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开花物候与生殖特性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研究了长柄双花木开花过程中花部表型的变化。连续4a对其野生种群、1a对人工种群的开花物候进行了观察,并运用相对开花强度和同步性等开花物候指数分析了开花物候对其生殖的影响。结果如下:长柄双花木开花时间为9月上、中旬至11月中、下旬;单花花期一般为6~7d,单花依其形态和散粉特征可以分为4个时期:散粉前期、散粉初期、散粉盛期和凋谢期。个体开花持续时间49~55d,种群花期历时63~71d。种群内不同年度间开花物候指数没有显著差异,而种群间则存在显著差异,野生种群开花进程为渐进式单峰曲线。人工种群则为“钟”形曲线,二者均属于“集中开花模式”。长柄双花木具有2个相对开花强度的分异趋势,这种分异趋势具有进化意义。开花物候指数与生殖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始花时间与开花数量、座果率及花期长度之间均具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开花数量与花期长度之间则呈显著正相关,但均为线性相关。长柄双花木开花物候在种群间的差异和种群内年度间的相似性说明,其开花时间可能是由与其相关的复杂的微生境特征和(或)由其遗传因子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种群间的遗传分异和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一致性。作为一种濒危物种,长柄双花木在这种环境的选择压力之下,形成了“大量、集中开放的花”的开花模式,吸引到更多的传粉者的访问,从而达到生殖成功。  相似文献   
22.
三台核桃结实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德良  张琴 《广西植物》2001,21(1):67-71
选择标准株 70株 ,其中有草果核桃 ( cv.Zaogu)、大油笼核桃 ( cv.Dayoulong)、早熟核桃 ( cv.Zaoshu)、小油笼核桃 ( cv. Xiaoyoulong)、荚绵核桃 ( cv. Jiamian) 5个品种。据对不同品种、海拔、年龄的结实特性研究 ,结果表明 :草果核桃是优良的栽培品种 ,早熟核桃结实性状表现最差 ,果枝粗是影响座果率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3.
授粉方式对铁皮石斛种质座果及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行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的良种选育和种苗生产,对46个铁皮石斛种质进行人工授粉试验,研究了不同授粉方式的授粉成功率、座果率和种子的萌发能力。结果表明,4种授粉方式的授粉成功率明显不同,不同种质间的授粉成功率可达100%,且座果率普遍较高。只有31.3%的种质可以成功自花授粉,且座果率相差较大。同株异花授粉和种质内异株授粉的成功率和座果率均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授粉后所得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度在4种授粉方式间也呈现与授粉成功率和座果率一致的趋势。这表明在铁皮石斛种质中存在自交不亲和现象,因此以不同产地来源的铁皮石斛种质为亲本进行人工授粉,可大大提高授粉的成功率和座果率,以及后代种子的萌发能力。  相似文献   
24.
观音座莲目的角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观音座莲目4种(属)植物的叶角质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间存在明显共性:表皮构造均为单面气孔式,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皆呈不同程度的波状起伏,气孔器类型皆为环列型。需要指出的是观音座莲目的全部6属植物均具环列型的气孔器,这表明该特征在目一级水平上具有重要的分类学及系统学意义。同时天星蕨属的角质层特征进一步支持了将天星蕨属上升为天星蕨科的观点。  相似文献   
25.
【目的】座壳孢菌是粉虱和蚧壳虫的一种重要昆虫病原真菌,其代谢产物具有抑菌、杀虫、抗肿瘤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本研究旨在分离并鉴定缘座壳孢发酵物中的代谢物,以期为拓展该生防菌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色谱技术从缘座壳孢菌A. marginata WYTF2017-01发酵培养物中分离化合物,借助波谱手段鉴定其化合物结构,分析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本研究共鉴定了12种化合物,包括Methyl 24-methylene-3-oxolanost-8-en-26-oic ester (1)、Ergosta-5,7,22-trien-3-ol,4-methyl-,(3β,4α,22E) (2)、杜斯塔宁(3)、3β-acetoxy-15α,22-dihydroxyhopane (4)、麦角固醇(5)、4-(Hydroxymethyl)-3-furancarboxylic acid (6)、Eupenicisirenin B (7)、4,6-dihydroxy-1(3H)-isobenzofuranone (8)、β-谷甾醇(9)、对叔丁基苯甲酸甲酯(10)、2-benzyl-4H-pyran-4-one(11)和6-benzyl-4-oxo-4H-pyran-3-carboxamide (12),其中化合物1、2、6~12为首次从昆虫病原真菌中分离鉴定。化合物1、2、3、6、7、8、11和12对真菌或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MIC值为3.13~50.00 μg·mL-1。化合物7、8和12抑菌活性较为突出,化合物7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为3.13 μg·mL-1,效果与阳性对照链霉素相同,而8和12对青枯劳尔氏菌的MIC值分别为6.25和12.50 μg·mL-1,优于或等同于链霉素(MIC值为12.50 μg·mL-1)。【结论】从缘座壳孢菌分离的多种代谢物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显示了防治植物病害的潜力。  相似文献   
26.
座壳孢及其有性型是一类重要的虫生真菌,隶属子囊菌门、粪菌纲、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能寄生粉虱和蚧类昆虫,可开发成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农药。座壳孢及其有性型属成员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类群物种、栖息环境和生态适应的多样性使它们的代谢产物化学结构及其生物活性彰显出多样性特点,结构和功能多样的真菌代谢产物已成为发现新药先导化合物的重要资源。虫生真菌因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多种生存环境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适应寄主特性及代谢通路,明显提高获得新颖结构、显著活性的代谢产物的几率,目前已是药物重点研发的领域。在座壳孢及其有性型代谢产物研究中已报道了萜类、黄酮类、醌类、环肽和甾醇等多种化合物,并具有抗肿瘤、抗疟疾、抗菌和杀虫等多种生物活性,可在农业、工业和医药保健等方面应用。本文对近年座壳孢及其有性型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促进座壳孢及其有性型代谢产物的深入研究、开发利用和新药创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菌物学报》2017,(11):1441-1462
报道了来自我国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海南和四川省土壤中的木霉属7个新种:白绿木霉Trichoderma alboviride、长白山木霉T.changbaiense、聚梗木霉T.confertum、二型木霉T.dimorphum、密集木霉T.gregarium、霜状木霉T.pruinosum和黄木霉T.xanthum。基于形态学特征、培养特性和DNA序列(RNA聚合酶II亚基和翻译延长因子基因)分析的结果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比较并讨论了新种与相似种之间的区别。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白绿木霉和黄木霉位于Longibrachiatum分支,长白山木霉位于Semiorbis分支,聚梗木霉属于Harzianum分支,二型木霉属于Stromaticum分支,密集木霉是Strictipile分支的一员,霜状木霉位于Polysporum群(分支)。  相似文献   
28.
朱兆香  庄文颖 《菌物学报》2014,33(6):1168-1174
报道了采自我国海南省和福建省的木霉属Trichoderma 2个新种。南方木霉子座紫色至紫红色,垫状至盘状,子囊壳壁橙色至橙褐色,子囊孢子无色;绿黄木霉具有淡黄色子座,绿色孔口,球形至近球形的子囊壳,以及大的子囊和绿色子囊孢子。提供了这2个种的详细描述及宏观和微观特征的图示。  相似文献   
29.
通过利用PCR—RFLP和PCR—SSCP技术对中国地方猪种KIT基因内含子17、18的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内含子17上的替换突变(G→A)发生于毛色为白色的个体——白色五指山猪、大白猪、长白猪上,其基因型(AB型)频率分别为1、1和0.8;其他中国地方猪种的此基因型频率均为0。内含子18上的缺失突变(AGTT)也同样发生在上述3个猪种的白色个体中,其基因型(AA型)频率分别为1、1和0.93;而且同样在其他的地方品种中其基因型频率均为0。这充分证明KIT基因对于猪的白毛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而且I基因座对于其他的经典遗传基因座有上位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地方猪种荣昌猪虽然在表型上与引入猪种大白猪、长白猪相似(白毛色),但是在KIT基因上发生的突变完全不同,推测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毛色遗传体系。  相似文献   
30.
蚜小蜂和粉虱座壳孢对烟粉虱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烟粉虱两种寄生性天敌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和粉虱座壳孢(Aschersonia aley-rodis)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时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单独进行控制时,在一个世代内按5×10^6个孢子·ml^-1喷施粉虱座壳孢2次,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达95.74%,按每株植株3头雌蜂的密度释放桨角蚜小蜂2次,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达57.58%。在两者联合控制时,一个世代内喷施粉虱座壳孢2次,再释放桨角蚜小蜂1次或2次,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达97.02%~97.91%,烟粉虱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低于1,种群数量逐渐下降,联合使用时,桨角蚜小蜂和粉虱座壳孢间无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