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0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60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4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郑新庆  黄凌风  李元超  林荣澄 《生态学报》2013,33(22):7166-7172
为了评估啃食性端足类强壮藻钩虾Ampithoe valida对筼筜湖大型海藻群落的影响,作者在实验室内开展了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三种大型海藻(绿藻石莼Ulva lactuca和根枝藻Rhizoclonium sp.、红藻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 liui)的摄食实验,并分析了大型海藻的营养价值是否对强壮藻钩虾的摄食选择产生影响。结果显示,在无选择性摄食实验中,强壮藻钩虾的摄食率与海藻的干湿比和鲜藻总有机碳含量有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强壮藻钩虾有明显的补偿摄食行为,能通过增加低营养价值藻类的摄食量来满足自身代谢的需求。强壮藻钩虾对绿藻石莼和根枝藻有明显的摄食偏好,对它们的摄食率分别占总摄食率的40.6%和57.1%,而红藻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则属于偶然性摄食的种类,海藻的营养价值并没有对强壮藻钩虾的摄食选择产生影响。不过,强壮藻钩虾对绿藻的摄食偏好并没有在筼筜湖形成一个以红藻占主导的大型海藻群落,这可能是由于筼筜湖超富营养化的水体使得来自强壮藻钩虾的下行控制已经无法抑制来自超富营养化的水体通过上行控制对绿藻生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2.
马金华  孟希  张淑  隋正红  王津果  周伟  常连鹏 《生态学报》2013,33(13):3978-3986
研究了链状亚历山大藻在对数生长期、衰亡期、高氮、低氮条件下,藻细胞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DNA降解、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衰亡期、高氮、低氮条件下链状亚历山大藻细胞中可溶性蛋白、GSH含量、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下降;SOD活性(低氮条件除外)、H2O2、MDA含量上升;端粒酶活性和DNA Ladder随着藻细胞生长而变化,并在衰亡时期,出现了明显的DNALadder。研究结果显示链状亚历山大藻衰亡过程的反应表现为:蛋白质合成受阻或降解,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MDA,H2O2等),抗氧化系统被激活,GSH等非酶抗氧化物质被大量消耗,SOD等酶抗氧化物被激活;另外表现为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下降;同时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积累诱发了细胞凋亡,核酸内切酶被激活,选择性降解染色质DNA。推测低氮、高氮条件均可以加快藻细胞的衰亡的生理过程,链状亚历山大藻的赤潮衰亡是一种有序的死亡过程。  相似文献   
103.
针对蓝细菌代谢工程改造的需求,成功构建了可以在模式蓝细菌菌株集胞藻PCC6803中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3个基因组整合表达平台,以及1个可以在多株蓝细菌中表达的广宿主穿梭表达平台。该表达平台通过选用集胞藻PCC6803中1,5-二磷酸核酮糖缩化酶/氧化酶的启动子驱动外源基因的表达,应用“SD-AUG”翻译融合的策略提高外源蛋白翻译效率,以及加入终止子序列Trbc以提高转录终止效率,实现了对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利用lacZ作为报告基因,检测了所构建表达平台pFQ20在集胞藻中的基因表达效率,结果显示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为109 Miller。同时,基于pFQ20表达平台在集胞藻PCC6803中表达了来自大肠杆菌的硫酯酶基因tesA’,蛋白印迹实验结果显示了硫酯酶的成功表达。该表达平台为在蓝细菌中开展遗传研究及基因工程改造提供了有用的遗传工具,其构建策略为在蓝细菌中构建高效稳定的外源基因表达元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4.
布朗葡萄藻是一种含脂量高、开发潜力大的能源微藻,但因其细胞呈集落态且胞壁较坚厚,应用传统的尼罗红荧光光谱法测定其脂质含量时,通常因灵敏度低、重复性差而难以获得可靠结果.本研究通过超声波分散集落、二甲基亚砜辅助尼罗红进入细胞、优化染色条件,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具体方法为:藻液先经频率为20 kHz、发射功率为100 W的超声波按1 s/1 s(开/关)间歇处理20 s使细胞分散,而后依次加入与藻液等体积的15%二甲基亚砜溶液和3μg/mL尼罗红溶液,充分混匀后于黑暗中40℃染色10min,再于490nm激发光下进行荧光光谱检测.上述改进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检测灵敏度提高了196.6%,反映检测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SD)由10.91%降至1.84%.该方法为布朗葡萄藻育种与培养等研究提供了快速、灵敏的脂质含量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05.
通过18S rDNA基因(SSU)序列,构建了串珠藻目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SSU基因序列片段长度为1 871 bp,核苷酸变异位点有709个,占序列长度的38%;其中简约信息位点有169个,占序列长度的9%.用最大似然法、邻接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都显示红索藻目的2个属独立于串珠藻目成单独分支,支持红索藻目的建立;胶串珠藻独立于其他串珠藻组植物,支持将其单独分组;数据同时支持将扭曲组和杂生组合并,建立Kumanoa属;但多芒组、绿色组、沼生组等因分子序列数据涉及的种类较少,其系统关系的确定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6.
对采自黑龙江省东南部兴凯湖湿地的100余号硅藻标本进行分类研究,共发现桥弯藻科、异极藻科(硅藻门)中国新记录植物5种2变种,分别为亚粗糙桥弯藻(Cymbella peraspera Krammer)、尖头弯肋藻[Cymbopleura cuspidata (Kützing) Krammer]、不显内丝藻高山变种(Encyonema obscurum var.alpina Krammer)、西里西亚内丝藻翼形变种(Encyonema silesiacum var.lata Krammer)、耳状异极藻(Gomphonema auritum Braun & Kützing)、棍棒异极藻(Gomphonema clava Reichardt)、极细异极藻[Gomphonema exilissimum (Grunow) Lange-Bertalot & Reichardt]。对其分类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同属中相似的种类进行了比较与讨论,为今后该区域的藻类研究提供了基础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7.
2009年8月在广东省龙川县定南水河采集到一份弯枝藻属的标本,其形态特征介于弯枝藻(Compsopogon caeruleus)和疏枝弯枝藻(Csparsus)之间。植物体株高10~18cm,主轴直径180~270μm,微收缢;中轴细胞近球形和扁球形,横壁收缢明显,直径150-200μm,高100~110μm;皮层细胞1层,中轴细胞缢缩处为2—3层;多角形或卵形,长25~35μm,直径20-25μm;分枝直出至侧生,某些基部细胞特化为假根;分枝顶端渐尖、急尖或二叉状;单孢子球形,直径10—14μm。该标本可能为弯枝藻和疏枝弯枝藻在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108.
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滇池湿地34个样点上开展了每月1次(共17次)的鸟类调查。迄今为止,滇池湿地共发现鸻鹬类850只次,隶属于5科11属20种。其中,铁嘴沙鸻Charadrius leschenaultia和弯嘴滨鹬Calidris ferruginea为云南鸟类新分布;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和蒙古沙鸻Charadrius mongolus为滇池鸟类新纪录。有18种(731只次)鸻鹬类集中分布在滇池整治过程中形成的福保湾湿地。福保湾湿地大面积浅水泥滩、开阔水域和稠密植被,交错形成了鸻鹬类偏好的生境格局,是导致3种鸻鹬类新分布和大量鸻鹬类个体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9.
非蛋白质氨基酸在抗癌、抗菌、抗结核、抗坏血病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铜藻中的游离氨基酸进行检测分析和部分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方面的研究,为更好的开发利用这些天然产物提供技术支持。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层析法分离铜藻粗提液中的游离氨基酸,收集3 mol/L的氨水洗脱液,用PITC-HPLC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粗提液中除含有多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外还有3种未知组分,且含量较高的常见蛋白质氨基酸为丙氨酸、脯氨酸、缬氨酸。采用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制备分离了其中一种未知组分的衍生物MWZ2,经真空冷冻干燥后为略黄固体粉末,结合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红外光谱数据,最终鉴定MWZ2去掉已知取代基团PITC后的成分为β-丙氨酸,分子式为C3H7NO2,分子量为89.09。  相似文献   
110.
为明确阿维菌素对半闭弯尾姬蜂保护酶系和解毒酶系的影响,采用试管药膜法以阿维菌素亚致死浓度(LC10和LC25)处理半闭弯尾姬蜂成虫,分别于处理后1、12、24和48 h测定其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亚致死浓度处理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对寄生蜂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表现为诱导作用;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为先抑制后诱导作用;对酯酶(ES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多功能氧化酶(MFO)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半闭弯尾姬蜂对阿维菌素的防御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