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0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2456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245篇
  2010年   253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563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4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4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扬  胡昕利  史明昌  康宏樟  王彬  张辰  刘春江 《生态学报》2021,41(19):7796-7807
基于1999-2015年的MODIS NDVI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应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重标极差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中游的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NDVI均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0.72增加到0.80)。从空间分布来看,NDVI低值区域(0.1-0.5)占1.40%,高值区域(>0.7)占87.15%;NDVI空间格局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低值区域表现为以三省省会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Hurst指数显示,研究区大部分区域(60.54%)的NDVI变化趋势具有不确定性,持续性改善区域(34.78%)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区,持续性退化区域(3.26%)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的较发达城市区域。在年际尺度上,研究区NDVI与各气象因子关系均不显著;月际尺度上,NDVI与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显著相关,降水和日照时数有明显的时滞性。区域内NDVI动态趋势以不确定性发展为主,城市群周边NDVI呈现持续退化的区域应该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光质对一品红叶离体培养中形态发生及生化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德祥  冯文煦  张丕方  王凯基   《广西植物》1987,(4):339-345+360
本文讨论了将光质应用于一品红(Euphorbia pulcherrima)大规模细胞繁殖及形态发生调控的可行性,并测定了一些形态及生化指标作为这种调控的参数。 以一品红试管苗的叶片作为外植体,置于MS培养基中并分别培养于白(W)、红(R)、黄(Y)、蓝(B)、绿(G)色光及黑暗(D)下,一个月后进行测定。蓝光和黄光明显促进出苗。而愈伤组织形成的情况则正相反,红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黄光效果最差。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力及蛋白质、RNA、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与愈伤组织形成有较为一致的关系,但与分化不直接相关。 实验中还测定了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白光与蓝光均能促进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但蓝光中chl b/chl a的比率较高。此外,本文尚涉及暗处理中的晶质化现象(vitrification)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3.
臭Qu的食性与昼夜活动节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相似文献   
4.
赤子爱胜蚓对尼罗罗非鱼摄食引诱作用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机械一电换能器和记录仪记录鱼对食物球啄咬次数的方法,观察食物球巾含有赤子爱胜蚓麋时对鱼摄食的引诱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赤子爱胜蚓麋对尼罗罗非鱼是很有效的摄食引诱物。和对照组相比,含蚓靡2%组已有显著差异(P<0.05),含4%组则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但含4%组和6%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含4%组所用蚓糜量较少而引诱效果相对较大,可认为是最佳配方。本文为配制罗非鱼颗粒饲料用赤子爱胜蚓糜作为促摄物添加剂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5.
黄山北草核的核型和G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超文  董永文 《遗传》1989,11(1):18-20
本文研究了北草晰的核型和G带带型,结果表明,北草蝴的染色体数2。二38,由18对常染色休和 1对性染色休组成.常染色体可分成三组:1组有2对染色体;11组包括15对染色体;而川组仅含 1对微小染色体。性染色体为ZW型.这个种的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其AN二38包括1对Z染色 体),从核型特征上看,可能是晰蝎类中较原始的种。从G带显示结果可见,北草晰的各染色体对均有 其特有的带型,容易辨别。  相似文献   
6.
作者检查了肉被麻属及球隔麻属的模式及其他大量标本后,认为它们是同一个单种属。它们均具有环状柱头和肉质的具4一5裂的管状花被,这与它们各自的原描述都有所不同。球隔麻、球隔麻属及球隔麻亚族应分别被归并作为肉被麻、肉被麻属及肉被麻亚族的异名。与此同时,肉被麻及肉被麻属的定义也应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1480个颅骨中发现顶骨凹陷变薄的有16例。对其性别、年龄、颅形以及凹陷的形状、深度和骨质厚度作了观测,利用骨磨片和X线摄片对凹陷部分骨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种凹陷均见于老年人,多数为双侧性。凹陷是由外板内凹而成,不涉及周围组织。X线侧位片显示凹陷处有宽带状低密度阴影。骨组织磨片显示在骨改建过程中,出现未满围骨单位增多,骨陷窝闭塞,造成局部的骨萎缩。  相似文献   
8.
无样地法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秦岭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内锐齿栎(Quercus atiena var. acuteserrota)为优势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与大样地(0.5公顷)实测结果的比较,研究了无样地法中的中点四分法取样技术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的应用。认为中点四分法取样技术,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可适用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并用种点数曲线确定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最小点数为15个。  相似文献   
9.
黑河林区驼鹿冬季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1988年在黑龙江省黑河林区,应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结合野外啃食调查,对驼鹿冬季食物组成、食物选择性和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驼鹿共采食31种(属)植物,其中柳、榛、桦、红松、杨和紫椴是主要的冬季食物(19.9%、18.0%、16.7%、14.9%、7.3%和6.7%)。驼鹿对杨、柳、红松和紫椴有正选择性,对榛、桦和毛赤杨有负选择性。选择性的强弱顺序为:杨>柳>红松>紫椴>榛>桦>毛赤杨。驼鹿对柳的选用率最高(32.1%),对桦的利用率最低(12.1%)。  相似文献   
10.
荒漠沙蜥和密点麻蜥的体温都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相关非常显著(P<0.001)。在相同环境温度条件下,荒漠沙蜥的体温约高于密点麻蜥3 ℃。荒漠沙蜥集中选择38-40 ℃的环境,密点麻蜥选择35-37 ℃的环境。荒漠沙蜥的热僵死阈值为44-48 ℃,致死温度(TL[50])为48 ℃,密点麻蜥的热僵死阈值为42-46 ℃,致死温度(TL[50])为46 ℃。两种蜥蜴对低温的耐受性基本相似,冷僵温度为0- -3 ℃,致死低温(TL[50]):荒漠沙蜥为-2.3 ℃,密点麻蜥为-2.5 ℃。两种蜥蜴的这些差异与种的特征、栖息环境及体形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