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0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51.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IRGA)对农牧交错区10种植物群落最大生物量时期的土壤呼吸日动态进行了测定,并将该方法得到的土壤日呼吸速率与碱液吸收法(AA)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10个群落土壤呼吸的昼夜变化比较明显,均为单峰型曲线,主要受土壤温度的驱动,但同时也受到当日降水情况和云量、风速等气象因子的较大影响。因此,这些群落土壤呼吸日动态的一致性较差,规律性并不明显。2)用碱液吸收法和动态密闭气室法测定的10个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394~894 mg C·m-2·d-1和313~2043 mg C·m-2·d-1,其中碱液吸收法测定结果平均为动态气室法的67.5%,明显低于动态密闭气室法。3)两种测定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为0.873 9。本研究中发现,在土壤呼吸速率低的情况下,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十分接近甚至碱液吸收法测定结果稍大于动态密闭气室法,而在土壤呼吸速率较高的情况下,动态密闭气室法测定结果则显著高于碱液吸收法。上述结果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结果高度一致,从而为校正以往采用碱液吸收法在该区域的测定结果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2.
在实验室条件下水稻螟蛾发育和存活的温度需求(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种水稻害虫Chilo polychrysa (Meyrick)、C. suppressalis (Walker), C. partellus (Swinhoe), Scirpophaga incertulas (Walker), S. innotata (Walker)和Sesamia inferens的卵、幼虫和蛹在10到40°C的七个固定温度下(10,15,20,25 30,35和40°C)的发育和存活进行了研究。在一定的温度下6种害虫的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周期是明显不同的(P<0.0001)。卵、幼虫和蛹的日发育的平均百分比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总发育周期与温度的增加成反比。临界温度下限是在10-15°C中间,而上限在35-40°C中间,此时害虫并不发育。对于上述6种害虫的卵、幼虫和蛹的平均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57±1.71,7.70±1.01,8.56±3.25,10.19±2.19,8.64±2.68和7.91±0.82°C。6种水稻害虫的卵、幼虫和蛹的总温度常数分别是705.56,725.32,703.30,556.59,655.34和837.95日·度。经计算,6种雌蛾的产卵所需的积温分别为99.06,90.85,99.29,75.16,92.25和80.41日·度。完成一世代所需的积温分别是804.62,816.17,802.59,631.75,648.84 and 918.36日·度。  相似文献   
53.
以白桦、日阴菅及其它主要草本植物的个体数量为指标,分析了各植物种群在土壤有机质,速效P和pH值3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及其在不同海拔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日阴菅生态位宽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大,其余植物种类在有机质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大都是以中等海拔(800m)的样带最宽,而在速效P资源维上,又以中等海拔的样带为最窄,由于高海拔及相应低气温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植物种群在土壤有机质和速效P的利用,主要植物种对之间在这两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重叠以高海拔(950m)样带为最小,在土壤pH值资源维上,溪荪与其它主要植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皆以低海拔(650m)样带为最小,可能是其特殊的环境组合迫使溪荪发生了生态位移动,大多数种对在土壤有机质,速效P和pH值3个资源维上都以海拔800m的样带生态位重叠最大。  相似文献   
54.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旗叶光合作用日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6,他引:42  
在大田条件下,对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小麦品种周麦13的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及基影响因素,包括叶温(T1)、光合有效辐射(PAR)、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细胞间隙CO2浓度(Ci)等日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开花期2品种都存在光合“午休”现象,豫麦49Pn日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周麦13Pn日变化为单峰曲线,峰值在10:00。相关分析表明,开花期的温度和光照对豫麦49旗叶光合已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此期的光温条件较有利于周麦13旗叶的光合作用。灌浆中期2品种均表现出一降不起型的严重“午休”现象,在强光、高温下,豫麦49旗叶Pn比周麦13降低明显。  相似文献   
55.
布氏田鼠摄食量、累积摄食量与日龄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布氏田鼠 (Microtusbrandti)是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的主要害鼠 ,其危害方式主要表现之一为与牲畜争夺牧草资源[1,4 ,11,12 ] 。准确地测定其日食量(DFC)与累积摄食量 (CFC) ,对于定量地衡量该鼠的危害程度 ,进一步推算鼠害防治的经济阈值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些学者着手有关该鼠食性与食量 ,以及非取食性牧草消耗量的研究工作[3 ,7~ 9] 。但由于受实验手段的限制 ,一直未能解决布氏田鼠日食量、累积摄食量与田鼠年龄的关系等难题。本文以测定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日食量与体重的关系 ,结合布氏田鼠体重与年龄的数学关系方程 …  相似文献   
56.
地鳖虫后若虫期蛋白质和能量的需要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地鳖虫后若虫期对蛋白质、能量等营养物质的需要量 ,通过双因子交叉分组试验 ,比较了不同能量、蛋白质水平的配合日粮对地鳖虫后若虫期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结果为 :在蛋白质水平组中 ,1、2、3、4、5水平组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 1 9 1 3 %、1 8 0 9%、1 7 0 7%、1 6 1 0 %、1 5 1 3 % ,日增重与其它水平组差异显著 (P <0 0 5 )或极显著 (P <0 0 1 ) ;在能量水平组中 ,A、B、C水平组消化能为 1 3 2 7、1 2 2 6、1 1 2 8mJ kg ,日增重与其它水平组差异显著 (P <0 0 5 )或极显著 (P <0 0 1 )。结合各处理间饲料转化率的差异情况 ,筛选出地鳖虫后若虫期蛋白质和能量适宜需要量为 :粗蛋白 1 5 1 3 %~ 1 6 1 0 % ,消化能 1 1 2 8mJ kg。  相似文献   
57.
水稻Rubisco和RCA的日变化及其细胞定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免疫胶体金标记电镜技术对水稻(Oryza satova subsp.indica cv.浙农952)叶片中的Rubisco及其活化酶(RCA)进行细胞器定位和定量,同时用免疫扩散法进行叶片含量分析,研究了这两种酶含量及活力的日变化。结果表明Rubisco主要分布于叶绿体,RCA分布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光合速率(Pn)、Rubisco初始活力和RCA活力与光合日变化密切相关;在光照最强的13时,出现光合“午休”,叶绿体中Rubisco的密度有一定程度降低,而全叶的总Rubisco保持稳定,Rubisco初始活力也有明显的“午休”,这意味着体内Rubisco的活力除受RCA调节外,可能还与叶绿体中Rubisco的分布有关。RCA活力变化与叶绿体中RCA含量变化较为一致,表明RCA在叶绿体中的分布对调节其本身活力和Rubisco活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8.
张逸飞  刘小慧  杨平  黄佳芳  郭谦谦  仝川 《生态学报》2018,38(13):4715-4723
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每月小潮日原位定期向闽江口塔礁洲淡水感潮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湿地施加剂量为60、120 kg S hm~(-2)a~(-1)的K_2SO_4溶液(分别记做S-60和S-120),探讨模拟硫酸根(SO_4~(2-))沉降对河口淡水感潮湿地甲烷(CH4)排放通量及间隙水SO_4~(2-)浓度的影响。对照、S-60和S-120处理组CH_4排放通量年均值分别为(7.88±1.00)mg h~(-1)m~(-2)、(6.55±0.97)mg h~(-1)m~(-2)和(6.66±1.49)mg h~(-1)m~(-2)。在年尺度上,两个高强度模拟SO_4~(2-)沉降处理组均未显著降低闽江口淡水感潮野慈姑湿地CH_4排放通量(P0.05),即高强度SO_4~(2-)沉降不会对河口淡水感潮湿地CH_4排放通量产生类似于其对泥炭湿地和水稻田的显著抑制效应。在年尺度以及秋、冬季,两个施加K_2SO_4溶液处理显著增加了野慈姑湿地10 cm深度土壤间隙水SO_4~(2-)浓度。对于各个处理组,温度较高的夏、秋季CH_4排放通量均显著高于温度相对较低的冬、春季(P0.05)。不同处理组CH_4排放通量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温度仍然是影响亚热带河口淡水感潮湿地CH_4排放通量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59.
韩风森  王晓琳  胡聃 《生态学报》2018,38(2):595-605
采用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于2014年1—12月原位测定了北京市4个典型树种(国槐Sophora japonica,旱柳Salix matsudana,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在不同高度上的木质组织CO_2通量速率(E_(CO_2)),旨在比较不同树种间E_(CO_2)及其温度敏感性(Q_(10))的时间变化规律和铅锤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4个树种的E_(CO_2)均表现为单峰型季节变化规律,生长月份内的E_(CO_2)显著高于非生长月份,温度和枝干的径向生长是影响E_(CO_2)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2)E_(CO_2)对温度的敏感性在夏季月份明显降低,且出现明显的垂直分异:Q_(10)随测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现出非连续的阶梯分布;(3)在日间尺度上,阔叶树种E_(CO_2)对温度的感性系数Q_(10)出现昼夜不对称现象,晚上Q_(10)明显升高。准确量化E_(CO_2)的时间变化规律和铅锤分异特征,细化不同时间尺度下E_(CO_2)对温度的响应特征,成为准确估算木质组织碳排放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0.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5):585
利用农林复合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橡胶(Hevea brasiliensis)-益智(Alpinia oxyphylla)间作模式是橡胶园最主要的农林复合模式。该研究通过野外原位定位实验, 研究不同季节橡胶林下环境因子对益智光合作用的影响, 并进一步分析益智光合作用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1) 3月益智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V”形曲线, 14:00降到最低值; 而6月、9月和12月益智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为10:00达到最大值, 随后缓慢降低; 在雨季(6月和9月)蒸腾速率的日平均值和日最高值均显著高于旱季(3月和12月)。表明林下益智在不同季节均能维持植株正常生长, 且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能力。3月土壤水分亏缺造成益智叶片气孔导度降低, 使其净光合速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2)通过光响应曲线修正模型计算出益智叶片各光合响应参数, 发现3月最大净光合效率和光饱和点显著低于6月、9月和12月; 而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却显著高于6月、9月和12月, 表明3月土壤水分亏缺导致益智光合酶活性降低, 而表现出光抑制现象, 同时呼吸强度加剧, 光合能力显著下降。(3)采取相关分析发现, 3月气温与净光合速率显著负相关, 空气湿度与净光合速率显著正相关, 高温和低湿度共同限制了益智的光合作用; 而9月和12月, 林下光合有效辐射是益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