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41.
Zhu ZL  Sun XM  Yu GR  Wen XF  Zhang YP  Han SJ  Yan JH  Wang HM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1):2954-2962
利用中国通量网( ChinaFLUX)4个森林台站(长白山、千烟洲、鼎湖山和西双版纳)2003-2008年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PAR)观测资料,研究了CNR1总辐射表和Li-190SB光量子仪在长期观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和仪器性能变化等问题.结果表明:98%以上的CNR1总辐射观测精度满足技术标准,但在西双版纳站,CNR1观测的总辐射(QCNR1)比高精度短波辐射仪CM11观测的总辐射(QCM11)平均低7%;虽然温度对CNR1观测的总辐射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大都在仪器允许的精度范围内,在西双版纳站,CNR1除了受温度影响外,还受到热带雨林特有的季节性雾的影响;通过分析光合有效辐射数据(特别是其与总辐射比值)的长期变化发现,光量子仪Li-190SB的性能衰减较明显,平均年衰减率达4%左右,为了校正PAR仪器性能衰减产生的系统误差,本文尝试给出了PAR的后期补偿校正方法,该方法可基本消除由于野外长期使用所造成的Li-190SB性能衰减.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短波长单色光对豚鼠的屈光发育和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20只出生约2周的健康雄性豚鼠,随机分成两组(n=10),分别在蓝光(430 nm)和白光(色温5000 K)下进行饲养。蓝光组为实验组,白光组为对照组,实验周期为12周。两种光照的光量子数均为每秒3×10-4μmol/cm2,测量光强度蓝光为0.527mW/cm2,白光为0.247 mW/cm2。实验前后均进行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各部分长度的测量。结果实验前两组测量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光照12周后,蓝光组屈光度增加(1.20±0.66)D,白光组减少(1.18±0.85)D,蓝光组与白光组相比平均形成约2.40 D远视,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01);蓝光组眼轴和玻璃体腔分别增长(0.77±0.12)mm与(0.05±0.10)mm,白光组分别增长(0.95±0.18)mm与(0.21±0.13)mm。蓝光组的眼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增长较白光组慢(P〈0.05)。但实验后两组角膜曲率半径、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430 nm短波长单色光诱导豚鼠眼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延长较慢,产生远视。  相似文献   
43.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人类视觉注意力机制的RE-Net网络结构以使卷积神经网络(CNN)更适用于眼底相的屈光不正的智能诊断评估。方法:RE-Net由Res Net34作为骨干网络,进一步使用了上下文注意力模块,包括通道注意力机制和空间注意力机制,使其相应的通道发挥最大的作用,提高响应区域的权重。结果:使用了4358张眼底图像作为RE-Net的训练集。在包含485张眼底图像的测试集上,分类准确率分别为,高度近视93.3%,中度近视89.7%,轻度近视83.2%,轻度远视82.5%,中度远视79.5%,重度远视84.6%,平均分类准确率达85.5%,曲线下面积(AUC)为0.909,灵敏度为0.93,特异性为0.89, Kappa值为0.79 (x~2=23.21,P0.05)。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RE-NET人工智能诊断系统能较好进行屈光不正的诊断评估,有望为屈光不正提供一种新的筛查工具。  相似文献   
44.
放疗设备等中心精度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等中心回转精度是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钴60远距离治疗机,放疗模拟定位机,立体放射外科系统等医疗设备重要的综合技术性能指标之一。其精度高低将直接影响放射治疗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本文通过对放疗模拟定位机的等中心回转误差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5.
给出矩形域上一类神经传播方程的特征差分,利用沿特征线方向构造差分逼近格式的方法和技巧.对给定的模型进行离散数值逼近和数值分析.特别是在沿特征线方向构造离散差分格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离散点在定义域之外的问题.本文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差分逼近的处理方法,得到了该方法的三。一模误差估计.  相似文献   
46.
一个"好"的试验,统计检验的显著差异可证明处理效应存在;而一个"坏"的试验,统计检验的显著差异本身并不能证明处理效应的真实存在.试验单位的不独立就可能使干扰因素偏倚地影响试验结果,是多种形式的伪重复的根本原因.如果不统筹地考虑试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环境要素的时空格局就可能被错误地当成处理效应.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探讨了中国生态学试验设计与解释中常见的3个问题:(1)简单伪重复问题,这是Hurlbert[2]早已指出的伪重复情形中的一种,通常是把取样的重复当成了处理的重复;(2)把反复测量结果当成重复的问题,即对同一个对象的反应变量前后进行多次观测,却把这些观测值视为重复而进行统计检验所造成的问题;(3)混淆时空效应与处理效应的问题,由于取样方法(破坏性取样)或者研究对象(例如流动的水体)性质的特殊性等原因,数据中所体现出来的格局有可能由于时空效应而并非处理效应所造成.在这3种情况下,数据的产生方式与所用统计方法的前提相违背.  相似文献   
47.
目的:比较城市及山区小学生屈光不正发生率及配镜差异,探讨小学生所在地域与其的关系,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年7月~8月随机选取部分绍兴市小学及广西省巴马县山区小学生进行天津索维sw-800手持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筛查,并分析两地小学生屈光不正及配镜差异。结果:648名城市小学生中,屈光不正发生率为38.6%;394名山区学龄儿童中,屈光不正发生率为21.3%。两地区小学生屈光不正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小学生屈光不正发生率呈两个极端,低年级组和高年级组屈光不正发生率较高,山区小学生屈光不正发生率呈增长趋势;两地屈光不正的小学生配镜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小学生屈光异常发生率较高,不同地区有所差距,应加强学生及家长眼保健意识和屈光异常儿童的个案管理,小学生进行屈光筛查对早期发现屈光不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准发子激光原位角膜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后屈光回退与术前各项检查结果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35例(241只眼)近视患者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126只眼(-6.00 D~-9.00 D)和B组115只眼(≥-9.00 D)。记录术前的屈光度数、眼压和角膜厚度,依据预期校正屈光度数计算理论残余角膜厚度,行LASIK手术后记录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9.14个月。结果:A组中正常术眼108只眼(85.7%),回退术眼18只眼(14.3%);B组中正常术眼74只眼(64.3%),回退术眼41只眼(35.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术后平均视力A组为1.17±0.20,B组为0.99±0.28,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两组术后的平均屈光度数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平均理论残余角膜厚度A组为(452.53±28.47)μm,B组为(439.61±30.11)μm,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屈光回退度数与术前近视屈光度数显著正相关(r=0.35,P<0.001),与理论残余角膜厚度显著负相关(r=0.13,P=0.04),与术前眼压及术前角膜厚度无相关性(r=-0.48,P=0.46;r=-0.39,P=0.55)。结论:LASIK手术术前屈光度数越大,术前计算的理论残余角膜厚度越小,术后越易出现回退。对于-6.0 D~-9.00 D的高度近视患者,LASIK手术的预测性和术后稳定性相对较好;对于≥-9.00 D的超高度近视患者,应结合手术技术和术前计算的理论残余角膜厚度慎重选择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49.
人工神经网络在林火发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于林火发生预报,就是要将着火样本和不着火样本进行划分,得到一个判断是否发生林火的阈值。以往我们采用过数量化理论和回归分析判断,但那些都是线性划分,而对于不能线性划分的样本集,划分的效果就不是很好。本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二层感知器模型对着火样本和不着火样本进行了重新划分,二层感知器是在二维输入空间上用三条相交的直线,得到一个封闭区域以实现样本集的正确划分。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及相对稳定的时间。方法:收集2016年6月-8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伍连德纪念医院进行的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200例216眼,其中男88例、女128例,平均年龄71.2岁,进行相应的术前检查,并检查术前、术后第一天、一周、一个月、和三个月时的角膜曲率、视力、眼压并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视力0.5的恢复情况:第一天为147眼(68.05%)、一周为175眼(81.02%)、一个月为193眼(89.35%)、三个月为197眼(91.20%);术前角膜曲率为43.94±1.35、术后第一天、术后一周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4.98±1.06、44.45±1.18,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一个月、三个月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4.13±1.27、44.02±1.24,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源性散光于术后一天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术后一个月、三个月与术后一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三个月与一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源性散光术后逐渐下降,并于一个月时趋于稳定。结论: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在术后一个月的角膜曲率基本稳定,恢复至术前状态,屈光状态趋于稳定,术源性角膜散光较小,术后视力恢复至较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