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1.
圈养大熊猫主食低山竹类营养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大熊猫;竹;常规营养成分;维生素;矿物质  相似文献   
112.
陈丙波  牛荣 《四川动物》2001,20(2):100-102
选取体重为200g左右的健康雄性普通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烧伤组和对照组,分别单饲于大鼠代谢笼中,研究烧伤大鼠常规营养物质代谢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烧伤不同程度地降低(P<0.01或0.05)大鼠的采食量、排粪量、排尿量以及粪中蛋白质、粗脂肪和钙、磷的含量,而提高(P<0.01或0.05)饲料中蛋白质、粗脂肪和钙、磷的消化率以及尿中氮的含量,烧伤后最初3天这种变化更为明显,体现了大鼠在烧伤应激状态下的代谢补偿作用和烧伤后的高分解代谢反应。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究并分析无痛胃肠镜与常规胃肠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2014年5月~2015年5期间,选择我院收治的胃肠消化道疾病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对胃肠镜检测方式的选择,将其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研究组患者给予无痛胃肠镜检查,对照组给予常规胃肠镜检查,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胃肠镜检查前后血氧饱和度(SpO_2)、心率及血压的变化,内镜操作过程中咽喉反射发生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术后内镜检查效果评价及患者对操作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胃肠镜检查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在胃肠镜检查前后心率、血压及SpO_2均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患者在内镜查前后心率、血压均出现明显变化,术中心率、血压均明显高于术前和术后(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咽喉反射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操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痛胃肠镜与常规胃肠镜相比,患者适应性更好、疼痛轻、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且患者对操作的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14.
目的:研究常规高频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住院的甲状腺结节性疾病患者120例(146个甲状腺结节)。对患者进行常规高频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计算不同方法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12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有146个结节,其中良性结节98个,恶性结节48个。常规高频超声显示在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微钙化及RI值上,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高频超声与弹性成像相比,诊断效能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高频超声与联合超声诊断的灵敏度(X~2=12.22,P0.01)、特异度(X~2=10.21,P0.01)、准确度(X~2=9.31,P0.01)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超声弹性成像与联合超声诊断灵敏度(X~2=6.51,P0.01)、特异度(X~2=5.82,P0.05)、准确度(X~2=4.56,P0.0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结论:常规高频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5.
首先利用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对HCV多蛋白中可能含有优势抗原表位的14个肽段进行了化学合成,并用合成肽作包被抗原进行间接ELLSA试验来分析它们的抗原性,结果表明,所有合成肽中除NS3区的P7、P8和NS5区的P13无抗原性外,其余肽段均具有抗原活性,其中C区的P1,NS4区和P9和NS5区的P12三个肽段的抗原性较好,与相应的重组蛋白C22,C100和NS5A比较,它们之间的抗原性比较接近,随后选择抗原性较好的几个肽段合成了含八分支的多抗原肽(MAP)MP1、MP2、MP3、MP10和嵌合多肽CP15等工程肽抗原,前者不仅保持了相应单体肽的抗原性,而且与抗体反应的敏感性有显著提高;后者含双表位改善了常规合成肽抗原表位单一的缺陷,为研究HCV工程肽抗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6.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旋进式振动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痉挛状态、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20年4月~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和实验组(三维旋进式振动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偏瘫侧上下肢痉挛状态、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下肢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4周后、干预8周后步长、步速、6 min步行试验(6MWT)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8周后,生理职能(RP)、活力(VT)、生理功能(PF)、总体健康(GH)、社会功能(SF)、躯体疼痛(BP)、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旋进式振动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上下肢痉挛状态,提高步行能力,促进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17.
为了确定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测试法(CB-MNT)的实用价值,本研究用0.025-0.4μg/mL的丝裂霉素C(MMC)处理培养的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比较CB-与常规(C)-MNT检测遗传毒性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在整个剂量范围内,两法测得的微核率(MNF)均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但CB法测得MNF低于常规法,随剂量增加而加著;CB法测知的最低浓度为0.1μg/ml,常规法为0.025μg/ml,可见常规法的敏感性优于CB法;(2)我们首次比较了CB法与常规法所检测微核的平均体积,发现CB法检测微核的体积接近常规法的3倍,并提出由于微核形成前后,微核间及微核与主核间的融合,导致了微核体积的增大和数量的减少,进而引起了MNF的下降;(3)CB法检测健康人自发MNF明显高于常规法,这可能是CB法检测低剂量诱变剂效应,较常规法不够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作者结合文献讨论了CB-与C-MNT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8.
张文琴  陈赛莲  张丽香 《蛇志》2017,(2):200-201
目的探讨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老年帕金森病患者100例,按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帕金森病症状评分量表(UPDRS)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UPDRSⅡ、Ⅲ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均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可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9.
鸟巢蕨孢子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鸟巢蕨孢子无菌播种和常规播种两种繁殖方法。结果表明,鸟巢蕨无菌播种中孢子萌发率最高可达66.7%,原叶体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不能诱导出孢子体,而需经过振荡培养后才能诱导出孢子体;常规播种法更容易诱导出孢子体,每盆播0.02 g孢子时,每克孢子可产生孢子体4 000株以上,比无菌播种操作简便,成本低。因此,孢子常规播种法更适合于鸟巢蕨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0.
Damon Biotech公司正利用微胶囊技术培育人杂交瘤,使之有可能用常规方法生产出浓度为30-100倍的单克隆抗体。此项技术解决了阻碍人单克隆抗体广泛使用的一大难题。今天,大多数单克隆抗体来自小鼠,它们较易生产,但对人体不总是有效的,有时会引起变态反应。在Damon公司的工艺过程中,杂交瘤细胞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多孔的醣类微胶囊里生长。其养料和代谢产物可通过微胶囊的膜。细胞和高分子量的产物(如单克隆抗体)则保留在胶囊内。生长一段时间后,微胶囊可从培养基中分离出来,经洗涤、破裂,就得到高浓度的单克隆抗体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