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0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三种荒漠蜥蜴空间和营养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一荒漠蜥蜴群落中,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和虫纹麻蜥(Eremiasvermiculata),密点麻蜥(Eremiasmultiocellata)占不有同的空间生态位,其间几乎不存在竞争。两个近缘种虽然占有相同空间生态位,但个体大的密点麻蜥食物种类特化,个体小的虫纹麻蜥偏重于利用较小的食物资源。占有相同空间生态位的近缘种,营养生态位向不同方向特化,利用不同的食物资源,从而在竞争中共存,保持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荒漠沙蜥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逎发  陈强  解雪梅 《生态学报》1996,16(3):276-282
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1年繁殖1次,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4月初出蛰时雄性精巢已相当发育,5月其重量和体积最大,6月变小,进入精子发生的晚期,7月降到最小,8月开始回升,10月中旬入蛰时已接近春季出蛰时水平。1年内仅7月精巢中无精子。雌性出蛰后卵细胞开始发育,4月下旬进入成熟期,6月达高峰,7月下降,8月进入休止期。每雌年产卵1~3枚或1~4枚,平均1.83(n=48,1987)和2.17(n=48,1993)。特定体长组的生殖率是影响种群年平均生殖率的主要因素。生殖周期与光周期相符,光周期是影响荒漠沙蜥生殖周期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3.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雉鸡甘肃亚种的种群遗传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娟  刘逎发 《动物学报》2008,54(2):225-232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法分析雉鸡甘肃亚种的种群遗传结构。测序获得了8个种群79个样本的长819bp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发现7个变异位点,界定了6种单倍型(Haplotype),其中Hap-1是共享单倍型,占79.75%。在8个种群中,除ZJC和CHX种群外,其它种群的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都很低,种群间遗传分化小,基因流大。ZJC种群由于亚种间的基因渗透,导致其遗传多样性最高。CHX种群受徽成盆地周边山地的森林隔离作用,单倍型最多。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占86.44%。种群间和地理种群组间差异不显著。地理种群组的核苷酸多样性(π)同形态上的变异规律一致。FS值检测表明,雉鸡甘肃亚种曾发生过快速扩张。  相似文献   
4.
金园庭  刘逎发 《动物学报》2008,54(1):111-121
青海沙蜥和贵德沙蜥在共和沙珠玉地区重叠分布,形态和遗传显著不同。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说明在重叠区两种蜥蜴mtDNA基因相互渗透。重叠区19个青海沙蜥个体中有1个具有贵德沙蜥线粒体基因型,但形态与青海沙蜥相似。6个贵德沙蜥个体中有1个具有青海沙蜥线粒体基因型,形态与贵德沙蜥相似。两种沙蜥在该地区的基因流动可能发生在共和古湖的退缩消失后次级相遇形成的。分子钟推测杂交发生的时间大约在19至16万年前,与古湖的消失时间(15万年前)相符。  相似文献   
5.
穆红燕  刘逎发  杨萌 《动物学报》2008,54(2):201-208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高度3470m的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尕海保护站,研究了赭红尾鸲普通亚种(Phoenicurus ochruros rufiventris)的繁殖。目的是检验高海拔鸟类的雏鸟是否发育更快和产小窝大卵、是否有更高的离巢率。赭红尾鸲营巢洞中,平均窝卵数4.8(3-6)枚,卵的大小23.33mm×14.95mm,同低海拔的相近种比较产小窝大卵。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13-14d,孵化率64.5%。雏鸟留巢期16d-19d,巢成功率81.3%,雏鸟离巢率83.33%。高海拔红尾鸲产小窝大卵和加强双亲抚育,但高海拔红尾鸲并没有显著提高雏鸟离巢率。高海拔红尾鸲低温下增加双亲对雏鸟的抚育并没有使雏鸟发育加快,反而较低海拔近缘种的幼鸟发育缓慢。因此,延长留巢期不只是Badyaev和Ghalambor(2001)所认为增加雏鸟的质量,而是缺氧和低温协同作用的自然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