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01.
目的:通过剂量学研究明确非小细胞肺癌各照射方法中食管放射损伤.方法:分为常规放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计划组.3D-CRT分为全纵隔预防照射(TNI)、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SNI)、不做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N-SNI)三组.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肿瘤控制率(TCP)评价各治疗计划.结果:常规放疗、TNI、SNI和N.SNI组PTV-2的TCP分别为:0.92、0.95、0.95、0.96;食管修稿≥45Gy照射的百分比(V45)分别为37.45%、48.04%、38.4%、29.67%;NTCP分别为0.0762、0.1142、0.0612、0.0551.结论:3D-CRT在靶区剂量分布上明显优于常规放疗,选择性和不做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可以更好的减少食管放射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2.
日本医药品开发支援机构(APDD)和日本东京大学、摄南大学、理化学研究所、放射线综合研究所等6所大学和3所公立研究机关,与日本制药企业联合会的14家企业,将着手通过微剂量给药法的临床试验开发药物动态预测技术。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的“促进基础研究向临床研究转化的技术开发”工程将向该项目提供经费保障。  相似文献   
103.
Ali MEHRVAR 《昆虫学报》2013,56(10):1229-1234
对采自伊朗阿塞拜疆东部西红柿大田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核型多角体病毒3个分离株[Maragheh (MRG), Nebrin (NBN)和 Marand (MRD)]繁殖的3个主要参数(幼虫期、 接种剂量和培养温度)进行了研究, 以在室内条件下筛选很有前景的分离株。在测试的各龄幼虫中, 5龄初期幼虫的病毒产量最高。最适接种剂量和接种温度分别为1 965.87 OB/mm2 和25℃。而在所有测试中, 采自Nebrin 的NBN分离株在规模化生产中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使用小剂量(0.6 mg/kg)阿替普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溶栓时间窗内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0.9 mg/kg)和小剂量组(0.6 mg/kg),每组20例,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1小时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和溶栓后24小时做头颅CT排除脑出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标准剂量组有效率为80.00%,小剂量组有效率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剂量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0%,高于小剂量组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小剂量(0.6 mg/kg)与标准剂量(0.9 mg/kg)溶栓效果相当,安全性较好,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用小剂量。  相似文献   
105.
孙敏秋  林鹏  陈芸  王艺磊  张子平 《遗传》2012,34(5):533-544
剂量补偿效应(Dosage compensation effect)广泛存在于两性真核生物, 是基于性别决定、平衡不同性别间基因转录水平的遗传效应。MSL复合物(Male-specific lethal complex)是果蝇剂量补偿机制的核心, 它乙酰化雄性果蝇X染色体上一些特定的位点, 双倍激活X连锁活跃基因的转录, 从而弥补雄性果蝇只具有单一条X染色体的不足。目前, 已对果蝇MSL复合物各主要成分进行了结构分析, 大体了解了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位点, 并对该复合物的识别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果蝇不同, 哺乳动物是通过雌性个体一条X染色体的失活来实现剂量补偿。虽然哺乳动物MSL复合物的组成已被鉴定, 但对其功能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迄今为止, 对硬骨鱼类剂量补偿及MSL复合物的研究极少。文章概括了线虫、果蝇和哺乳动物各物种剂量补偿机制的异同, 综述了果蝇MSL复合物及其剂量补偿机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利用同线性分析发现了不同鱼类msl3基因的多样性, 为今后继续研究各物种的剂量补偿机制提供基础资料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6.
实验结合营养学和毒理学的实验方法, 对饲料中不同剂量半胱胺盐酸盐预混剂(Cysteamine Hydrochloride,CSH,含量27%)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和器官组织学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研究其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并对CSH作为大口黑鲈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SH添加量为648 mg/kg组的鱼体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以及肠道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该组大口黑鲈肝脏和肠道显示轻微损伤。添加32400 mg/kg组, 各项生长指标、存活率、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根据大口黑鲈生长、消化酶活性及组织切片结果确定受试物(含CSH27%)对大口黑鲈56d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为24 mg/kg.w.d, 折算CSH对大口黑鲈56dNOAEL为6.5 mg/kg.w.d。    相似文献   
107.
目的:通过外源注射不同剂量的重组人中期因子midkine(rhMK),研究其对大鼠膝关节软骨部分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双侧膝关节建立软骨部分损伤的动物模型,术后24小时分别向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或rhMK (20μg/kg、60μg/kg、180μg/kg)。于术后8周将大鼠全部处死,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从而确定最佳注射剂量;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按最佳注射剂量向正常大鼠膝关节腔内注射rhMK,分别于注射后1小时、1天、3天、6天、9天、12天和15天处死大鼠,检测膝关节软骨组织中rhMK的含量。结果:不同剂量的重组蛋白对膝关节软骨部分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作用,其中180μg/kg的剂量效果最佳;以180μg/kg的剂量向正常大鼠膝关节腔内注射rhMK后,经过Kinetica5.0药代动力学软件拟合后,计算得rhMK在软骨组织中的消除相半衰期为8.69天。结论:rhMK对大鼠膝关节软骨部分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最佳注射剂量为180μg/kg,最佳注射时间间隔为8天。  相似文献   
108.
喙伸反应(PER)试验适用于评价杀虫剂对蜜蜂行为的影响。本实验利用喙伸反应研究了亚致死剂量(LD50/100~LD50/10)溴氰菊酯和吡虫啉对意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L.工蜂嗅觉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经口饲喂溴氰菊酯5ng和10ng后,工蜂对0.1%的蔗糖溶液的敏感性显著下降(P<0.05),水应激指数降低,但对0.3%,1%,3%,10%和30%的蔗糖溶液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变化;而经口饲喂吡虫啉0.3ng和0.6ng后,工蜂对上述各浓度蔗糖溶液的敏感性变化不明显,但其水应激指数升高。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减低剂量去甲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IA)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62例,随机分成减低剂量IA治疗组和标准剂量IA对照组,两组均实施3+7治疗方案。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和临床疗效。结果:减低剂量IA治疗组总CR率和CCR率分别为75.0%和66.7%;标准剂量IA对照组总CR率和CCR率分别为50.0%和33.3%。减低剂量IA治疗组总生存期25+月较标准剂量IA对照组生存期23+月延长。结论:对于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减低剂量IA治疗方案的CR率和CCR率与标准剂量IA治疗方案相比具有明显疗效优势。  相似文献   
110.
剂量补偿是表观遗传中的一类,它是使性染色体上的连锁基因在表达水平上达到平衡的过程,其机制多种多样。1961年提出的Lyon假说认为雌性哺乳动物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会随机的将体细胞中的一条X性染色体去活化形成巴尔氏体,并传递给后代细胞,从而弥补与雄性哺乳动物X性染色体数量上的缺陷。1963年三位科学家通过对X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的G-6-PD进行凝胶电泳并对条带进行分析,证实了Lyon假说。尽管Lyon假说沿用至今,但仍存在很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