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评价5Fr Heartrail ST01导管在冠心病复杂病变介入治疗中的输送支撑作用。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10月至2014年0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所有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使用5Fr Heartrail ST01导管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基线特征、病变特征和手术经过及器械成功率。结果:共有33例患者介入术中使用5Fr Heartrail ST01导管,剔除10例并非处理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而使用5Fr Heartrail ST01导管的患者,共有23例冠心病患者采用5Fr Heartrail ST01导管增强支撑,协助球囊和/或支架通过病变。5Fr Heartrail ST01导管的器械成功率为86.96%。其中2例器械失败患者采用Tornus穿通导管补救成功;1例改用6F AL 1.0指引导管补救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1.30%,1例无法继续配合而手术失败;1例因出现非血流限制性夹层而失败。结论:5Fr Heartrail ST01导管为冠心病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提供优秀的支撑,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中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的导管相关性感染(CRI)菌群分布及药敏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发生率及感染类型,不同置管部位的感染情况,病原菌的种类分布,药敏试验和疗效。结果 106例中长期导管透析的患者中,39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占36.7%。其中感染率较高的原发病为狼疮肾及糖尿病性肾病。39例标本菌培养阳性,分离出6种病原菌,41株细菌。病原菌分布:革兰阳性球菌24株,占61.5%;革兰阴性杆菌15株,占38.5%。葡萄球菌属最为敏感的抗生素为万古霉素,对于革兰阴性杆菌,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最为敏感。结论中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只有医护人员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加强环境卫生,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合理使用敏感抗菌药物,防止创口的污染,才能降低CRI的发生率,最终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3.
目的:研究担载神经生长因子(NGF)的静电纺丝纤维的表征,考察NGF电纺纤维对于周围神经修复的效果。方法:将NGF水溶液分散于PLLA溶液,通过W/O乳液法制备静电纺丝纤维,对纤维的形态、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Elisa方法测定NGF的体外释放动力学,Alamer Blue法检测试剂来考察纤维释放液对于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NGF电纺纤维具备良好的形态和力学性质,直径为500-900 nm,纤维具备三维多孔结构。纤维的最大拉伸应力为2.50±0.41 MPa。电纺纤维中NGF在体外可有效释放9天,累积释放量接近3000 pg。细胞活性实验结果显示,第1、3、5、7天释放液的荧光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担载NGF的乳液法静电纺丝纤维有促进缺损周围神经修复的潜质。  相似文献   
84.
解析植物木质部导水率对逆境的响应和适应对促进植物抗逆性机理研究和受损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荒漠河岸林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胡杨幼株根、茎、叶水分传输通道对不同浓度盐胁迫的响应和适应。结果表明:(1)胡杨幼株根系对盐胁迫的敏感性高于茎和叶,盐胁迫下根系生长和根尖数显著受到抑制,根木质部易于发生栓塞,导水率明显降低。(2)胡杨幼株茎木质部导水率对盐胁迫的响应依盐浓度而定,轻度(0.05 mol·L–1 Na Cl)和中度(0.15 mol·L–1 Na Cl)盐胁迫下,胡杨可以通过协调导管输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来调节木质部的导水率,维持植物正常生长;重度(0.30 mol·L–1 Na Cl)盐胁迫下,胡杨茎木质部导管输水有效性和安全性均明显降低,木质部导水率显著下降,并伴随叶片气孔导度的显著降低,从而严重抑制了胡杨的光合和生长。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钙粘蛋白E-cadherin的表达与胰腺导管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二步法检测106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和12例正常胰腺组织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E-cadherin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表达部分缺失率为53.8%(57/106),完全缺失率11.3%(12/106),正常组织中的缺失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cadherin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神经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106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E-cadherin表达完全缺失、部分缺失和完整表达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7个月、19个月和25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切缘情况和E-cadherin表达缺失水平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切缘情况和E-cadherin表达缺失水平与预后相关。结论:E-cadherin可以作为胰腺导管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86.
睡莲科在被子植物中地位比较特殊,形态上复杂、多样,是系统研究的重要材料之一。一直以来,该科的解剖学上无导管的特征倍受关注。基于APG分类系统,对睡莲科的6个属的管状分子研究的现状做介绍和比较,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指出过渡态导管需要统一的判断标准;而睡莲科的管状分子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7.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联合微血管成像(SMI)技术与钆塞酸二钠磁共振增强(Gd-EOB-DTPA MR增强)扫描对于原发性肝癌(HC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复发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6月间我院HCC-TACE术后定期随访期间复发且存在完整CEUS、SMI、Gd-EOB-DTPA MR增强、DSA检查影像资料的患者74例,以最终DSA检查为金标准,分别比较CEUS联合SMI、Gd-EOB-DTPA MR增强及CEUS联合SMI+Gd-EOB-DTPA MR增强对于术后复发诊断的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应用Kappa检验几种检查方式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对不同诊断方式的诊断效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74例HCC-TACE术后DSA证实复发者病灶共99个,CEUS+SMI+Gd-EOB-DTPG MR增强联合检查方法具有最高的诊断价值,其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及Kappa值分别为94.66%,95.96%,90.63%,96.94%,87.88%,0.87,0.90。组间比较CEUS联合SMI与Gd-EOB-DTPA MR增强诊断HCC-TACE术后复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Gd-EOB-DTPA MR增强对于≤2 cm的病灶诊断率明显高于CEUS联合SMI(P<0.05),CEUS联合SMI+Gd-EOB-DTPA MR增强较CEUS联合SMI或Gd-EOB-DTPA MR增强诊断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US联合SMI、Gd-EOB-DTPA MR增强检查均能发现HCC-TACE术后复发病灶,其中Gd-EOB-DTPA MR增强对于≤2 cm病灶诊断效果佳,但CEUS联合SMI+Gd-EOB-DTPA MR增强更有助于HCC-TACE术后复发的早期诊断,可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胰腺在某些损伤或病理条件下,由于细胞活跃增殖产生再生集中区域的细胞来源。方法:将27只成年ICR系小鼠分为9组,每组3只,其中1组进行假手术,其余8组进行小鼠胰腺大部分切除,分别在切除后12h,24h、36h、48h、3d、5d、7d、10d取材及冰冻切片,采用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损伤后各时间段胰腺组织的形态变化和细胞增殖率。结果:H-E染色发现,胰腺手术72h后,剩余胰腺中就出现由细胞角蛋白阳性导管样结构组成的再生集中区,此区域细胞随后分化为功能性细胞类型,10d后消失检测不到。对胰腺再生集中区的定位研究表明,它们仅出现于切除后的伤口边缘。BrdU标记表明,胰腺再生集中区为细胞快速增殖区域,其出现与总导管增殖率提高同时发生,主/大导管和小导管增殖率上升都晚于再生集中区的出现。结论:小鼠胰腺大部分切除后再生集中区可能来源于腺泡细胞的快速增殖,而不是经由总-主/大-小导管-快速增殖区这一途径引起的来源于导管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89.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新型静脉剥脱导管单次与分次手术治疗双下肢单纯性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采用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我院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双下肢单纯性静脉曲张患者53例,以接受采用法国Gamida公司新型静脉剥脱导管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手术次数不同分为两组.单次手术组:(28例)患者一次性接受双侧手术;分次手术组:(25例)患者接受单侧手术,1月后再入院接受对侧手术.结果:分次手术组两次手术时间总和较单次手术组手术时间长(P=0.034),而两组在术中失血量上无明显差异(P=0.550).两组临床治愈率及出现并发症的几率相当(P>0.05),但分次手术组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高于单次手术组(P<0.001).结论:应用新型静脉剥脱导管单次手术剥脱双下肢单纯性静脉曲张的疗效与分次手术相当,但在经济方面单次手术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0.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活度的125I粒子以及联合TACE治疗兔VX2肝移植癌的疗效及其病理基础,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癌的有效性。方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60只肝癌模型兔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A组)植入空白剂量(0mCi)125I粒子,B组植入1.0mCi125I粒子,C组植入0.7mCi125I粒子,D组植入0.4mCi125I粒子,E组植入0.7mCi125I粒子+TACE。观察植入前后各组肿瘤体积并计算抑瘤率,切除肿瘤组织及周围正常组织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各治疗组肿瘤大小在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均小于同期对照组(A组)(P<0.01)。在不同观察时期抑瘤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组间抑瘤率差异在治疗后2周最为明显(P<0.01),但均高于D组(P<0.01)。治疗后6周病理提示D组部分组织内仍可见少量肿瘤细胞,而其余各治疗组均未见明显的肿瘤细胞残存,B组对周围肝组织损伤较大,C组、E组适中。总体疗效E组优于其余各治疗组。结论:125I粒子联合TACE治疗肝癌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案,是肝癌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其中单个粒子活度以0.7mCi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