通过全基因芯片的分析,在茵陈蒿汤干预治疗后基因表达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修复。结论:验证了“方证相关时,方剂对机体基因的调控遵循‘无差错修复’原则”的假说;茵陈蒿汤显著抑制DMN 诱导肝纤维化形成,其机制可能是调控了KCs,抑制相关炎症因子的释放,同时可能参与调控MAPK通路,从而达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模型血清中IL-6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PF级C57B/L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牛磺酸组,每组各1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100%花生油1 m 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模型组给予含20%CCl4的花生油1 m 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牛磺酸组给予含20%CCl4的花生油1 m 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并从第3周起给予牛磺酸500 mg/Kg/d灌胃至第10周。在第10周通过摘除眼球取血,检测小鼠血清中的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三型前胶原(PCⅢ)、四型胶原(Ⅳ-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IL-6的含量;检测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计算肝脏指数;观察小鼠肝脏的HE染色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血清中HA、LN、PCⅢ、Ⅳ-C、ALT、AST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肝脏组织中SOD和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肝脏指数增加(P0.05),病理检查显示肝细胞坏死并出现脂肪空泡、纤维组织增生和炎细胞浸润;牛磺酸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血清中HA、LN、PCⅢ、Ⅳ-C、ALT、AST和IL-6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脏组织中SOD显著升高(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脏指数降低(P0.05),病理检查显示肝脏组织中无炎性浸润、脂肪空泡和无纤维组织沉积。结论:牛磺酸可以降低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IL-6的含量,减轻CCl4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60.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在人体内广泛分布而又含量极少的一种生物因子,但是却在信号传导,细胞增值分化,促进血管生成,损伤组织修复等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医学的各个领域对b-FGF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肝纤维化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肝纤维化是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中的一个动态过程与共同病理途径。肝纤维化发展的核心环节和共同通路是肝星状细胞(HSC)激活和以及大量ECM的合成分泌。而HSC的激活成为肝纤维化的关键,许多生物因子参与了这个病理过程,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就是其极为个最重要的几个因子之一。本文就近些年b-FGF的基本概况,作用机制,b-FGF在急慢性肝炎中的表达情况,在肝癌中的表达和信号传导情况,以及它在肝纤维化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因素等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另外就b-FGF未来的发展前景做一简单介绍,本文就以上内容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