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9篇
  免费   334篇
  国内免费   1662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166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402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4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7篇
  1956年   10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玉米秸秆还田对石灰性土壤Zn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尼龙网袋田间填埋的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对石灰性土壤Zn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Zn肥相比,秸秆还田对提高土壤全Zn含量贡献较小;施Zn肥和添加秸秆处理均显著增加土壤有效Zn(DTPA-Zn)含量,且施Zn肥处理增加的幅度更大;高锌秸秆还田后释放的Zn更易转化为土壤DTPA-Zn,转化率达49.0%,秸秆还田后土壤DTPA-Zn转化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施Zn肥处理的变化不大.土壤交换态Zn(Ex-Zn)、碳酸盐结合态Zn(Carb-Zn)、氧化锰结合态Zn(OxMn-Zn)、紧结有机态Zn(Sbo-Zn)和残渣态Zn(Min-Zn)含量在各处理中差异不大,施Zn肥处理的土壤松结有机态Zn(Wbo-Zn)含量显著大于对照和只添加秸秆处理.尽管玉米秸秆的含Zn量较低,但秸秆Zn释放后更易转化为DTPA-Zn,秸秆还田同时施用Zn肥是提高石灰性土壤供Zn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2.
陈花  林秋奇  徐磊  韩博平 《生态科学》2011,30(3):223-228
秀体溞是枝角类中重要的属,其分类一直存在较大分歧。目前我国秀体溞属有10个种,即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 Liévin,1848、兴凯秀体溞D.chankensis Ueno,1939、奥氏秀体溞D.orghidani Negrea,1982、模糊秀体溞D.dubium Manujlova,1964、杜蒙特秀体溞D.dumonti Korovchinsky,1996、镰角秀体溞D.excisum Sars,1885、蒙古秀体溞D.mongolianum Ueno,1938、多刺秀体溞D.sarsi Richard,1894、大眼秀体溞D.macrophtalma Korovchinsky & Mirabdullaev,1995、热带秀体溞D.tropicum Korovchinsky,1998。在综合现有文献和研究模式标本的基础上,建立了上述10个种的分类检索表,并对我国最为常见的4个种:短尾秀体溞D.brachyurum Lievin,1848、奥氏秀体溞D.orghidani Negrea,1982、模糊秀体溞D.dubium Manujlova,1964、镰角秀体溞D.excisum Sars,1885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分析了目前我国与国际在秀体溞分类上的一些异同,讨论了我国秀体溞分类中存在的同名异种或同种异名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3.
水氮处理下不同品种水稻根系生长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不同栽培条件下水稻(Oryza sativa)根系生长分布特征, 通过不同水氮处理和不同品种的水稻桶栽试验, 采用内置根架法, 于拔节期和抽穗期取样, 获取根系总干重(TRW)、不定根数(ARN)以及各类根(不定根、细分枝根和粗分枝根)的形态指标(长度、表面积和体积), 并分析植株根系生长状况和根系分布特征。结果显示: (1)各试验条件下抽穗期各项根系指标较拔节期均呈增长趋势。同一时期, 各项根系指标在3个施氮水平间均差异显著, 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水分处理下, 两个时期的ARN在湿润灌溉(W2)与保持水层(W1)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而其他指标上W2处理均显著最高; 干旱处理 (W3)下, 仅拔节期的TRW和粗分枝形态指标与W1处理接近, 而在其他指标上均显著最低。不同品种间, ‘扬稻6号’ (V3)的各项根系指标均最高, 而‘日本晴’ (V1)和‘武香粳14’ (V2)间差异不显著。(2)各试验条件下, 抽穗期较拔节期根系下扎生长比例增加, 多分布于表层(0-5 cm)土中; 减少氮素和水分供应可提高根系在5 cm以下土层中的分布比例, 且分枝根反应最为明显; 品种V1和V2的深扎根性较V3明显。结果表明, 合理施氮与控水可优化水稻不同类型根的生长与分布特征, 但需考虑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4.
遮阴对疏叶骆驼刺叶形态和光合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设置自然光与遮阴(60%自然光)两种光环境, 观测了遮阴60天后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叶形态、光合生理参数和脯氨酸(Pro)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与自然光照下的叶片相比, 遮阴叶的比叶面积显著增大(p < 0.01), 比叶干重、比叶鲜重和叶片厚度明显降低(p < 0.01); 叶绿素(a + 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有所增加, 其中叶绿素a含量增加显著(p < 0.01); 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和暗呼吸速率降低, 表观量子效率提高, 最大净光合速率明显增大, 光能利用效率高于自然光叶; 强光照下遮阴叶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 易发生光合光抑制现象。上述结果说明: 遮阴处理后, 疏叶骆驼刺在叶形态和光合生理上表现出对遮阴弱光条件的一定程度的驯化适应。另外, 遮阴叶片Pro的大量积累, 说明Pro在疏叶骆驼刺驯化适应弱光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遮蔽环境下疏叶骆驼刺植株死亡率明显偏高, 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荒漠区的疏叶骆驼刺属于专性阳生植物不耐阴品种。  相似文献   
995.
曹家树 《遗传》2010,32(8):791-798
文章从现有主流生物进化理论存在的问题入手, 以生物适应进化原理为认识基础, 讨论生物进化的动力, 以求对生物进化机制有一个新的认识。在薛定谔“生命赖负熵生存”观点的指导下, 提出了“负熵流”包括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 以及负熵流是生命生存和发育的动力的观点。作者在原有生物适应进化原理基础上, 修改完善并提出了“DNA、RNA和蛋白质在环境作用下的生物适应进化调控系统”理论, 并根据系统发育是个体发育的“积分”的观点, 推论得出生物与环境的负熵差引起的负熵流也是生命进化的动力, 对生物进化机制作出了新的理解。基于这样的生物进化机制的认识, 提出了“进化是一个子系统在其上一等级系统中, 将自身全部或部分信息遗传给下一代子系统, 并在其适应上一等级系统过程中, 产生一些新质, 终止一些旧质, 从而在其上一等级系统中得以延续的变化过程”的概念, 并探讨了一些与进化有关的其他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996.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的反防御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综述了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的反防御机制.一方面,植食性昆虫可通过其快速进化的寄主选择适应性,改变取食策略,调节生长发育的节律,以及规避自然天敌等抑制、逃避或改变植物的防御,即行为防御机制;另一方面,植食性昆虫可适应植物蛋白酶抑制剂、逃避植物防御伤信号、解毒植物次生物质,以及抑制植物阻塞反应来对植物防御进行反防御,即生理和生化防御机制.其中,昆虫抑制植物伤信号,防止植物阻塞反应是反防御机制的研究热点.昆虫反防御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昆虫-植物间协同进化关系的认识,并为害虫治理和抗虫植物的培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7.
优雅蝈螽与暗褐蝈螽精子束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应用微分干涉相衬法对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 Brunner von Wattenwyl和暗褐蝈螽G. sedakovii (Fischer von Waldheim) 雄性精巢管基部、输精管、贮精囊和精包,及雌性受精囊中精子束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对探讨螽斯近缘种的生殖隔离机制和生殖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这两种蝈螽的精子束通过精包转移到雌性受精囊后,精子束的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精巢管基部的精子为游离的单个精子;输精管、贮精囊和精包中精子成束排列形成较分散的精子束,精子束头部包裹有粘液帽;雌性受精囊中的精子束的精子呈羽状排列,精子的头部汇集在中央轴上.两种蝈螽精子束形态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8.
哺乳动物被毛的作用在于发挥其保温、缓冲和隔离的功能,而这些功能会因动物分布地域、不同季节、不同身体部位等的毛形态结构差异,发生适应性变化(Johnson and Homby,1980;Moen and Severing.haus,1984;Chen and Wang,1991;张伟等,1997;汪玺,1998;徐正强等,2006;张伟等,2008).  相似文献   
999.
光环境对胡桃楸幼苗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胡桃楸幼苗对光的需求及适应规律,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研究了不同光环境处理(100%、60%、30%和15%自然光)条件下3年生胡桃楸幼苗(适应1年后)叶片光合能力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光强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春季,胡桃楸幼苗对光反应不敏感,夏季和秋季随着光强的增加,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最大羧化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均显著增加(P<0.05).光饱和点随光强的下降而降低(P<0.05),表观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在不同光环境下未发现显著差异.100%和60%自然光处理的幼苗相对生长率差异不显著,但是随着光强下降,相对生长率显著下降(P<0.05),为60%>30%>15%自然光处理.胡桃楸幼苗对不同的光环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同时,通过降低光饱和点和减少碳积累,也能适应15%~30%自然光环境.  相似文献   
1000.
细根在森林生态系统地下碳循环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2007年11月-2009年11月,对华西雨屏区苦竹人工林进行了模拟氮沉降试验.氮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CK,0 g N·m-2·a-1)、低氮(5 g N·m-2·a-1)、中氮(15 g N·m-2·a-1)和高氮(30 g N·m-2·a-1)处理,研究氮沉降对苦竹人工林细根和土壤根际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氮沉降下,<1 mm和1~2 mm细根特性差异较大,与< 1 mm细根相比,1~2 mm细根的木质素、磷和镁含量更高,而纤维素、钙含量更低;氮沉降显著增加了<2 mm细根生物量,对照、低氮、中氮和高氮处理的细根生物量分别为(533±89)、(630±140)、(632±168)和(820±161) g·m-2,氮、钾、镁元素含量也明显增加;苦竹林各处理年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5.85±0.43)、(6.48±0.71)、(6.84±0.57)和(7.62±0.55) t C·hm-2·a-1,氮沉降对土壤呼吸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苦竹林的年均土壤呼吸速率与<2 mm细根生物量和细根N含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氮沉降使细根生物量和代谢强度增加,并通过增加微生物活性促进了根际土壤呼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