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7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01.
为探讨甘露寡糖(MOS)对异育银鲫生长、免疫、肠道组织结构及抗病力的影响,试验选取360尾异育银鲫[初均重(16.19±0.03)g],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甘露寡糖(0、60、120、240、480 mg/kg),连续投喂80d,并于第80天时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测定异育银鲫生长、免疫、肠道结构等指标及异育银鲫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投喂50d,还是80d,甘露寡糖对鱼体的生长指标(特定生长率、增重率、蛋白质效率、饵料系数)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投喂50d,与对照组比,甘露寡糖能显著提高血清球蛋白浓度(P<0.05);投喂80d后,与对照组比,240、480 mg/kg甘露寡糖组能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甘露寡糖组能显著提高血清球蛋白浓度(P<0.05),480 mg/kg甘露寡糖组能显著提高血清总抗氧化能力,120、240 mg/kg甘露寡糖组能显著提高肠褶皱襞长(P<0.05),对皱襞间质宽、黏膜下层宽没有显著影响(P>0.05),肌层宽随着MOS的添加有增加趋势(P>0.05);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与对照组比,240、480 mg/kg甘露寡糖组成活率提高了22.6%,免疫保护率达45.4%。日粮中添加甘露寡糖组对鱼体肝脏HSP70基因表达没有显著影响(P>0.05)。因此,添加240、480 mg/kg甘露寡糖能提高鱼体的免疫能力,增强鱼体抗病原菌感染能力。  相似文献   
702.
以含不同浓度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配合饲料饲喂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成鱼56d,研究异育银鲫成鱼[(122.3±0.7)g]生长、生理反应、肝脏组织学变化、卵巢发育以及鱼体各组织中的AFB1的毒素积累状况。实验分为5个实验组,不同实验组饲料中AFB1含量分别为0、5、20、50、500μg/kg饲料(实测值分别为2.59、4.12、12.39、46.23、454.07μg/kg饲料),每个处理3个平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各实验组均未表现出外部形态和行为异常,各组存活率均达到100%。各实验组异育银鲫成鱼终末体重、摄食率(FR)、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均无显著差异。饲料AFB1水平对异育银鲫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无显著影响。各毒素组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各毒素组肝脏和卵巢均未见明显的组织学病理变化。肌肉和性腺中的AFB1积累量低于FDA食品安全限定标准(5μg/kg)。肝胰脏中的AFB1积累和饲料中的AFB1水平呈对数关系。饲喂AFB1≥50μg/kg饲料使异育银鲫成鱼肝脏AFB1积累超过安全限量标准。结果表明,异育银鲫成鱼至少可耐受AFB1含量达500μg/kg饲料(实测值:454.07μg/kg饲料)56d。  相似文献   
703.
我国麝养殖是解决麝类野生种群保护和中医药麝香来源的关键环节,是极为重要的野生动物养殖业。通过调查得出,截至2011年全国养殖麝已达8400余头,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等省份;养殖麝种群雄雌比率为1∶0.97,成幼比率为1∶0.53,表明养殖麝种群处于快速增长状态,种群结构基本合理。结合目前麝养殖业资料的调查,分析了养殖规模、养殖技术、种源管理、产业政策对麝养殖产业发展的作用并提出提升麝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04.
为了阐明双氟沙星在健康与处于患病状态下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utus gibelio)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差异,为双氟沙星的正确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人工创伤感染的方式采用最佳浓度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异育银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双氟沙星在健康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对照,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氟沙星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以鱼体重的20 mg/kg口灌给药后,双氟沙星在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异育银鲫与健康异育银鲫体内的总药时曲线均符合一级吸收开放性二室模型,其药动学方程分别为C=6.227e-0.109t-8.074e-2.752t+1.847e-0.006tC=110.295e-0.331t+1.533e-0.01t-111.828e-0.412t,但与双氟沙星在健康异育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相比,双氟沙星在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异育银鲫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速度减慢,其在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异育银鲫体内的分 布半衰期、消除半衰期、吸收速率常数、曲线下面积分别增加了4.25 h、36.17 h、2.34/h和74.52 mg·h/L,达峰时间延长了5.75 h,峰浓度降低了61.16%,且未出现重吸收现象。本研究证实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够导致异育银鲫肝肾功能损伤,因而双氟沙星在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异育银鲫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均会减慢。  相似文献   
705.
海水养殖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新明  傅明珠  王宗灵  张新军 《生态学报》2012,32(19):6210-6222
我国海水养殖业快速、大规模发展的同时给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压力,养殖自身的健康和持续发展也受到影响。为了评估海水养殖生态系统所承受的环境压力、系统的状态和发展趋势,以海湾养殖生态系统为典型,根据系统性、动态性、生态-社会-经济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基于指标体系法和层次分析法的海水养殖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方法与模式,以期为养殖海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工具。  相似文献   
706.
本研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F8代黑壳色普通养殖群体和黑壳色选育群体2个群体共78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0个SSR位点共扩增出34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6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4个,黑壳色普通养殖群体和黑壳色选育群体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3.3和3.2,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993 5和1.931 0;香农多样性指数(Ⅰ)为0.801 3和0.746 4;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30 0和0.286 7;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469 8和0.434 3;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03和0.377.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发现,2个群体分别有6个、7个位点偏离平衡(P<0.05),其中在4个相同位点中偏离平衡,且均表现为杂合子缺失(Ho<He).两群体的遗传分化指数(Fst)、近交系数(Fis)、基因流(Nm)分别为0.0372和0.309 0和6.471 7.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连续的继代选育,马氏珠母贝黑壳色选育群体仍然保持适中的遗传多样性,具备作为选育材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707.
通过设置绿球藻(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的起始接种浓度(25—400 mg/L), 研究其对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及藻细胞的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起始接种浓度为100 mg/L的绿球藻藻液, 其生长特性最佳, 比生长速率最大, 倍增时间最短。随着起始接种浓度的增加, 生长速率逐渐降低, 倍增时间逐渐增加。在起始接种浓度为100 mg/L的条件下, 在5d的培养周期内, 绿球藻能够去除水产养殖废水中96.92%的COD、98.08%的氨氮、98.67%的亚硝氮、91.42%的硝氮及98.36%的总磷。低起始接种浓度(尤其是100 mg/L)有利于绿球藻的生长和污染物降解。研究初步探明了微藻起始接种浓度对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控制微藻接种浓度有望在提高污染物去除率的同时缩短培养周期并提高容积负荷, 为今后微藻用于大规模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08.
利用18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 研究蔗糖输入条件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系统中水体与絮团的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 输入蔗糖能显著改变对虾养殖系统中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 促进水体中纤毛虫和轮虫的生长, 对水体绿藻的过度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Mantel分析发现, 在第28天时, 蔗糖添加以及系统中的溶解氧、亚硝酸盐和磷酸盐对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有显著影响。利用共线性网络分析表明碳氮比的增加可以增强水体和絮团中不等鞭毛类、纤毛虫和轮虫的相互作用, 对养殖体系中藻类的过度繁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揭示了在蔗糖输入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真核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絮团和水体微生物相互作用特征, 为生物絮团技术持续稳定的应用于对虾养殖系统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09.
稻作系统对淡水养殖池塘富营养化的修复效应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金飞  李凤博  吴殿星  方福平 《生态学报》2014,34(16):4480-4487
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是目前制约我国淡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稻作系统具有显著的净化水质能力,如何将稻作系统和淡水养殖系统进行生态耦合实现氮、磷养分的循环利用,是淡水养殖池塘富营养化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综合分析了浮床种稻-原位修复、稻田湿地-异位修复、稻鱼生态种养3种耦合方式对养殖池塘富营养化的修复效应,以及氮、磷养分综合利用效率,归纳总结了不同模式的技术特点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修复技术研究和生态补偿提出了培育生态修复专用水稻品种,加强稻作系统生态修复理论研究和技术推广,建立养殖池塘富营养化修复的生态补偿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710.
以异育银鲫(Carassais auratus gibebio)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匀浆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双氟沙星(Difloxacin,DIF)通过异育银鲫血脑屏障情况,并比较分析了大脑和外周组织中DIF消除差异。结果显示,根据DIF 96h半数致死剂量(2840 mg/kg b.W)给药后,第96h时异育银鲫大脑组织匀浆中DIF的含量为(10.49±0.35)μg/g;同时在临床推荐用药剂量(20 mg/kg)给药后的15个时间点(0?960h)上均能从大脑组织匀浆中检测出DIF。上述结果表明DIF能渗透通过血脑屏障而进入异育银鲫大脑组织。另外,在大脑和外周组织消除过程上,以大脑组织中的DIF消除过程最为平缓(按照20 mg/kg给药)。到试验第960h,大脑组织中DIF含量最高,为(0.392±0.007)μg/g,且大脑中的消除半衰期最长,为1157.713h。因此,异育银鲫大脑组织可作为DIF药物残留分析的靶组织。另根据欧盟关于食品中DIF最大残留限量(MRL)之规定,实验条件下DIF休药期至少为25d。结果为研究鱼类血脑屏障作用,DIF神经毒性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