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0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91.
通过对采自河北雾灵山海拔1500m的仙鹤藓(Atrichum undulatum)的孢子萌发以及原丝体发育的观察,发现仙鹤藓孢子无休眠现象,孢子接种3天左右萌发:其原丝体发育分为绿丝体和轴丝体两个阶段。扩大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仙鹤藓茎叶体在添加2%葡萄糖的MS培养基上,置于25℃/20℃、14小时光照/10小时黑暗、36μmol·m^-2·s^-1条件下培养.产生新生茎叶体最多,且茎叶体长势最好,可以获得大量无菌材料。仙鹤藓愈伤组织诱导实验显示,形成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添加2%葡萄糖和1.0mg·L^-16-BA的MS培养基。  相似文献   
992.
运用扫描电镜对青藏高原地区3种茄科重要药用植物马尿泡(Przewalskia tangutica)、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和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18个自然居群的种子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种子的种皮纹饰在3个不同的物种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可以分为4种类型.与山莨菪和马尿泡在植株、花、叶等形态差异较大不同,种子大小、颜色、形状及表面纹饰等在两个物种间非常相似,说明与曼陀罗属相比,山莨菪属和马尿泡属间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果说明种子微形态这一稳定的性状可以作为青藏高原茄科这3个属间的分类依据,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但是分类决策必须要包括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分子生物学等证据.  相似文献   
993.
【背景】大豆疫霉根腐病作为大豆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已被美国、加拿大等多国报道,其病原菌大豆疫霉(Phtophthora sojae Kaufmann and Gerdemann)为典型的土传病原菌。近年来,土传病原菌与植物根系的互作成为研究土传病原菌寄主选择机制的主要方向。【目的】探究寄主大豆和非寄主菜豆根及根分泌物对大豆疫霉的不同影响,阐明这种影响与大豆疫霉对寄主选择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土培法种植大豆疫霉感病品种Sloan、抗病品种Williams82和非寄主菜豆一点红,测定了单个大豆疫霉游动孢子对寄主大豆和非寄主菜豆幼根的侵染行为,收集了寄主及非寄主根分泌物,测定了根分泌物对大豆疫霉游动孢子的趋化作用,包括吸引游动孢子的能力以及对游动孢子成囊、孢囊萌发和芽管生长的影响。【结果】大豆疫霉单个游动孢子对寄主大豆幼根表现强烈趋向性,沿着根面进行多次试探性接触后在根尖伸长区快速成囊并萌发,产生的芽管顶端贴附在幼根表面,在感病大豆品种根面上的芽管比抗病大豆品种上的短且粗,而对非寄主菜豆幼根则不具有趋向性,接触一次后即远离,最终在距离幼根75μm的位置成囊萌发,且芽管生长不具有方向性。此外,大豆疫霉游动孢子对抗病、感病大豆和非寄主菜豆幼根的侵染行为差异完全在根分泌物试验中重现,即寄主大豆根分泌物对大豆疫霉游动孢子具有较强的趋向作用,能够有效吸引游动孢子,促进游动孢子快速成囊及萌发,抑制芽管的伸长,而非寄主菜豆根分泌物不具有上述作用。【结论】大豆疫霉对寄主的选择性与根分泌物有关,为进一步了解大豆疫霉的寄主选择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4.
中国东北石松孢子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东北产的2科3属8种(含变种)石松植物的孢子进行了观察,对每个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讨论了各属、种间的差异,为石松植物的系统分类及粉学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995.
李鸣  高光跃 《植物研究》1994,14(3):263-266
本文对国产獐牙菜属和花锚属药用植物的花瓣进行了扫描电镜的研究.发现实验样品花瓣的表面纹饰(包括初级雕纹与次级雕纹)具各种类型,在属间、种间以及种与变种间都存在稳定区别,具有一定的分类意义.研究结果为近缘植物分类提供了新的证据和建议.文中并附检索表与扫描电镜照片.  相似文献   
996.
矮牡丹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矮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subsp. spontanea)(永济居群)存在多种结构杂合现象,减数分裂存在一些异常:如单价体、异形二价体、互锁四价体、六价体、后期I倒位桥、落后单价体、不均等分离、后期Ⅱ桥和微核等。统计了这些异常现象出现的频率,并对其形成的机制和对正常小孢子形成的影响进行了讨论。从细胞学水平上探讨了矮牡丹可能的濒危机制。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对芍药属内3个组的结构杂合程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沙拐枣属(Calligonum L.)11种植物的花粉形态。按扫描电镜下的外壁纹饰分类,该属花粉可分为4种类型,即:网纹-穴状具圆形或近圆形网眼、网纹-穴状具多角型网眼、网纹-穿孔和网纹-穿孔或小沟渠。它们的演化趋势是从前面类型依次向后面类型演化。根据花粉内孔的形状,沙拐枣属植物花粉可区别于蓼科其它属植物三孔沟类型花粉。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阴囊皮肤癣菌病患者的致病菌、临床特征、易感因素及治疗转归等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经真菌学检查确诊的24例阴囊癣病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发病相关因素、合并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情况、病原菌及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 24例阴囊癣患者均为青少年,平均年龄19.6岁,平均病程2.9个月。患者分离皮肤癣菌24株,其中石膏样小孢子菌15株(62.50%)、红色毛癣菌7株(29.17%)和絮状表皮癣菌2株(8.33%)。石膏样小孢子菌主要引起阴囊单纯性感染,临床表现为特征性的白色伪膜样斑片,而红色毛癣菌多引起阴囊及其他部位皮肤癣菌病。结论阴囊癣多见于青少年,石膏样小孢子菌为主要病原菌,其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999.
为从胚胎学方面解释牛角瓜坐果率低的原因,该实验以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 L.)不同时期的新鲜花朵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牛角瓜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显示:(1)牛角瓜小孢子孢原细胞起源于表皮细胞下面的分生组织并在两个地方分化;花药壁由外向内由1层表皮、1层药室内壁、2层中层和1层绒毡层组成,花药壁发育属于基本型,绒毡层属于分泌型;小孢子形成时胞质分裂方式为连续型,成熟花粉粒为3-细胞型复合花粉,有2个较小的精细胞和1个较大的营养细胞,精细胞呈凸透镜型。(2)牛角瓜的雌蕊具有2心皮,子房1室,边缘胎座,胚珠倒生,单珠被,薄珠心;大孢子母细胞由1个孢原细胞直接发育而成,合点端大孢子分化成为功能大孢子,由功能大孢子发育为7细胞8核的蓼型胚囊。(3)牛角瓜雌蕊发育晚于雄蕊,花蕾开放前雌雄蕊发育趋于同步。研究表明,虽然在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存在败育现象,但大部分雌雄配子体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1000.
植物LEC蛋白是NF-Y转录因子的一类B亚基,在植物胚状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大麦小孢子体外培养形成胚状体的机理,本研究利用RACE技术在大麦中克隆了一个新的LEC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为1004 bp,开放阅读框全长为597 bp,编码198个氨基酸,其蛋白1~59位氨基酸含有LEC结构域,命名为HvLEC1。HvLEC1在大麦的根、茎、叶和小孢子培养过程中均能表达,其中小孢子培养7 d时表达量最高,且HvLEC1在大麦品系BI04中的表达量比基19高,BI04愈伤产量也比基19高,表明HvLEC1表达量和愈伤产量有相关性,受盐胁迫后HvLEC1在大麦的根中快速上调表达,提示HvLEC1可能不仅参与小孢子胚状体发生,而且参与盐胁迫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