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减蛋综合征病毒的地方株HS-1能致死鸭胚,致死率达55.6%,在尿囊液中产生高效价的红细胞凝集素,在DEF单层细胞上生长良好,并引起显著的细胞病变,感染细胞的核内出现嗜碱性包涵体,将病毒分离物回归蛋鸡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全部感染鸡都发生了EDS血清抗体转换.  相似文献   
572.
养鸭数量对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志强  黄璜    廖晓兰  胡 英  谢 伟  何保良 《生态学报》2008,28(5):2107-2107~2114
探讨不同养鸭数量对稻田甲烷(CH4)排放的影响,为确定稻鸭共育模式中最佳养鸭数量提供环境学支撑.运用静止箱原位采样技术测定了不同养鸭数量的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稻田土壤化学性质、产甲烷细菌种群数量以及水层溶解氧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养鸭数量稻田水层溶解氧含量间差异显著(p<0.01),养鸭数量越多,溶解氧含量越高.20只鸭/667m2 稻田的水层溶解氧含量最大,与对照比,早稻增加了2.2%~68.7%,晚稻增加了11.07%~110.77%;养鸭稻田土壤还原物质含量减少,产甲烷细菌数量下降.不同养鸭数量的稻田甲烷排放量之间差异显著,养鸭数量越多,甲烷排放量越少,与对照比,早稻减少了18.22%~28.13%,晚稻减少了17.73%~34.44%.相关分析表明,甲烷排放通量与水层溶解氧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与土壤还原物质含量及产甲烷细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稻鸭共育减排甲烷的主要原因是养鸭提高了水体和土壤中溶解氧含量,增加养鸭数量促进甲烷减排.  相似文献   
573.
稻鸭共作对稻田氮素变化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成芳  曹凑贵  展茗  汪金平 《生态学报》2008,28(5):2115-2115~212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稻鸭共作生态系统中土壤与田面水全N、无机N的动态变化及水稻吸N的规律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与常规稻作相比,稻鸭共作稻田土壤、田面水全N含量略有提高,土壤、田面水NH 4含量和水稻含N量显著提高,而土壤、田面水NO-3含量无明显变化;(2)稻鸭共作极显著提高了水稻总吸N量,高于常规稻作17.8%;相关分析显示,水稻吸N量与NH 4含量呈一元二次方程式关系,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3)与常规稻作相比,稻鸭共作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其中细菌数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  相似文献   
574.
鸭疫里默氏杆菌外膜蛋白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清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强毒菌株体外传200代获得了无毒力无免疫原性菌株,采用超声波裂解和超速离心法提取二株菌的外膜蛋白, 以比较分析鸭疫里默氏杆菌外膜蛋白的生物学特性。电镜观察细菌超微结构显示传代菌株外膜膜密度降低, 外膜泡的数量明显减少, 细胞质不均匀、内有空泡产生;免疫印迹结果表明二株菌的外膜蛋白免疫原性多肽存在明显区别;原代菌株的外膜蛋白仅与2型RA抗体出现特异性凝集, 而传代菌株的外膜蛋白与 1、2、10与11型RA抗体均出现凝集;二株菌的外膜蛋白均可诱导雏鸭产生抗体, 但原代菌株外膜蛋白诱导雏鸭产生抗体滴度显著高于200代次菌株;原代菌株外膜蛋白免疫鸭对同源RA菌株的攻击可产生100%的免疫保护, 而传代菌株外膜蛋白免疫鸭对同源RA菌株的攻击不产生免疫保护。序列分析显示两者的外膜蛋白A同源性达到99.9%。结果表明强毒菌株的外膜蛋白为良好的亚单位疫苗候选, 体外连续传代对RA外膜蛋白生物学特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75.
在分析鸭瘟病毒gB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设计一对引物克隆gB蛋白N端抗原性较好的抗原域编码基因.将克隆的基因定向插入pET-32a的EcoR Ⅰ和HindⅢ之间,构建了gB蛋白主要抗原域原核表达载体pET-gB1.将pET-gB1质粒转化BL(21)宿主菌后,对培养和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实现了DPV gB蛋白主要抗原域的高效表达.免疫印迹试验表明获得的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应用His·Bind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DPV gB蛋白,以纯化的重组gB1蛋白作为检测抗原,初步建立了检测鸭瘟病毒抗体的igB1-ELISA.结果表明,抗原的最佳包被浓度为6.5μg/mL,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1∶80,阳性标准初步定为:待检血清OD490>0.4,且待检血清OD490/阴性血清OD490>2.应用igB1-ELISA对鸭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igB1-ELISA与全病毒包被的iDPV-ELISA符合率达到95.6%.  相似文献   
576.
倪楠  崔治中 《微生物学报》2008,48(4):514-519
[目的]了解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在鸭群中的感染状态.[方法]从山东省不同地区送检的病(死)鸭中,随机采集法氏囊、脾脏和肝脏等220份样品.细胞培养分离病毒,以提取的组织DNA为模板进行特异性斑点杂交、PCR和nest-PCR检测.从不同地区阳性样品中任选一个进行克隆测序、同源性比较和进化树分析.[结果]从35/39份法氏囊、54/84份脾脏和32/97份肝脏DNA样品中检出REV(121/220).其中法氏囊的检出率最高,显著高于肝脏、脾脏(P<0.01),但用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常规PCR、组织DNA直接点杂交检测时,均未检出REV.YN-1和BZ-1株env基因片段与美国分离的鸭源SNV株同源性高达99.8%,LQ-1株env基因片段与美国鸡源分离株的同源性为100%,均高于近几年中国鸡源分离株.[结论]在检测REV感染时,应加强对法氏囊的检测,但由于REV在感染鸭的组织中含量很低,应采用更为敏感的nest-PCR.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表明,我国鸭源REV很可能是在引进未经对REV检疫的种鸭时引入的.  相似文献   
577.
选取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一株地方分离株GN52,按照生长的最适条件,在马丁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分别选取第3代、第11代、第21代、第31代、第41代、第51代和第61代的细菌.对其进行染色镜检、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及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代次的增加,该菌株染色形态、生化特性及抗药性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毒力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78.
鸭圆环病毒全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鸭圆环病毒全基因组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运用重叠PCR技术从鸭组织脏器提取的DNA中扩增出2条核苷酸序列,拼接后对其核酸组成、基因组结构及病毒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获病毒核酸为大小1 995nt的环型DNA,包含6个ORF,与登录在GenBank中克隆株MuDCV(AY228555)的同源性高达97.4%,可见所扩增的核酸序列为鸭圆环病毒基因组序列.  相似文献   
579.
稻鸭共作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密闭箱技术,于2006和2007年研究了稻鸭复合系统CH4的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常规淹水稻田(CK)相比,由于鸭子的活动,养鸭稻田(RD)的田面水溶解氧浓度(DO)增加,CH4的排放显著减少.2006年RD的平均CH4排放通量为(6.84±1.49) mg·m-2·h-1,比CK的(10.17±1.25)mg·m-2·h-1降低32.7%,CH4排放总量为(19.34±1.15) g·m-2,比CK的(26.25±2.17) g·m-2减少26.3%; 2007年RD的平均CH4排放通量为(7.68±0.74) mg·m-2·h-1,比CK的(9.53±0.40)mg·m-2·h-1降低19.0%, CH4排放总量为(18.41±1.05)g·m-2,比CK的(22.81±0.75) g·m-2减少19.3%.在水稻全生育期,各处理CH4的排放通量分别在分蘖期和抽穗期出现2个排放高峰;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580.
利用微卫星和线粒体标记分析北京鸭的起源与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鸭是我国最著名的家鸭品种. 为分析北京鸭的起源与驯化, 本实验采集了包括北京鸭在内的6个中国地方鸭种共190只个体, 及来自辽宁省的14只野生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血样. 利用15个微卫星标记对这6个家鸭品种的186只个体进行遗传关系分析. 并对其中88只家鸭个体及14只野鸭个体线粒体的DNA控制区(mtDNA D-loop)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 利用微卫星标记计算出的遗传距离(DS)及FST分析结果表明, 北京鸭与其他中国地方鸭种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 聚类结果显示巢湖鸭、高邮鸭、绍兴鸭和金定鸭聚为一类, 建昌鸭、北京鸭聚为另一类. 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虽然北京鸭群体含有所有鸭种所共有的单倍型H01, 但北京鸭的单倍型与其他家鸭仍有较大差异, 北京鸭群体具有12个独特的家鸭单倍型, 其中H02, H04, H08及H22等4个单倍型比较相近并形成单倍群A, 且H02和H22单倍型与中国绿头野鸭共有, 说明北京鸭起源于绿头鸭, 其驯化过程也基本独立于其他家鸭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