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三种国产阴地蕨科植物中的表皮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瑜  王士俊 《植物学通报》2000,17(4):352-359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三种国产阴地蕨科植物:劲直蕨萁(Botrypus Strictus)、小阴地蕨(Botrychium lunaria)和薄叶阴地蕨(Sceptridium daucifolium)叶的成熟表皮构造进行了详细观察和研究。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气孔散生,气孔类型无规则型,气孔长轴方向多与叶脉延伸方向一致。但也存在明显区别,特别是劲直蕨萁与另外二个种的区别更为明显:前者表皮细胞垂  相似文献   
63.
Microfluidic networks are extensively used in miniaturized lab-on-a-chip systems. However, most of the existing micro- channels are simply design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icrofluidic systems commonly require external pumps to achieve effec- tive fluid transport. Here we employed microfabrication techniques to replicate naturally-optimized leaf venations into synthetic hydrogel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pumpless microfluidic chips. The unique properties of leaf-inspired microfluidic network in convectively transporting fluid were characterized at different inclination angles. Flow velocity inside these microfluidic net- works was quantitatively measured with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Mass diffusion from biomimetic microfluidic network to surrounding bulk hydrogels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leaf-inspired microfluidic network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transport fluid without the use of external pumps, but also facilitate rapid mass diffusion within bulk hy- drogel chips. These leaf-inspired microfluidic networks could be potentially used to engineer complex pumpless or- gan-on-a-chip systems.  相似文献   
64.
在开放的陆架环境中,风暴沉积是一种常见的事件沉积,但在古代和现代的风暴沉积中,却很难发现保存完整的风暴沉积序列,其原因是风暴沉积的结构构造非常容易受到后来的机械作用的改造和生物扰动的破坏。幸运的是,山东省寒武系崮山组上部的薄层灰岩不仅比较完整地保存了风暴成因的机械作用结构、构造,同时,也详尽地记录了与风暴成因有关的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根据崮山组薄层灰岩中保存的风暴成因沉积序列和前人所总结的风暴沉积模式,可以建立一个理想的综合性的风暴沉积—正常气候条件下包括机械作用和生物作用的沉积序列,这对于解释风暴作用的整个过程,鉴别现代的或古代的不同沉积环境的风暴沉积,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均具有重要意义。风暴沉积与浊流沉积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浅水的生物群和不同的机械成因的和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  相似文献   
65.
改善耕层构造是解决旱作农田耕层存在"浅"、"实"、"少"问题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对北方旱作农田合理耕层构建和土壤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旱作农田耕层构造的综合效应,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上虚下实耕层(up loose and down compaction plough layer,ULDC)、虚实并存耕层(furrow loose and ridge compaction plough layer,FLRC)、全虚耕层(all loose plough layer,AL)、全实耕层(all compaction plough layer,AC) 4种耕层构造,利用2015—2016年2年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群体生物产量、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土壤容重、土壤三相结构距离、根重密度、根表面积密度9个指标,进行基于雷达图分析的耕层构造效应综合评价。根据向量综合评价函数,虚实并存耕层构造、全虚耕层构造、全实耕层构造、上虚下实耕层构造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8222、0.7174、0.6903、0.6455,验证了虚实并存耕层构造在辽西地区的优越性。综合分析认为,虚实并存耕层是北方旱作农田的最优耕层结构,为区域建立科学的土壤耕作制度和土壤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6.
香椿木材解剖构造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扩大和培育香椿资源和填补国内经济建设及人民生活对优质木材的需求,为其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及科学的理论指导,依照GB1927-91实验方法对其木材的解剖和物理力学性质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香椿纤维13年生后形态均匀,长宽比46.18,双壁厚11.00μm,纤维壁腔比0.56,腔径比0.76;导管分子平均长度383.52μm,宽度143.98μm;基本密度和气干密度分别为0.415g/cm3和0.475g/cm3,属“轻”型;差异干缩为1.93;木材的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和顺纹抗压强度分别为67.85MPa、6179.82MPa和38.23MPa,综合强度106.08MPa,均属“低”级,香椿的综合品质系数为2556.1×105 Pa,为高等级材。综合分析表明香椿材质优良。  相似文献   
67.
构造模型和模拟实验是进行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本质是对生物结构及生命现象进行模拟。开设生物建模和模拟实验课程,是高中生命科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大胆尝试,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项有力措施,这项措施必将推动高中生命科学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68.
松辽盆地白垩纪微体生物群分布特征与富烃源岩层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是我国白垩纪最大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晚白垩世两次大的湖侵事件导致了微体生物群的繁盛和富烃源岩层的形成。在论述松辽盆地白垩纪微体古生物群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以微体生物为核心的松花江生物群的发育与富烃源岩层形成的关系。认为大型富营养湖泊的发育为松花江生物群的繁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湖盆内繁盛的微体生物群则为富烃源岩层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长期继承性深水构造凹陷和非补偿沉积则是富烃源岩层形成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69.
压电免疫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传感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能实时检测到传感器表面的抗原抗体反应,它可促使免疫诊断方法向定量化、操作自动化方向发展,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与压电晶体免疫传感器的基本原理、设计与构造,并对常见的压电石英晶体免疫传感器生物敏感膜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0.
对采自自然水体中囊裸藻属(Trachelomonas)的8种和陀螺藻属(Strombomonas)的两种藻类的囊壳微细结构和元素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这两个属的系统演化关系.结果表明:组成囊壳的矿质元素主要是铁和硅,在陀螺藻和表面粗糙的囊裸藻中,硅的含量较高,铁的含量相对较低;在大多数囊裸藻中,尤其是表面致密、光滑的种类中,铁的含量较高,硅的含量较低,矿质元素的组成与囊壳的颜色无直接关系.建议将陀螺藻属(Strombomonas)撤消,原陀螺藻属的种作为囊裸藻属(Trachelomonas)中的一个种组(Group),它们是裸藻科中最原始的具囊壳的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