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3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51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王伟  周越  田瑜  李俊生 《生物多样性》2022,30(10):22459-451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总体来看, 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主要围绕关键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物种等保护对象的状态以及变化两个层面进行, 并重点关注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保护了多少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能否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科学问题。然而, 在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方面, 还缺少针对上述研究领域的系统性综述。为此, 本文系统梳理了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及其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系、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保护成效等近20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布局以及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系主要围绕自然保护地与生物多样性在某一阶段的状态开展研究, 致力于探究自然保护地“保护多少” “代表性如何” “在哪儿保护”等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同时, 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会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自身演替等发生时空动态变化, 基于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分析, 各国学者在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和单个自然保护地进行了大量的保护成效评估研究, 并逐渐发展出了自然保护地内外配对分析方法以提升保护成效评估的精度, 进而识别出不同自然保护地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对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出了展望, 主要包括: (1)综合考虑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状态和变化; (2)开展多目标协同的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布局; (3)强化自然保护地主要保护对象的识别、调查与监测; (4)提升自然保护地的质量和连通性; (5)探究自然保护地管理措施与保护成效的关联机制。本文可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制定与实施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优化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2.
对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进行全面的标本采集并鉴定,发现6个广东新记录物种,分别为拟网藓[Syrrhopodon parasiticus (Sw. ex Brid.) Besch.]、拟透明凤尾藓(Fissidens bogoriensis M. Fleisch.)、微形凤尾藓东亚亚种[Fissidens closteri?subsp.?kiusiuensis (Sakurai) Z. Iwats.]、无边匐灯藓[Plagiomnium elimbatum?(M. Fleisch.) T. Kop.]、异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larminatii (Broth. et Par.) Broth.]和东亚小羽藓[Haplocladium strictulum (Card.) Reim.]。  相似文献   
103.
西双版纳保护区植物根际细菌的筛选及其促生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西双版纳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该区域植物根际细菌特别是放线菌及其促生能力相关报道较少。【目的】从西双版纳保护区根际土壤中筛选出植物根际促生菌,并检测其促生能力。【方法】采用5种不同培养基筛选出植物根际促生菌并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学鉴定,运用Salkowski法测定菌株产IAA的能力,CAS法测定菌株产铁载体能力,钼锑抗显色法测定菌株的解磷能力,CMC-Na法测定菌株产纤维素酶能力和改良的Young法测定产淀粉酶能力,综合评价所得菌株的促生能力。【结果】从土样中分离纯化得到14株典型促生菌,经鉴定分别归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诺卡菌属(Nocardi)、杆菌属(Bacillus)、中华根瘤菌属(Ensifer)、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和狭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其中菌株B433产吲哚乙酸的能力在培养12 d时达到最大值9.23 mg/L;菌株B351、B453、B546这3株菌株产铁载体的能力较强,其Su80%,最高可达86.67%,强度为+++++;菌株B541的解磷能力最强,磷酸根的浓度达到9.79 mg/L;菌株B442综合产纤维素酶能力最强为31.86 U/mL;菌株B412淀粉酶活力为16.07 U/mL。【结论】西双版纳保护区植物根际土壤促生细菌种类丰富,且具有较强的广谱促生能力,有潜在的开发价值,本研究可为此地的微生物资源开发提供可靠的菌株资源依据。  相似文献   
104.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许多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但近年来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保护区内的环境日趋恶化,急需统一管理,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105.
2005年12月~2006年6月对广东海丰公平大湖保护区的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种群密度分别为13.33只/km2和9.33只/km2。通过对大湖和东关联安围总的样线平均个体数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在种群密度上,发现东关联安围不同时期的种群密度均较高,分别达16.11只/km2和11.67只/km2,大湖分别为9.17只/km2和5.83只/km2。对种群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非法猎捕和栖息地质量下降是导致紫水鸡种群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6.
2006年12月23日下午4时许,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冲保护站(114°17'E,32°06'N)进行鸟类环志时,捕获到一只小型莺类.  相似文献   
107.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层化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林下凋落物现存量与年凋落物总量相当,分别为8.74和8.84(7~11)thm-2,系统养分循环速率参数为0.99,循环强度强烈,说明枯枝落叶分解快,养分周转快;2)营养元素在凋落物层中的含量分布格局为:N、Ca、Mg、Mn元素未分解层(L层)>半分解层(F层)>已分解层(Y层),P、K、Fe则是Y层>F层>L层;3)元素贮量(kghm-2),N102.08,P4.33,K48.94,Ca17.38,Mg10.43,Fe54.87,Mn1.80,在各亚层中的分布有L层>F层>Y层(N、P、Ca、Mg、Mn),Y层>F层>L层(K、Fe);4)有机物质含量和贮量均为L层>F层>Y层;5)林下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是一个养分释放过程,这一过程和营养元素及有机物质在各亚层的分布格局对林木生长极为有利。体现了作为顶极群落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本身在养分循环和利用效率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8.
佛坪自然保护区羚牛的种群数量与结构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曾治高  巩会生 《兽类学报》1998,18(4):241-246
1996年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羚牛种群进行了数量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羚牛的数量为435~527只,种群密度达到1.29~1.56只/km2。羚牛种群的成体雌雄个体之比约为1∶0.5,明显地偏向雌性。在羚牛种群中幼仔占12.24%,亚成体占35.03%,成年雄性个体占17.33%,成年雌性个体占35.40%。该羚牛种群在1991年至1996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8.48%,明显高于1984至1991年间羚牛种群的年均增长率。保护区周边地区的生境不断丧失,迫使羚牛向保护区境内迁移,是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9.
广东沿海几种赤潮生物的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对1997年秋 ̄1998年春广东沿海多次赤潮发生期间的几种优势赤潮藻类进行了形态学和分类学研究。1种为我国首次报道引发赤潮的定革命金藻类(Prymnesiophytes)-球状棕囊藻(Phaeocystis cf.gliobosa)。另有甲藻类7种,其中裸甲藻目(Gymnodiniales)3种:米氏裸甲藻(Gymnodinium cf.mikimotoi)、环节环沟藻(Gyrodinium in  相似文献   
110.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的数量分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的数量分类杨远兵刘玉成方任吉(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重庆630715)NumericalClasificationoftheForestVegetationintheJiuzhaigouNatureReserve.Yan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