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24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215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273篇
  2012年   477篇
  2011年   378篇
  2010年   322篇
  2009年   377篇
  2008年   422篇
  2007年   431篇
  2006年   405篇
  2005年   400篇
  2004年   401篇
  2003年   521篇
  2002年   539篇
  2001年   414篇
  2000年   398篇
  1999年   364篇
  1998年   351篇
  1997年   448篇
  1996年   372篇
  1995年   443篇
  1994年   400篇
  1993年   370篇
  1992年   342篇
  1991年   291篇
  1990年   265篇
  1989年   247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跳甲属昆虫的食性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跳甲属昆虫广布全世界,已知300多种,体色近似,外形差异不大,分类鉴定十分困难。但其中许多种类具特殊的食性特征,其寄主植物常是分类鉴定的向导和重要参考。作者分析了已知有寄主记录的59种跳甲的寄主,并根据其寄主范围划分为5种类型:取食多科、2科、1科多属、1科2属及1科1属,而以1科1属型为最多,占67.8%。至目前所知,其寄主范围限于双子叶植物,跳甲和寄主植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跳甲的“种”对植物的“属”。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寄主植物的“种”与跳甲“亚种”之间的分化关系。成虫的取食范围大于幼虫,幼虫保持原始的取食特征。跳甲的同域物种分化可能通过食性转化而进行,食性转化可能先从成虫开始。成幼食性观察是研究寄主转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2.
记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4种跳鼠(Dipodidae,Rodentia)化石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早期灞河组的4属4种跳鼠:蓝田原跳鼠(新种)(Protalacta- ga lantianensis sp.nov.)、副跳鼠(未定种)(Paralactaga sp.)、原始三趾心颅跳鼠(新种)(Sal- pingotus primitivus sp.nov.)和小五趾心颅跳鼠(新种)(Cardiocranius pusillus sp.nov.)。蓝田原跳鼠兼有原跳鼠和副跳鼠的特征,可能是原跳鼠向副跳鼠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类型。副跳鼠和原始三趾心颅跳鼠及小五趾心颅跳鼠分别代表了副跳鼠属在中国的最早记录和心颅跳鼠亚科(Cardiocraniinae)在地史上的首次出现。4种跳鼠指示了蓝田地区当时的自然环境可能比现代更加干旱。  相似文献   
993.
山东山旺新发现的中新世松鼠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Three forms of Sciuridae, Tamiops asiaticus (Qiu, 1981) , Sciurus lii sp. nov. , and Oriensciums linquensis gen. et sp. nov. are described from the early-middle Miocene Shanwang Formation at Linqu, Shandong Province. Comparisons of Tamiops asiaticus with Meinia asiatica Qiu, 1981 suggest that neither the size nor the morphology of the bodies and dentition allows the two genera to be distinguished. The genus name Meinia Qiu, 1981 is therefore considered a junior synonym of Tamiops Allen, 1906. S. lii is one of the earliest records for the genus Sciurus . Some isolated teeth from the early Miocene locality Sihong, previously referred to Shuanggouia lui show similarities to S. lii and are assigned to the genus Sciurus in this paper. Redetermination of Shuanggouia argues convincingly for its assignment to Sciurinae rather than Petauristinae. Oriensciurus linquensis exhibits some characters similar to Sciurus in the upper cheek teeth, and to Spermophilinus in the lower ones. The overall dental features, however, group the new genus with tree squirrels. The Shanwang fossil sciurid association highly suggests the Shanwang area was a forest biotope during the Miocene, and indicates an obviously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modem Oriental Region and the Palearctic Region.  相似文献   
994.
在中国学者夏凯龄的分类系统中,剑角蝗科Acrididae一直被看作是单系群,包含6个亚科。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对其单系性争议较大。为探讨其单系性和剑角蝗属等6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我们测定了剑角蝗科14种蝗虫的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1种蝗虫的同源序列。以蚱科的2个种作外群,用NJ、MP及ML法重建系统发生树。由三棵分子系统树中得出的系统发生关系与中国的分类系统差别较大,都不支持剑角蝗科是单系群,但与国外Kevan的系统相一致,提示我们国内的分类系统亟待修改和完善。长腹蝗亚科与斑腿蝗科的亲缘关系要近于与剑角蝗科的其他种类的关系。另外,尽管所测的红足剑角蝗和上海剑角蝗的16S rDNA的片段序列完全相同,我们仍不能断定二者是同一个物种[动物学报52 (2) : 302 -308 , 2006]。  相似文献   
995.
华北丽斑麻蜥食物同化和疾跑速的热依赖性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罗来高  屈彦福  计翔 《动物学报》2006,52(2):256-262
作者研究山西阳泉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体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及食物同化和疾跑速的热依赖性。选择体温、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无显著的两性差异,分别为36·0℃、1·0℃和44·9℃。在实验温度范围内,体温显著影响食物通过时间、日摄食量、日粪尿排量、表观消化系数和同化效率。食物通过时间在26 -34℃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缩短,在更高的体温下则延长。蜥蜴在30、32、34和36℃体温下明显摄入较多的食物、排出明显较多的粪尿。34℃和36℃下的表观消化系数和同化效率大于其它更低或更高温度下的对应数值,但这两个变量未因体温变化而呈现清晰的规律性变化。疾跑速在18 -36℃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38℃体温下则减缓。36℃或附近体温最适合疾跑速。疾跑速最适体温接近蜥蜴的选择体温,表明蜥蜴疾跑速的最适温度可能与其选择体温密切相关[动物学报52 (2) : 256 -262 , 2006]。  相似文献   
996.
具瘤神蕊螨Agistemus exsertus Gonzalez—Rodriguez是长须螨科、神蕊螨属的一种捕食性天敌。多生活于苔藓、枯枝落叶、土壤、植物叶片上。寄主范围极为广阔,能在苹果、桃、无花果、柑桔、胡椒、南瓜、马樱丹、黄秋葵、棉花和玉米等多种植物及其地面被发现(Zaher MA,1971)。是我国柑桔园、苹果园、棉田、桃园中的主要捕食性天敌之一。本文就具瘤神蕊螨的猎物范围、生物学、生态学、人工繁殖和田间利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997.
裂胸螨科3新种(蜱螨亚纲:革螨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立名 《蛛形学报》2006,15(2):70-74
记述裂胸螨科Aceosejidae3新种:修长蠊螨Blattisocius dolichussp.nov.,长江副加螨Paragarmania changjiangensis sp.nov.和江西肛厉螨Proctolaelaps jiangxi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998.
马齿苋科植物的潜在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齿苋科植物以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对其生物学特性、营养成分、药用价值、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也相继开展。概括了马齿苋科植物的植物学特征、种属特性及其分布特点,并阐述了马齿苋科植物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前景进行展望,探讨了其潜在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99.
罗布红麻(LOP KENDER):俄罗斯语称“肯特尔”(Kender)维吾尔语称“克孜其干”蒙古语称“阿洛松”,藏语称“扎哈”,新疆及甘肃的汉族和回族通称“野麻”,明代《救荒本草》称“泽漆”,近代新疆人称“小花罗布麻”,[夹竹桃科,学名:罗布麻属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Linn.]。罗布红麻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零散分布在北纬36°~55°之间气候干燥带盐碱又长年湿润的狭窄沙土地域,在中国西北至东北十多个省均有零星分布,以新疆罗布泊西北方向兴地峡谷和阿勒泰阿拉哈克盐湖边生长的为上品(其余地区生长的没有纤维价值)。1972年冬,罗布泊彻底干涸,…  相似文献   
1000.
新疆粮棉混作生态区茧蜂种类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新疆南、北、东3个主要粮棉混作生态区茧蜂科种类14个亚科,28个属,63种;其中新疆新记录18种,国内新记录3种.调查分析表明: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e、茧蜂亚科Braconinae、内茧蜂亚科Rogadinae和蚜茧蜂亚科Aphidiinae种类的数量在新疆粮棉混作生态区占明显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