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尕海-则岔地区紫果云杉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阳  齐瑞  焦健  陈学龙  曹家豪  冯宜明  杨萌萌 《生态学报》2018,38(20):7447-7457
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为我国特有树种,为了解其种群生存现状及动态特征,以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则岔沟的紫果云杉天然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了种群结构图,编制了静态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运用生存分析理论与数量化分析法研究种群结构与动态,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数量动态进行预测,以揭示本区域紫果云杉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紫果云杉种群龄级结构、高度结构和冠幅结构总体均呈倒"J"型。种群自然更新能力强,幼苗、幼树储量丰富,前期有较高的死亡率,种群存活曲符合Deevey-Ⅲ型。生存分析也说明紫果云杉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后期稳定的特点。竞争和自疏作用造成的幼苗、幼树存活率偏低是影响紫果云杉种群自然更新和结构的关键因素。种群动态指数Vpi0,表明种群属于增长型,V'pi趋近于0,表明该种群趋近于稳定型。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2、4、6、8个龄级后,紫果云杉个体数均有所增加,种群呈一定的增长趋势。说明该保护区的成立使本区域紫果云杉种群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保存,该种群适应当前的生存环境,能实现自然更新且仍有一定的增长潜力。紫果云杉种群更新主要受制于建成限制,幼苗、幼树存活率过低,可采取适当的人为干扰措施来促进种群更新与增长,而保护幼苗生存环境并提高幼苗质量和存活率才是种群更新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尕海湿地不同密度条件下垂穗披碱草根系分形结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雪萍  赵成章  任悦  张晶  雷蕾 《生态学报》2018,38(4):1176-1182
根系分形结构影响根系的分布格局,是植物根系与胁迫生境相互适应的结果。采用全根挖掘和Win-RHIZO根系分析仪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垂穗披碱草种群密度设置Ⅰ(500—700株/m~2)、Ⅱ(300—500株/m~2)、Ⅲ(100—300株/m~2)3个密度梯度,研究了尕海湿地不同密度条件下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根系分形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垂穗披碱草种群密度的降低,湿地群落的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及根系分形维数呈逐渐减小趋势,地下生物量与分形丰度逐渐增大;垂穗披碱草根系分形维数与分形丰度在高密度(Ⅰ)样地和低密度(Ⅲ)样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在中密度(Ⅱ)样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垂穗披碱草根系分形维数和分形丰度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在高密度湿地群落垂穗披碱草倾向于密集型根系构型构建模式,在低密度湿地群落选择扩散型的根系生长模式,体现了密度制约下高寒湿地植物种群应对资源多重竞争的生态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李雪萍  赵成章  任悦  张晶  雷蕾 《生态学报》2019,39(10):3670-3676
根系构型决定根系分布及其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效率,是植物根系与胁迫生境相互适应的结果。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 SMA)法,并采用全根挖掘和Win-RHIZO根系分析仪相结合的方法,按照甘肃马先蒿种群密度设置I(10—31株/m~2)、Ⅱ(32—53株/m~2)、Ⅲ(54—75株/m~2)3个样地,研究了尕海湿地不同密度下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根系分叉数与连接数及分支角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种群密度由高到低转变,甘肃马先蒿的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根系分叉数及外部连接数逐渐减小,地下生物量、根系内部连接数、分支角度逐渐增大;甘肃马先蒿根系分叉数与内部连接数、外部连接数及分支角度均呈异速生长关系,随着种群密度由高到低转变,甘肃马先蒿根系内部连接数与分支角度增加的速度逐渐大于分叉数与外部连接数减小的速度,根系分叉数与内部连接数的异速斜率逐渐减小,与外部连接数、分支角度的异速斜率逐渐增大。甘肃马先蒿在高密度倾向于密集型根系构型构建模式,在低密度选择扩散型根系生长模式,体现了高寒湿地植物种群应对资源多重竞争的生态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14.
穆红燕  刘逎发  杨萌 《动物学报》2008,54(2):201-208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高度3470m的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尕海保护站,研究了赭红尾鸲普通亚种(Phoenicurus ochruros rufiventris)的繁殖。目的是检验高海拔鸟类的雏鸟是否发育更快和产小窝大卵、是否有更高的离巢率。赭红尾鸲营巢洞中,平均窝卵数4.8(3-6)枚,卵的大小23.33mm×14.95mm,同低海拔的相近种比较产小窝大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13-14d,孵化率64.5%。雏鸟留巢期16d-19d,巢成功率81.3%,雏鸟离巢率83.33%。高海拔红尾鸲产小窝大卵和加强双亲抚育,但高海拔红尾鸲并没有显著提高雏鸟离巢率。高海拔红尾鸲低温下增加双亲对雏鸟的抚育并没有使雏鸟发育加快,反而较低海拔近缘种的幼鸟发育缓慢。因此,延长留巢期不只是Badyaev和Ghalambor(2001)所认为增加雏鸟的质量,而是缺氧和低温协同作用的自然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15.
青海尕海是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比较典型的高盐度且具有丰富卤虫资源的盐湖 ,海拔高程 2 849.6m。 1997年夏季我们对尕海盐湖浮游生物主要类群群落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期间在内湖主要水体 5个断面2 2个采样站共发现浮游藻类 46种 ,平均密度为 5 4.39× 10 4 Cells/L ;浮游动物 12种 ,全湖平均密度为 8.2 2个 /L ,平均生物量 0 .2 9mg/L。通过盐度含量较高 (119g/L)的内湖主要水体采样断面与盐度含量较低 (1.8g/L)的湖西北岸小水面采样断面比较 ,浮游生物不论是在种类组成特征、群落的多样性还是其个体丰度都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结果表明 :在盐湖生态系统中 ,盐度是决定生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个体丰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甘南则岔林区蓝马鸡冬季昼间行为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1月1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在甘南州则岔林区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群体昼间行为进行了研究。在行为时间分配上,取食比例最高(40.62%),其次是休息(28.01%)、移动(19.17%)、警戒行为(12.55%)。在不同生境下,移动(χ2=13.994,df=3,P0.01)和休息(χ2=15.899,df=3,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取食和警戒在各生境中无明显差异。在昼间行为节律上,蓝马鸡取食高峰出现在9:00~11:00时和15:00~17:00时,移动行为高峰出现在9:00~10:00时和18:00~19:00时,休息行为高峰出现在11:00~13:00时。在农田生境下,觅食与警戒比例较高,在溪流带和灌丛生境下,休息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