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6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81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326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沈征涛  施斌  王宝军  姜洪涛 《生态学报》2013,33(10):3011-3019
土壤有机质转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是气候变暖与全球碳循环关系中的核心问题.掌握土壤有机质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对准确评价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至关重要.综述了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对基质成分、基质损耗、测试方法、微生物、水分含量等因素,对土壤有机质转化与温度关系的影响机理与影响规律以及Q10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提出稳定有机质与不稳定有机质温度敏感性异同问题,应作为土壤有机质转化与温度关系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通过分析,提出室内短期培养是首选测试方法.分析认为微生物生长温度曲线与微生物呼吸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而在过低和过高之间,水分含量是否会影响土壤呼吸,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提出随着城市热岛效应这一环境问题的加剧,研究及评价更大温度区间内的城市土壤有机质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2.
通过顶置光源植物生长室控制380和760 μmol·mol-1 2个CO2浓度水平,研究了磷缺乏与正常供磷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对玉米/大豆间作、玉米单作和大豆单作3种种植模式下作物株高、茎粗、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CO2浓度升高能显著增加单/间作玉米、大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根干重、地上部干重及总干重.(2)CO2浓度升高对供磷水平下单、间作玉米大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的正效应均大于缺磷处理.(3)两种CO2浓度下,间作大豆与单作大豆生长差异不显著,而间作玉米较单作玉米有明显的生长优势,且供磷和CO2浓度的升高均能够促进这种优势.  相似文献   
83.
应用临界值浓度法、DRIS图解法和指数法等叶片营养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元谋干热河谷地区的实生印楝人工林产量和品质与叶片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月份所采集的印楝叶片其养分含量与印楝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获得印楝高产的叶片全N、全P和全K的临界值分别为15.09、1.22和7.68 g·kg-1,相应的最适范围分别为15.09 ~ 22.68、1.22~1.59和7.68 ~9.17 g·kg-1;低产印楝人工林的叶片养分的DRIS图解法和DRIS指数法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它们对N、P、K的需求次序均为P>N>K,并且这一结果与当地土壤本底肥分检测结果相印证.此外,叶片养分含量与印楝素含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可能与印楝素本身的遗传因素有关,故不能在印楝实生群体中采用叶片营养诊断技术来进行种仁印楝素含量的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84.
通过2011、2012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 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间套作体系中不同施磷处理(小麦0、45、90、135、180 kg P2O5·hm-2, 记为WP0、WP1、WP2、WP3、WP4; 玉米0、37.5、75、112.5、150 kg P2O5·hm-2, 记为MP0、MP1、MP2、MP3、MP4)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动态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玉米与小麦共生期, 施磷明显增加了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和群体光合势(LAD), 促进了茎、叶干物质的积累(DMA); 玉米拔节以后LAI、LAD、生长率(CGR)和DMA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最大值都出现在MP2或MP3处理; 玉米生殖生长期营养器官的干物质输出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体系总产量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都以P3处理为最高,分别为6588和11955 kg·hm-2.玉米磷肥表观利用率(PARE)以MP2处理最高(26.3%),分别比MP1(14.4%)、MP3(19.0%)、MP4(10.4%)处理高82.6%、38.4%和152.9%.综上,在麦/玉/豆间套作体系中,适量施用磷肥可促进玉米的生长、减轻小麦对玉米的影响,同时可提高玉米当季磷肥利用率,玉米的磷肥施用量在75~112.5 kg P2O5·hm-2为宜.  相似文献   
85.
以下辽河平原地区农田和不同退耕年限杨树林(一代10年生林,二代6年生林,二代15年生林)为对象,开展了退耕还林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退耕还林后,除pH表现出一直上升趋势外,大部分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均在退耕初期表现出下降趋势,但随着退耕年限延长又逐渐恢复并呈现升高趋势.2)土壤基础呼吸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林地显著大于农田水平,而磷酸酶和脲酶表现出相反趋势;3)垂直方向上,除了pH表现为表层低于下层外,其他大部分指标均为表层高于下层.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初期,土壤肥力呈下降态势,但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有恢复的趋势.该研究可为中国东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87.
《植物生态学报》2013,37(11):1028
该试验以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和地表球囊霉(G. versiforme)为接种剂, 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生物量、热值、含碳量、灰分、能量积累和碳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接种根内球囊霉和地表球囊霉对提高刺槐生物量、热值、能量积累和碳素积累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接种根内球囊霉和地表球囊霉后刺槐的总生物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89.61%和91.34%, 能量积累分别比对照增加102.20%和94.19%, 碳素积累分别比对照增加93.30%和77.21%; 同时发现刺槐的能量和碳主要分布在根系和叶, 而茎中能量和碳所占的比例较小。接种根内球囊霉提高了刺槐的干重热值, 其根、茎、叶的干重热值分别比对照增加7.72%、8.94%和8.41%; 接种地表球囊霉也显著(p < 0.05)提高了刺槐的干重热值, 但其效果低于根内球囊霉。接种根内球囊霉显著(p < 0.05)提高了刺槐根的含碳量, 对茎和叶的含碳量影响不明显。接种根内球囊霉和地表球囊霉都显著(p < 0.05)提高了刺槐茎和叶的去灰分热值。  相似文献   
88.
目的 建立一种有效的肠道微生物提取方法,用于基于培养方法研究肠道微生物.方法 研究NaCl溶液体积、内容物振荡时间、离心转速和高速离心次数对肠道微生物提取数量、质量及其活性的影响.结果 在盛有适量玻璃珠的三角瓶中,将肠道内容物与0.85%的NaCl溶液按质量体积比(g∶mL)不大于1∶10进行混合,120 r/min漩涡振荡30 min,500 r/min离心5 min去除沉淀,将上清液分装于EP管中12 000 r/mim高速离心1次,弃去上清,在EP管中加入0.85% NaCl溶液进行漩涡振荡使菌体充分分散,即可得到提取完全、质量高的小鼠肠道微生物.结论 该方法能够提取足够多的肠道微生物,并且保持其活性.  相似文献   
89.
不同产地天麻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基酸用途广泛,人们对氨基酸质量和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氨基酸从无到有,到现在的大市场份额,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谷氨酸、赖氨酸、苏氨酸和蛋氨酸在内的大品种氨基酸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的主要供应品种,部分小品种氨基酸已形成自己的优势.绿色制造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将成为氨基酸行业发展的主流.本文重点论述了我国氨基酸品种的现状、水平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0.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 is a serious fiver problem in western countries. Our previous study has demonstrated that vitamin C plays a protective role in ALD. The vitamin C homeostasis is tightly regulated by sodium-dependent vitamin C transporters (SVCTs) 1 and 2. But the role of two SVCTs in ALD is less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we exam- ined th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two SVCTs in mice after alcohol consumption.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lcohol con- sumption obviously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two SVCTs in liver and SVCT1 in kidney and intestine, which is important for vitamin C absorption. Vitamin C supplement increased the sera vitamin C content and ameliorated the symptom of ALD. Intestinal absorption and renal re-absorption mediated by SVCTI are key factors to increase the sera vitamin C content after alcohol consumption. We proposed that both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low vitamin C concentration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SVCTs, and the protective role of vitamin C is mediated by suppressing the stability of hypoxia-inducible factor-loL. Thus, our study is significant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vitamin C homeostasis in ALD and for better use of other antioxidants in ALD therap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