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重点描述宜昌黄花场剖面中 /下奥陶统界线附近的重要牙形剌共 3属、5种和 2新种Bergstroe mognathussp .nov .,BaltoniodustetrachotomusLiandWangsp .nov .,并对Oepikodusevae带和Baltoniodustriangu laris带分子的首现位置及带的含义进行厘定。作者还在此剖面大湾组下段发现北美中大陆区暖水型牙形剌Tripoduslaevis和Protoprioniodusaranda ,并确定Tripoduslaevis的首现位置在Baltoniodustriangularis带底界之上 0 .3m处。Tripoduslaevis的首次出现曾提议为中奥陶统的底界的标志 (见陈旭等 ,2 0 0 0 ) ,在宜昌黄花场剖面上Tripoduslaevis的首现位置接近Baltoniodustriangularis带底界 ,对确定中 /下奥陶统界线很重要。由于在黄花场剖面可识别出Baltonioduscrassulus—B .gladiatus—B .triangularis演化谱系 ,作者建议以B .triangularis的首次出现作为中奥陶统的底界 ,宜昌黄花场剖面为中 /下奥陶统界线的层型剖面。同时 ,文中将本区的牙形刺带与世界其它地区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12.
湖北宜昌黄花场早奥陶世疑源类的新类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该文报道了湖北宜昌黄花场下奥陶统大湾组下段的疑源类(海洋微体浮游植物化石)新类型,描述和建立3新属:Papilliferumgen.nov.,1gen.nov.和Yichangiagen.nov.;2新种:Papilliferumirregularegen。etsp.nov.,Yichangiabiporosagen;etsp。nov。及重新修改和组合的3属、种:Papilliferumrhabdocladium(Lu)comb.etemend.nov.,P。striatum(Lu)comb.etemend。nov。和Stelomorphaerchunensis(Fang)comb;etemend.nov.这些疑源类新类型目前仅见于我国西南的部分地区的早奥陶世地层。它们为探讨早奥陶世海洋微体浮游植物的区域分布及扬子地台的古地理位置,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湖北宜昌松林景观格局对松材线虫流行及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景观格局对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等生态学过程影响显著。为了探究区域生境差异对病虫害发生及扩散的影响,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松材线虫病为对象,结合区域森林资源二类清查矢量数据和松材线虫病普查资料,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探究景观格局对松材线虫病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松林景观类型百分比、平均斑块面积、自然连接度和聚合度与松材线虫病的发病率成正相关;2)松林斑块的粒级结构分析表明,中、小斑块能抑制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巨斑块、超大斑块对松材线虫的发生有利;3)从景观干扰上分析显示人类活动强度与松材线虫病发病率成正相关;4)在景观尺度水平上,景观的破碎度大、多样性指数高、蔓延度指数小、斑块形状简单、受人类活动影响大的乡镇松材线虫病发病率高。通过斑块类型尺度和景观尺度两个水平上的分析可知,在夷陵区乡镇尺度上,由小斑块松林组成且斑块聚集度低、景观破碎化程度低的景观格局对松材线虫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对当地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就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宜昌市郊不同龄级柏木人工林下植物组成与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昌市郊3个不同龄级柏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幼龄林、中龄林到近熟林,林下灌木层由耐旱及强阳性种趋向耐旱性较强及中性种,且乔木种逐渐增加;林下草本层由以栗褐苔草和铺地龙为主趋向以蕨类为主;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数量、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均呈增加趋势,而生态优势度呈下降趋势。说明实施封育恢复后柏木人工林呈进展演替趋势,但仍处于演替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5.
采用L9(34)正交试验等方法,以野生宜昌百合(Lilium leucanthum)鳞片为外植体,分别在光照和黑暗培养条件下,研究了TDZ、NAA、2,4-D不同浓度配比对宜昌百合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影响,并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愈伤组织进行了的组织学观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NAA对体胚苗壮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照条件下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TDZ 0.5 mg·L-1+NAA 1.0 mg·L-1+2,4-D 0.05 mg·L-1,诱导率为62.690%;黑暗条件下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TDZ 0.5 mg·L-1+NAA 1.5 mg·L-1+2,4-D 0.1 mg·L-1,诱导率为59.423%。胚性愈伤组织黄绿色或深绿色,颗粒状明显;非胚性愈伤组织松散易碎、呈水渍状,经石蜡切片观察可观察到胚性愈伤组织细胞核大、胞质浓,且细胞内含丰富淀粉粒,细胞直径为50~80 μm。非胚性愈伤组织细胞较大,未见明显细胞核,直径约为100~180 μm。体胚苗壮苗生根的最适宜培养基为1/2MS+NAA 0.2 mg·L-1+AC 1 g·L-1,培养60 d后,幼苗移至草炭:蛭石:珍珠岩=1:1:1基质中,成活率为90%。本试验成功建立了宜昌百合鳞片胚性愈伤组织的再生体系,为宜昌百合利用胚状体进行无性育种以及种质资源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宜昌王家湾晚奥陶世五峰组几丁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宜昌王家湾北剖面已被提名为奥陶系赫南特阶的全球候选层型剖面。为此著者分析了王家湾地区,特别是王家湾南和王家湾小河边奥陶—志留系间相关地层共20个层位的几丁虫样品。初步研究的结果表明,王家湾赫南特阶之下,相当奥陶纪第6个阶顶部,即五峰组中部产出的几丁虫与美国内华达中部Vnini河谷以及加拿大极区Cape Mannig的Ordochitina nevadensis 和Nevadachitina vininica 几丁虫带的分子可以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7.
对峡东和邻近地区早寒武世古盘虫类三叶虫的再研究,支持将Emeidiscus Li,1980;Mianxrindiscus S.Zhang et Zhu in Zhang et al,1980;Mianxiandiscus(Liangshandiscus)S.Zhang in Zhang et al.,1980;Hupeidiscus Chang in Lu et al.,1974;Guizhoudiscus S.Zhang in Zhang et al.,1980;Shizhudiscus S.Zhang et Zhu in Zhang et al.,1980等属作为Tsunyidiscus Chang,1966的同义名的意见。并对前人所建立的有关属的种,进行了重新研究和整理,作了大量的归并和修订。就目前所知道,峡东地区早寒武世水井沱组的古盘虫类三叶虫仅有Tsunyidiscus Chang,1966和Sinodiscus Chang in Lu et al,1974两属。Hupeidiscus经修订归入Tsunyidiscus Chang,1966后,原Hebediscus orientalis Chang,1953(即原Hupeidiscus的模式种)一种的种名与Tsunyidiscus orientalis(Walcott,1905)重名,故将前者重新命名为Tsunyidiscus pertenus nom.nov.。文中还记述了湖北宜昌、秭归等地的早寒武世古盘虫类三叶虫2属3种,包括Tsunyidiscus yanjiazhaiensis S.Zhang,Zhou et Yuan in Yin and Li,1978;Tsunyidisacutus(Sun,1983);Sinodiscus changyangensis S.Zhang in Zhou et al.,1977。  相似文献   
18.
系统描述湖北宜昌和秭归新滩晚奥陶世庙坡组球接子类及多节类三叶虫动物群中的14种,分属于9属、7科、。根据化石保存状态、挤压变形以及个体发育特征,对前人所报道的产于本组的有关三叶早作了大量归并、转移和重新厘定,新的材料支持解释Telephiana longicephala的性双形现象。Atractopyge系首次在庙坡组中发现,以往它在三峡地区只见于临湘组。文中还将新疆的一个保留命名种Lonchodomas cf.yohi重新命名为Lonchodomas zhangi sp.nov.。  相似文献   
19.
湖北宜昌地区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及分带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北宜昌黄花场和普溪河桥宝塔组剖面获得的新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华南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内容,包括22属、1亚属、31种之多。新材料保存完美,很大程度上完整了有关三叶虫的形态特征。RemopleuridesamphitryonoidesLu,1975一种由于新发现了活动颊、唇瓣、胸部及尾部,证明它确实是Remopleurides的成员,排除了对该种归属的怀疑。文中建立了1新属和2新种:Pentacopygepuxiheensisgen.etsp.nov.,Lamproscutellum?limbatumsp.nov.。同时,以桨肋虫类为基础在宝塔组Nankinolithus带之下进一步划分出4个三叶虫带,从下到上依次为Pentacopygepuxiheensis间隔带,Hexacopygeyichangensis间隔带,Remopleuridesamphitryonoides延限带(普溪河段,卡拉道克中期),和Dislobosaspisguizhouensis延限带(临湘段下部,卡拉道克晚期)。  相似文献   
20.
根据前人发表的和作者现有资料,对宜昌地区奥陶系南津关组至庙坡组(Tremadocian-early Sandbian)所报道的牙形刺属种进行厘定,并根据牙形刺带进行统计分析,初步编制出牙形刺属种的地层延限图。研究表明,牙形刺在奥陶纪的宏演化经历了3次较为明显的辐射事件,分别发生在早奥陶世晚期,Darri wilian期中期和中、晚奥陶世之交,并都与局部环境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