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9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56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Molecules can enter the nucleus by passive diffusion or active transport mechanisms, depending on their size. Small molecules up to size of 50-60 kDa or less than 10 nm in diameter can diffuse passively through the nuclear pore complex (NPC), while most proteins are transported by energy driven transport mechanisms. Active transport of viral proteins is mediated by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s (NLS), which were first identified in Simian Virus 40 large T antigen and had subsequently been identified in a large number of viral proteins. Usually they contain short stretches of lysine or arginine residues. These signals are recognized by the importin super-family (importin α and β) proteins that mediate the transport across the nuclear envelope through Ran-GTP. In contrast, only one class of the leucine-rich nuclear export signal (NES) on viral proteins is known at present. Chromosome region maintenance 1 (CRM1) protein mediates nuclear export of hundreds of viral proteins through the recognition of the leucine-rich NES.  相似文献   
102.
综述了与彩色马铃薯色素产生与分布相关基因座的观念起源、种类、功能和染色体定位。与彩色马铃薯色素相关基因座的观念起源于试图解释四倍体和二倍体马铃薯块茎和其他部位颜色呈现遗传行为的两个遗传模式。与彩色马铃薯色素相关的13个基因座可划分为4类,第1、第2和第3类分别与马铃薯花色苷的合成、酰化和分布有关,第4类与马铃薯类胡萝卜素的产生相关。基因座I,P,R和Y分别编码一个MYB结构域转录因子、类黄酮3′,5′-羟化酶、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和β-胡萝卜素羟化酶。基因座之间复杂多样的互作综合决定了彩色马铃薯色素特别是花色苷的产生与分布。基因座D和R定位在马铃薯的2号染色体上,E,F,I和PSC在10号染色体上,P在11号染色体上,Y在3号染色体上。可为彩色马铃薯颜色呈现的遗传机理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Cidea蛋白调节脂肪代谢,在机体能量平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转录和翻译后水平受到严格调控,但在翻译水平的调节还不清楚.通过对CIDEA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鉴定了小鼠棕色脂肪组织内源性表达Cidea蛋白N端缺失异构体mCidea-22.定点突变等研究表明其产生机制为选择性起始翻译.并且,在异位表达时,N端缺失异构体和全长异构体的比例呈现细胞系特异性.此外,蛋白质稳定性实验表明mCidea-22半衰期很短.亚细胞定位研究显示mCidea-22是内质网和脂滴定位蛋白.为深入理解Cidea蛋白的功能和精细调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4.
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信息对于深入了解该蛋白质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一个预测的拟南芥叶绿体未知功能基因At4g22890编码蛋白进行了叶绿体定位研究。我们克隆了该基因5′端长208bp的DNA片段,与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MON530-cTP-GFP,经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GFP荧光仅在叶绿体中观察到,表明所克隆的DNA序列编码的多肽能够将At4g22890编码蛋白质引导进入叶绿体,由此推测该蛋白质为叶绿体蛋白质。  相似文献   
105.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杨属(Populus)植物五个组中二倍体(2n=2x=38)代表种:毛白杨(P.tomentosa)、箭杆杨(P.nigravar.thevestina)、大叶杨(P.lasiocarpa)、小青杨(P.pseudo-simonii)、胡杨(P.euphratica);以及所发现的白杨组和黑杨组天然三倍体(2n=3x=57):毛白杨(P.tomentosa)、武黑1号(P.euramericana cv.Wuhei-1)进行了25S rDNA的染色体定位。二倍体毛白杨、箭杆杨、小青杨和大叶杨都具有4个25S rDNA位点,而胡杨只有2个较大的25S rDNA定位于1对小的染色体上,白杨和黑杨天然三倍体的两个种各有6个25S rDNA位点。同时作者还将杨属植物25S rDNA的分布变化与常规核型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6.
一种从食用真菌Agrocybe aegerita中提取的凝集素AAL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果。该蛋白的基因序列已经通过RT-PCR得到。T7噬菌体展示库筛选发现该蛋白可以在体外和细胞核内的细胞周期调控蛋白mortality factor related gene on chro-mosome 15(MRG15)发生相互作用。本实验目的是证实AAL和MRG15在细胞核内的共定位,为AAL与MRG15的体内的互作提供证据。构建质粒,将aal与mrg15分别连接到pEGFP-C1和pDsRed-C1上,共转染Hela细胞。将pEGFP-C1和pD-sRed-C1空载体共转染Hela细胞作为对照。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AAL和MRG15在细胞内的共定位。AAL和MRG15均定位在细胞核内,荧光图片的重叠表明AAL和MRG15在核内共定位。而对照组中的EGFP和DS-RED在细胞内呈弥散分布。这些为AAL和MRG15在细胞核内的相互作用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07.
回声定位蝙蝠耳蜗毛细胞静纤毛的长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爪哇大足鼠耳蝠(Myotis adversu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山蝠(Nyctalus plancyi)和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耳蜗毛细胞静纤毛, 测量其长度, 并与五种非回声定位哺乳动物耳蜗静纤毛长度进行比较. 研究发现: 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外毛细胞静纤毛较非回声定位哺乳动物相应位置的短; 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内毛细胞静纤毛长于其外毛细胞静纤毛, 而非回声定位哺乳动物内毛细胞静纤毛长度并无此规律. 我们认为, 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听毛细胞静纤毛长度的特点可能是对高频声波和回声定位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8.
植物芥子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芥子酶防御系统为白花菜目植物特有.由芥子酶及其底物硫代葡萄糖苷组成.芥子酶和硫代葡糖苷分别储藏在不同的细胞中,在受到病虫侵袭时,底物和酶相遇,硫代葡糖苷被降为有毒化合物,起防御作用.对植物芥子酶防御系统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基因家族的结构、基因的表达调控、芥子酶的细胞定位、植物以外其它生物的芥子酶、硫代葡糖苷/芥子酶系统起源进化以及其可能功能等.  相似文献   
109.
回声定位声波地理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是蝙蝠生态学研究领域一个基本而关键的问题,对于探索物种生存机制、物种形成及其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从较大地理尺度上(9个地理种群)研究了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回声定位声波结构的地理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回声定位声波地理种群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菲菊头蝠雌性的体型较雄性略大,其主频较高。不同地理种群之间回声定位声波差异明显,包括脉冲持续时间、脉冲间隔、主频以及带宽在不同的地理种群之间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雌性菲菊头蝠前臂长和体重均与主频呈较弱的负相关,降雨量与雌性的主频呈较强的正相关;而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雄性前臂长、体重和降雨量与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均无相关性;此外,地理距离、温度、湿度均与雌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无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菲菊头蝠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回声定位声波出现明显差异,其中,体型和降雨量为主要影响因子,说明蝙蝠回声定位叫声的进化主要受到了当地生境的影响,表现出动物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110.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在植物抵抗氧化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从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基因组中挖掘到3个GPX基因,分别命名为PpGPX1、PpGPX2和PpGPX3。其中PpGPX1和PpGPX3只含有1个外显子,而PpGPX2含有6个外显子。表达模式分析发现PpGPX1和PpGPX2在检测的所有条件下均表达,而PpGPX3在检测的所有条件下均不表达。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PpGPX1蛋白定位在细胞质,而PpGPX2蛋白定位在叶绿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了PpGPX1和PpGPX2蛋白,酶学性质分析发现,PpGPX1和PpGPX2蛋白均只能利用Trx电子供体系统,而不能利用GSH电子供体系统;PpGPX2蛋白对过氧化物底物的催化活性和催化效率均高于PpGPX1。基因结构、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和蛋白酶学性质的差异预示小立碗藓GPX基因家族成员发生了功能分化,将PpGPX2蛋白的Pro158、Phe167和Phe172氨基酸残基均突变为Ala,发现突变体蛋白对底物催化活性降低,说明这3个氨基酸位点对PpGPX2蛋白具有重要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