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7篇
  免费   536篇
  国内免费   1778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96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392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4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7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91.
<正>背景:2013年2月到3月期间,在中国首次发现了禽流感病毒A(H7N9)感染人类的病例。对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后,确定了截止2013年12月1日在中国发生的H7N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每个被确诊为H7N9病毒感染的病例进行实地调查。如果通过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测,发现有  相似文献   
992.
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系统功能.本研究采用Ecopath模型,根据2017-2018年中国东海三门湾海洋生态实地调查数据,构建了三门湾生态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描述了三门湾生态系统的能流结构,分析了其功能特征.结果显示:三门湾生态系统营养级范围在1~3.80,能流渠道主要表现为牧食食物链,系统能...  相似文献   
993.
珠江口附近海区甲壳类动物的区系特征及其分布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年8月(夏季)、2006年10月(秋季)、2006年12月(冬季)和2007年4月(春季)珠江口附近海区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甲壳类动物的区系特征和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获甲壳类动物54种,分隶于2目17科25属,其中,虾类22种、蟹类22种、虾蛄类10种;该海域甲壳类动物多数为热带 亚热带的暖水性种类,少数为广温性种类,未出现暖温性和冷温性种类;广盐性的种类最多,其次为高盐性种类,低盐性种类最少;大多数种类属于印度洋 西太平洋区系;调查海域的甲壳类动物种类与东海、菲律宾海、印度尼西亚海、日本海关系较密切,与黄海、渤海、朝鲜海关系较疏远.调查海域甲壳类动物的优势种为周氏新对虾、口虾蛄、武士蟳、红星梭子蟹、猛虾蛄、锈斑蟳、日本蟳、长叉口虾蛄、中华管鞭虾、三疣梭子蟹和逍遥馒头蟹.出现的种类数以秋季最多(33种),春季最少(26种).甲壳类资源密度在水深0~40 m水域较高,在水深10~20 m最密集.调查海域甲壳类动物的平均资源密度为99.60 kg·km-2,以夏季最高(198.93 kg·km-2)、春季最低(42.35 kg·km-2);组成甲壳类动物的3个类群中,蟹类的资源密度最高(41.81 kg·km-2),其次是虾类(38.91 kg·km-2),虾蛄类最低(18.88 kg·km-2);各类群资源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虾类在夏季最高(120.32 kg·km-2)、春季最低(0.67 kg·km-2),蟹类和虾蛄类则均在冬季最高(62.01和29.49 kg·km-2)、秋季最低(24.64和6.30 kg·km-2).  相似文献   
994.
斑块尺度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GIS技术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950、1967、1983和2000年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斑块特征与斑块内植物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950—2000年间,研究区湿地斑块平均面积逐渐减小,能够维持2种及2种以上植物群落的斑块数量逐渐减少,最小斑块面积为10.1 km2;湿地斑块面积与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类型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湿地斑块面积越大,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的能力越强;随着湿地斑块面积的逐渐减小,斑块破碎化指数和分维数逐渐增大,形状指数和斑块内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逐渐减小;随着湿地斑块空间分离度的增大,斑块内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呈减小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湿地斑块面积大小是影响斑块内群落多样性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和分离度.  相似文献   
995.
周丛藻类及其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丛藻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水体中,具有生物量大、生态功能强、水质响应灵敏等特征.周丛藻类通过吸收代谢利用、吸附和络合等过程去除水体污染物质,用于水质净化,具有耐污能力强,N、P去除效果好,藻类细胞回收利用价值高等优点,推广应用前景广阔.近年开发的藻丛刷系统、周丛藻类 生物膜系统和周丛藻类水产养殖系统等已经成功用于畜禽水产养殖废水、生活污水处理.而周丛藻类的生存规律、对污染物浓度的生理响应机理和污染物质吸收利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6.
高寒植物长鞭红景天种群结构及数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维列  田大伦  卢杰  罗建 《植物研究》2009,29(4):402-410
种群结构及数量特征的研究对揭示种群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有着重要意义。在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所在的西藏色季拉山区,采用样地-样方法对研究站旁阳坡、大阴坡、观景台和山口公路上方的长鞭红景天种群进行了调查,共设76块样地、304个样方,进而对长鞭红景天种群结构及数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鞭红景天在色季拉山主要分布于6个群落类型:急尖长苞冷杉林(P1)、方枝柏林(P2)、薄毛海绵杜鹃灌丛(P3)、毛小叶垫柳灌丛(P4)、鳞腺杜鹃灌丛(P5)及硬叶柳灌丛(P6)。各群落中长鞭红景天平均密度大小顺序为:P3>P1>P2>P4>P6>P5、平均基径为:P6>P2>P5>P4>P1>P3、平均高度为:P6>P2>P5>P1>P3>P4、平均花茎数为:P6>P2>P1>P3>P5>P4、平均花茎环数为:P6>P5>P2>P1>P3>P4、平均分枝数为:P6>P1>P3>P2>P4>P5、重要值为:P5>P4>P3>P2>P1>P6。不同群落类型中,长鞭红景天种群的基径、高度及花茎环数等结构系列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残缺现象,总体上也出现幼体数目少、成体和老体数目相对较多,但由于其种子繁殖存在一定周期性,并且在自然状态下也进行着无性繁殖,故其仍是增长型种群。对花茎环数的分析发现,长鞭红景天种群大量繁殖的周期是8~10年。长鞭红景天分枝数在5~8枝的植株数比例超过了50 %,分枝数最多的高达45枝,但这些分枝由于相互争夺从根吸收上来的有限营养的原因而生长相对较细。各枝花茎数情况方面,花茎数为1~2枝的所占比例为32.21%,这些主要是侧枝上的花茎;花茎数在7以上的植株占25.82 %,这主要是主轴上的花茎;总体上主轴上着生花茎多于侧枝上的花茎。基径与生长参数关系方面:长鞭红景天的生长参数都是随基径级增大而总体呈现出增大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长鞭红景天种群生存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97.
998.
Virology is a branch of biological science dealing with the study of viruses, and medical virology focuses on the study and control of diseases due to viruses that is of medical importanc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virology in Malaysia has its beginning in the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IMR), follow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vision of Medical Zoology and Virus Research in the institute on 23 March 1953. The second institution in the country to establish diagnostic and research work in medical virology was Department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Faculty of Medicine, University Malaya. This was followed by University Kebangsaan Malaysia, University Sains Malaysia and University of Sarawak Malaysia. The National Public Health Laboratory (NPHL) is the latest institution to establish a laboratory in 2003 for virus isolation and services to support country surveillance and outbreak investig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due to viruses.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virology, Malaysia contributed substantially in the areas of virus diagnostic services,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ranging from survey and documentation on the existence and prevalence of viruses causing diseases in Malaysia,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virus diseases, evaluation of new diagnostic tests to pathogenesis of viral diseases. Malaysia contributed to the discoveries of at least 12 new viruses in the world. ASEAN plus Three (China, Japan, Republic of Korea) Emerging Infectious Programme was established to overcome the challenges and impact of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is region. Malaysia as the co-ordinator of the laboratory component of the programme, contributed to strengthen the regional laboratory capability, capacity, laboratory-based surveillance and networking. The future of medical virology in Malaysia in terms of integration of diagnostic, reference and research to support the country's need will be enhanced and strengthened with the on-going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Malaysia) which also incorporates a futuristic Special Diagnostic and Reference Laboratory.  相似文献   
999.
钙对土壤镉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赤红壤上两种镉污染水平下,施用4种钙量(0、40、100、200 mg·kg-1)对小油菜生物量、镉吸收量及土壤溶液中钙、镉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镉或者高镉污染水平下,与对照相比,小油菜干质量均以高钙用量处理的增幅最大,两季平均增加了5.5%(低镉)和17.3%(高镉);增加钙的施用量,使土壤溶液中钙浓度明显增加,小油菜体内钙浓度也明显增加;当钙施用量为100 mg·kg-1时,土壤溶液中镉浓度较对照分别增加74.5%(低镉)和31.0%(高镉),而小油菜体内镉浓度较对照分别降低4.5%(低镉)和13.1%(高镉).两种镉污染水平下,土壤溶液中钙/镉(质量比)值与小油菜体内镉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溶液中钙/镉比值影响土壤镉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小油菜对镉的吸收.  相似文献   
1000.
澧水河口区与目平湖心区的基本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澧水入湖口至目平湖的样带调查,系统研究了河口区和湖心区的水体、土壤和生物学等基本生态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水流速度从河口区至湖心区几乎呈直线下降,水深是河口区大而湖心区小,其它指标如透明度和水体营养含量(硝氮、氨氮、总氮、总磷)维持在一范围内波动的趋势。(2)湖心区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氮和磷含量,而河口区(壶口)的有机质、氮和磷含量相对较低。(3)河口区不适合水生植物生长,而湖心区是植物生长繁殖的主要区域,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4)湖心区的水文和土壤环境(如适当水流和水深,肥沃的土壤)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河口区因水流速度太大、土壤相对贫瘠等是沉水植物无法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原因。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河口区和湖心区的水体理化特征、土壤理化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水流速度是调控生态特征变化的决定性或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