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1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120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61.
河川沙塘鳢孵化腺的发生及孵化酶的分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Gnther)孵化腺的发生及孵化酶的分泌过程。河川沙塘鳢的孵化腺为单层细胞腺体,发生于外胚层。孵化腺(Hatching gland,HG)最早发生自眼晶体形成期的胚胎,初发生时孵化腺细胞(Hatching gland cells,HGCs)分布于头部腹面及其与卵黄囊连接处。随着胚胎的发育,HG仍以单层细胞分布于胚体和卵黄囊的外表面,HGCs数量急剧增多,细胞体积增大,分布范围更加广泛。至眼黑色素出现期的胚胎,HGCs的数量达到大约900-1200个,广泛分布于胚胎头部两侧、头部腹面及其与卵黄囊连接处、卵黄囊的前腹面。HGCs大多呈椭圆形,短径为5-8μm,长径为7-12μm,在HE染色中呈粉红色。至孵化前期时,孵化酶颗粒自HGCs顶部的开口分泌出来,分泌颗粒呈圆球形,直径为0.5-1.0μm,有的以单体的形式存在,有的粘结成团。孵化酶进入卵周液,对卵膜内层进行消化和降解,使胚胎破膜而出。孵化后2d,HGCs便从表皮中消失。  相似文献   
162.
《生物工程学报》2007,23(4):745-745
安捷伦科技今年3月正式推出了最新7890A气相色谱(GC)系统及5975C气-质联用(GC/MSD)系统。安捷伦工程师们经过长期探索和追求,最终开发出了突破性的微板流控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全新的7890A气相色谱仪,把过去想做而不可靠或不可能的许多分析成为现实:不管柱箱温度程序如何变化,在柱箱内进行气路连接、切换、分流和转向而保持硬件不漏气。  相似文献   
163.
应用生命表统计学等方法对镜湖萼花臂尾轮虫夏季种群内4个在生化遗传特征上互不相同的克隆(克隆A、B、c和D)在4种温度(15℃、20℃、25℃和30℃)下的生活史特征及其对升高的温度的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影响在不同克隆间存在着差异。20℃和25℃下,4个克隆轮虫的世代时间和净生殖率均分别无显著的差异;20℃、25℃和30℃下,4个克隆轮虫的平均寿命和出生时的生命期望亦然。其余各温度下,4个克隆间轮虫的其他生命表参数均有显著的差异。20℃、25℃和30℃下,4个克隆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间均具有显著的差异,且克隆c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15℃下,克隆D轮虫的个体适合度最高;25℃下,克隆A和B轮虫的个体适合度较高。4个克隆轮虫的生活史特征对升高的温度的反应也存在着差异。忽略温度的影响时,4克隆间,克隆D轮虫的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和出生时的生命期望最短,净生殖率、种群内禀增长率和个体适合度均最低;克隆C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30℃下,4个克隆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存在着差异可能是不同基因型的轮虫克隆群在种群内所占的比例不同的重要原因;而它们的个体适合度相似则可能是不同基因型的轮虫克隆群在夏季镜湖中共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4.
食物温度对大鼠体重、血糖、血脂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食物温度对大鼠体重、血糖、血脂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B组、C组、D组),分别喂食不同温度(10~15℃、22~32℃、42~52℃、52~62℃)的食物和饮水,饲养35d后测量体重,测定血糖(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和蛋白含量。结果:采用不同温度的饮食喂养35d后,各组大鼠的体重、血糖、血脂无显著差异(P〉0.05);C组大鼠的血浆SOD和GSH-Px活性明显高于A组(P〈0.05),MDA和蛋白含量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不同温度的饮食对代谢的影响不明显.42~52℃饮食组大鼠的生化指标较为稳定,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过低温度的饮食使机体处于应急状态。  相似文献   
165.
以蛋白核小球藻(Cholorella pyrenoidosa)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温度变化对不同光照水平下蛋白核小球藻的光能利用和生长的影响,以明确光照强度对微藻的光能利用和生长的影响是否因温度不同而发生变化。实验中共设置了3个光照强度水平(50,150,300μmol•m-2•s-1)和2个温度水平(15℃,25℃)。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光照水平下小球藻叶绿素荧光的非光化学淬灭(NPQ)大小与温度有关,光照强度为150,300μmol•m-2•s-1时,温度升高使小球藻叶绿素荧光NPQ提高,并且光照强度越高小球藻叶绿素荧光NPQ增大越多,5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温度升高对叶绿素荧光NPQ没有影响。实验发现,25℃培养温度下小球藻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随光照强度增高而上升的速率要低于15℃时小球藻ETR上升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增高,温度升高使小球藻ETR降低程度增大。实验结果还表明,15℃时小球藻培养液叶绿素a浓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增高,300μmol•m-2•s-1培养光强下具有最高的叶绿素a浓度。但在25℃时,光照强度升高叶绿素a浓度并不一定增高,30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的叶绿素a浓度比15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要低。本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增大了高光照水平下蛋白核小球藻对光能的热耗散,使光照增强对小球藻生长的促进作用减弱。由于温度升高对小球藻光能利用和生长的阻抑作用,小球藻生长的适宜光照水平因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6.
冯瑞芳  杨万勤  张健  邓仁菊  简毅  林静 《生态学报》2007,27(10):4019-4026
采用控制环境生长室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中与C、N、P循环有关的土壤转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月动态及其对模拟大气CO2浓度增加、温度升高以及交互作用的动态响应。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转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高峰均出现在温度较高的夏季。其中,土壤有机层的转化酶活性高峰出现在6月份,但土壤矿质层的转化酶活性高峰出现在7月份,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高峰均出现在7月份,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高峰均出现在8月份。升高大气CO2浓度处理(EC)对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转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升高温度处理(ET)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酶活性,并且土壤有机层的转化酶、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增加更显著。大气CO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之间的交互作用(ECT)对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酶活性的影响主要是温度升高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7.
粤东大规模海水增养殖区柘林湾浮游细菌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01年9月至2004年12月对粤东大规模海水增养区柘林湾表、底层水体中浮游细菌的时空分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柘林湾浮游细菌总均值为59.4×10^4/dm^3,与国内外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内湾海域大致相当。在平面分布上,浮游细菌总体上表现出湾内高于湾外、养殖区高于非养殖区的分布格局,说明大规模增养殖业对浮游细菌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网箱养殖的影响尤其显著。湾顶黄冈河口浮游细菌呈现显著的逐年增加趋势,其原因一方面与调查期间降雨减少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周边陆源污染输入加剧的影响。在周年变化上,浮游细菌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型周年变化模式,主要是受水温的调控。年度峰值出现在夏季高温季节(6~8月),低谷出现在冬季低温季节(12~2月)。浮游细菌与溶氧呈现显著意义的负相关关系,但低溶氧可能是湾内养殖区初级生产力低下所致,而非浮游细菌耗氧所为。相反,溶氧降低可能会促进专性或兼性厌氧细菌的增加,使养殖环境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68.
基于正常乳腺的解剖学结构和生理学特征,建立了一个乳腺组织多维热传递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代谢产热、血液灌注和动静脉血管与组织间热的相互作用,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求解热传导方程,数值模拟正常乳腺的稳态温度分布,着重研究血液灌注和代谢产热对正常乳腺组织温度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乳腺疾病的热图像分析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9.
在光周期14L:10D、75%RH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对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生长发育、存活率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86,11·17和10·15℃,有效积温分别为61·6,110·8和65·3日·度;22℃时卵的孵化率和蛹的羽化率最高,分别达96·04%和94·26%;滞育后成虫寿命雌虫普遍长于雄虫,25℃下的产卵期11~34d,每雌产卵量平均861粒,最高达1527粒。  相似文献   
170.
药材甲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灿  李子忠 《昆虫知识》2007,44(3):379-381
在恒温条件下用新鲜药材甘遂饲养药材甲Stegobium paniceum(L.),测定药材甲各虫态(龄)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该虫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及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5.05,8.45,9.06,8.36和8.01℃,有效积温分别是177.9,745.5,127.9,37.8和1094.1日.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