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溯河洄游的长江刀鲚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其生长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溯江产卵洄游中的刀鲚(Coilia nasus)是目前长江最名贵的水产品之一。本文分析了2009年4~5月采自长江九段沙、靖江和芜湖3个江段的299尾洄游型刀鲚样本。结果显示,3个种群的体长为15.8~32.8 cm,平均(23.3±3.5)cm,18.0~24.0 cm体长组占总数的52.51%。体重为11.83~143.80g,平均(48.19±24.89)g,10.00~50.00 g体重组占总数的59.53%。芜湖种群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小于九段沙和靖江种群(ANOVA,P=0.000<0.01)。299尾个体包括1~4龄4个年龄组,其中51.28%的九段沙个体和53.97%的靖江个体均为3龄;而多达85.26%的芜湖个体则为2龄。不论体长、体重还是年龄结构,已较20世纪70年代同江段渔获物有明显下降。结果还显示,九段沙、靖江和芜湖种群的性比分别为1∶1.28、1∶1.46和1∶1.97,显示出沿长江往上性比逐渐增加的现象。3个种群的平均丰满度为0.35±0.05,但即使是在同龄组,靖江种群的丰满度也显著高于芜湖和九段沙种群,这可作为刀鲚在这一江段最名贵高价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32.
为研究刀鲚的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OR)是否参与其生殖洄游过程,利用基因组步移技术,从洄游型刀鲚(Coilia nasus)中克隆出嗅觉受体基因MOR-51I2的基因序列全长。该基因为单外显子结构,编码区长为999 bp。在3'UTR区域具有一段微卫星序列,以(AC)n为重复单位,并夹有若干T或G碱基,且在不同生态型间具有明显长度差异。MOR-51I2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具有7次疏水性α-螺旋的跨膜结构,为G-蛋白偶联受体。MOR-51I2基因与已报道的其他鱼类的OR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51%以上,其中与大西洋鲱(Clupea harengus)的OR51I2-like基因的同源性高达83%。经qRT-PCR分析显示,在定居型刀鲚中,MOR-51I2基因主要在嗅囊和性腺中表达,在肝脏、鳃、肌肉微弱表达,在心脏和眼睛中几乎不表达。其中,雌性嗅囊中的表达量约是雄性嗅囊中的2倍,是精巢和卵巢中的80-100倍。在洄游型刀鲚中,该基因在雄性嗅囊的表达量约是雌性嗅囊中的6倍。MOR-51I2基因在洄游型刀鲚的雌性嗅囊中的表达量约是定居型刀鲚的雌性嗅囊中的1/5,而在洄游型刀鲚的雄性嗅囊中的表达量却是定居型刀鲚的雄性嗅囊中的3倍。这些结果表明,MOR-51I2基因不但参与刀鲚的嗅觉功能,而且可能参与了刀鲚的性腺发育及生殖洄游过程,同时也可能与其生态型的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33.
滴滴涕对太湖经济鱼类危害的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滴滴涕(die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作为太湖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的代表性污染物,以大银鱼、陈氏短吻银鱼和刀鲚为研究对象,建立太湖主要经济鱼类食物网模型,并结合DDT的生物化学特性以及蒙特卡罗(Monte Carlo)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应用食物网模型研究DDT在食物网主要经济鱼类中的迁移分布特性,分析由此导致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大银鱼DDT累积量为0~0.329 mg·kg-1,平均值为0.039 mg·kg-1;陈氏短吻银鱼DDT累积量为0-0.188 mg·kg-1,平均值为0.022 mg·kg-1;刀鲚DDT累积量为0-0.575 mg·kg-1,平均值为0.067 mg·kg-1;以脂溶性为代表的污染物累积性质是太湖经济鱼类富集DDT的主要控制因素;生态风险总体状况为:刀鲚>大银鱼>陈氏短吻银鱼.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介绍了对野外工作中发现的甸刀鲚和凤鲚鱼尾部异常现象的观察结果,经对有关材料的发类性状和X光骨骼照片的研究分析,认为上述鱼类尾部异常是由于生活时期尾部损伤后再生造成的;分布区中,尾部异常的现象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35.
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重大入侵害虫,发展生物防治技术控制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浸渍法测定了9种20株土壤真菌对B型烟粉虱的室内活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B型烟粉虱都有一定致病活性,1.0±10^8 孢子/mL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10 d后,烟粉虱2龄若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为53%~93%,其中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 PITS01、PlMS-12和PlMS-15菌株,以及刀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 LpTS01菌株引起B型烟粉虱91%以上的死亡率。进一步测定了PITS01和LpTS01菌株对烟粉虱的毒力,结果表明PITS01和LpTS01对烟粉虱2龄若虫在处理第4天的LC50分别为2.8×10^7 孢子/mL和3.6×10^7 孢子/mL,第6天分别为1.7×10^6 孢子/mL和3.6×10^5 孢子/mL;当孢子浓度为1.0×10^7 孢子/mL时,PITS01和LpTS01菌株LT50值分别为4.4 d和4.2 d。菌株PITS01和LpTS01对烟粉虱防治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6.
本文就超薄切片过程中玻璃刀的制作及使用玻璃刀和钻石刀切片时容易勿视的几个技术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提高超薄切片的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7.
饥饿胁迫对刀鲚形体、体成分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室内养殖刀鲚为试验对象,研究20天的短期饥饿对其形体、体成分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组分别在第0、2、5、10、15和20天取样。结果表明,脏体比和肝体比在饥饿的第2天即显著下降(P<0.05),肥满度和体质量在20天的饥饿期内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P>0.05)。刀鲚肌肉粗脂肪在第5天显著下降(P<0.05),下降5.99%,而粗蛋白含量在第15天时才显著降低(P<0.05),水分在整个饥饿期间总体呈上升趋势,第10天显著上升(P<0.05),粗灰分含量在饥饿期间变化不显著(P>0.05)。血清总蛋白、球蛋白、胆固醇和皮质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血清甘油三酯和血糖总体呈先急速下降并维持一定水平,其中甘油三酯在饥饿至第2天显著下降(P<0.05),血糖浓度在第5天显著下降(P<0.05)。表明短期饥饿胁迫使刀鲚形体发生一定的变化,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刀鲚首先先动用体内储存的脂肪来满足能量供应,再动用蛋白质来维持体内的正常代谢,血液生化指标也发生与饥饿相适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在海扶超声聚焦刀(HIFU)制作的肝凝固性坏死模型中的靶向性增殖的可能性。方法 用HIFU制作成家兔肝凝固性坏死模型,经耳缘静脉注射两歧双歧杆菌活菌,通过检测注射前后家兔体温、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和注射后主要器官的组织切片来评价双歧杆菌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对肝坏死模型等组织切片还做了革兰染色检测,证明了双歧杆菌在坏死组织中的增殖。结果 双歧杆菌能够在HIFU制作的肝凝固性坏死模型中增殖、而这一增殖过程并不影响家兔的生命安全。结论 双歧杆菌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靶向载体系统是安全和可行的,HIFU制作的肝坏死模型可以用于双歧杆菌基因治疗的靶向载体系统的辅助研究。  相似文献   
39.
长江口邻近水域刀鲚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变异与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经克隆测序获得了采自长江口九段沙、钱塘江口、舟山等3个地点35尾刀鲚(Coilia nasus)的mtDNA控制区全序列,分析了控制区序列的变异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长江口邻近水域刀鲚的mtDNA控制区序列具有长度多态性,全长为1214~1291bp,主要是在第358位点处有以"CTA TGT ATT ATA TTA CAT ATA TTA TGG TAT AGT ACA TA"38bp为单位的1~2次片段重复。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显示,长江口邻近水域刀鲚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为0.9983,3个群体的平均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262,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较高的进化潜力。3个刀鲚群体间的分化指数FST仅为0.012~0.053,而基因交流值Nm却达9.90~40.62。群体间K2-P遗传距离与AMOVA分析结果也表明,长江口及毗邻地区的刀鲚没有发生地理分化。以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构建的NJ树揭示,3个群体的个体组成了2个谱系,但这2个谱系与地理分群并不相关。依据分子钟理论,推测这两个谱系的分化发生在更新世末期。  相似文献   
40.
池养刀鲚(Coilia nasus)鱼种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生长测量、摄食节律评估的方法研究了人工养殖备件下刀鲚(Coilia nasus)的摄食和生长特性,旨在为刀鲚积累基础生物学资料,同时为大规模开展刀鲚的池塘养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经过153 d的生长期,刀鲚的平均体长从最初的(12.41±2.21 )cm增加到(21.25±2.08)cm,体重从(5.83±0.91)g增加到(40.58±12.98)g;体长与日龄为线性相关(L=0.0558t+13.102,R2=0.97),体重与日龄为指数相关(W=6.5699e0.01231,R2 =0.98),体重与体长之间呈幂函数关系(W=0.0006L3.5924)幂指数b值接近3;刀鲚鱼种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4:00-8:00是刀鲚鱼种的摄食高峰期,12:00左右摄食活动基本停止,16:00起摄食强度又明显回升,属晨昏摄食;此外还发现,枝角类、桡足类、日本沼虾和(鱼叚)虎鱼是培育刀鲚鱼种较为适宜的饵料生物,但其不同发育阶段适宜饵料生物有所不同,摄食量与饵料的种类和数量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