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7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漓江源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向南流经桂林、阳朔等县市,到平乐与恭城河汇合后称桂江,继续南流在梧州与西江汇合。直到上世纪50年代,漓江的水量一直较为充足,四季均可通航。漓江上游有猫儿山、青狮潭、海洋山三大水源林区,有甘棠江、灵渠等20多条支流为其提供水源。而每条支流又有许多小"细流",这些小"细流"均有各自的水源林。正是漓江源头众多的水源林区和水源林,漓江才丰满富有。  相似文献   
992.
近期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亚洲古新世和早始新世哺乳动物群信息,因此有必要对现存亚洲生物年代学和生物地理学框架做出调整。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将生物年代界线与主要的动物群更替事件对应起来,改进了古新世和早始新世亚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年代对比及生物地理学的认识。以往知之甚少的上湖期以原始啮形类和钝脚类为主,其后的浓山期则呈现出亚洲哺乳动物的地方性分异。随着新的基干啮形类以及真正的啮型类的出现,啮形类开始辐射。上湖期-浓山期的界线与北美Torrejonian-Tiffanian界线相当,并且动物群更替很可能是由全球变冷阶段的开始引发的。格沙头期哺乳动物进一步分化,亚洲土著类群急剧减少,以多瘤齿兽类、夜鼩类(nyctitheriids)、克莫土兽类(cimolestids)和食果猴为代表的北美迁入物种开始出现。而在北美,亚洲哺乳动物(包括北柱兽类和原恐角兽类)的第一次入侵发生于Tiffanian-5a期初期,第二次入侵发生于Clarkforkian初期,包含了啮齿类、裂齿类及冠齿兽类。因此格沙头期的开始可与北美Tiffanian-5a的开始相对比。伯姆巴期的开始以偶蹄类、奇蹄类和真灵长类的首次出现为标志,与古新世-始新世界线相当。这些类群在亚洲的出现与它们在北美和欧洲出现于始新世之初的情况类似。与格沙头期初期的动物群扩散不同,伯姆巴期的动物群扩散似乎持续了更长时间,并且也有可能直接发生在亚洲和欧洲之间。  相似文献   
993.
以MS为基本培养基,以非洲山毛豆幼茎为外植体进行培养,探索2,4-D质量浓度与不同浓度的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对最佳组合培养基不同培养时间的愈伤组织中鱼藤酮含量进行HPLC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以1.00 mg/L 2,4-D和0.70 mg/L 6-BA组合的MS培养基诱导效果最佳,其诱导的愈伤组织分别培养30、60 d和90 d后鱼藤酮的含量分别为干愈伤组织的0.0013%、0.016%和0.06%,非洲山毛豆幼茎愈伤组织中的鱼藤酮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提高,统计分析显示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94.
为构建质粒稳定型山羊痘DNA疫苗,采用PCR与限制性酶切技术去除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的氨苄抗性bla基因启动子序列,构建改良质粒pmcDNA3.1(+),然后插入山羊痘病毒P32基因,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mcDNA3.1-P32,通过TSS法将其转化至减毒沙门氏菌中,构建成功携带山羊痘DNA疫苗的重组减毒沙门氏菌SL7207(pmcDNA3.1-P32);体内和体外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mcDNA3.1-P32在沙门氏菌中的稳定性显著高于pcDNA3.1-P32。这为下一步减毒沙门氏菌介导的山羊痘DNA免疫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5.
转BADH基因紫花苜蓿山苜2号品种的抗盐性鉴定及系统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转基因技术创造苜蓿新种质已成为牧草新技术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地从苜蓿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中选育出优良品种,深入研究转基因苜蓿的植物学性状及其产量十分重要。以通过农杆菌介导技术获得的T0代转BADH基因苜蓿为试材,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自交株系的世代群体连续进行抗盐性鉴定筛选和系统选育,首次获得了具有抗盐碱能力的转基因苜蓿稳定株系。同时,通过品种比较实验、区域实验和生产实验,表明在不同盐碱地条件下,转BADH基因的苜蓿植株产草量明显高于对照(未转基因的中苜1号),生产实验的干草增产率介于13.11%–24.98%之间。上述结果表明,外源目的基因主要特性的遗传稳定,进而从实践上验证了转BADH基因工程操作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96.
四川龙门山地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龙门山甘溪剖面下泥盆统平驿铺组的滨浅海相地层中赋存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可识别出居住迹、停息迹、觅食迹3大类,鉴定为11属,包括Arenicolites,Chondrites,Cylindrichnus,Diplocraterion,Palaeophycus,Planolites,Phycodes,Rhizocorallium,Rusophycus,Skolithos和Thalassinoides。根据遗迹化石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可识别出5个遗迹组合:1)Planolites-Palaeophycus遗迹组合,主要由觅食迹组成,指示低能的砂质近滨环境;2)Rusophycus-Phycodes遗迹组合,主要是觅食迹和停息迹,形成于低能的近滨环境;3)Chondrites-Palaeophycus遗迹组合,主要是居住迹和觅食迹,反映了贫氧低能的近滨下部环境;4)Skolithos-Cylindrichnus遗迹组合,主要由居住迹组成,形成于高能的前滨环境;5)Skolithos-Diplocraterion遗迹组合,主要为居住迹和觅食迹组合,反映了低能、食物丰富的近滨上部环境。  相似文献   
997.
章书声  鲍毅新  王艳妮  方平福  叶彬 《生态学报》2013,33(10):3241-3247
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在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24 hm2(600 m×400 m)样地中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布置20台红外相机,监测样地内的鼠类密度.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引用物理学中气体分子碰撞率原理,在不对鼠类进行个体识别的情况下,估算样地内鼠类密度.结果表明,以此估算的样地内鼠类密度D3与标志重捕法估算的鼠类密度D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者契合程度高,说明此模型具有相当高的精确性.而在较高的相机分布密度(0.83台/hm2)下得出的鼠类密度季节消长状况也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998.
运用扫描电镜对青藏高原地区3种茄科重要药用植物马尿泡(Przewalskia tangutica)、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和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18个自然居群的种子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种子的种皮纹饰在3个不同的物种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可以分为4种类型.与山莨菪和马尿泡在植株、花、叶等形态差异较大不同,种子大小、颜色、形状及表面纹饰等在两个物种间非常相似,说明与曼陀罗属相比,山莨菪属和马尿泡属间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果说明种子微形态这一稳定的性状可以作为青藏高原茄科这3个属间的分类依据,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但是分类决策必须要包括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分子生物学等证据.  相似文献   
999.
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的区系特征和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的区系地理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色季拉山有兰科植物35属67种,是西藏兰科植物分布最为丰富的地域之一;2.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生活型齐全,陆生、附生、腐生3种类型皆有,陆生兰最多,共21属42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60.00%和62.69%,附生兰有11属21种,腐生兰有4属4种;3.就6个海拔带分析,色季拉山兰科植物的物种分布数量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陆生兰从低到高分布于整个山体的各个海拔带,附生兰所有种均分布在中低海拔,4种腐生兰在该区内仅分布在2 800 ~3 730 m比较狭窄的区域内;4.兰科物种的分布区类型表明:色季拉山兰科植物区系成分比较复杂,热带成分和温带成分属相当,以热带成分稍多,而就种的类型看,热带分布类型相对较少,温带分布类型占较大优势,共有43种,占总种数的64.18%,反映了色季拉山兰科植物区系为热带与温带相交错,并向温带过渡的性质;其次,种的类型内东亚分布最多,共有30种,占总种数的44.78%,占温带分布的69.77%,其中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变型20种,占东亚分布的66.67%,反映了色季拉山区兰科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高山植物区系的特色.中国特有分布12种,也证实了该区兰科植物区系具有特有现象发达的年轻性及其较强的衍化、特化性质.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报道了寄生在山牛蒡(Synurus deltoides Nakai)上鞘锈菌一新种,山牛蒡鞘锈菌Coleosporium synuricola Y.Xue & L.P.Shao。其形态特征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主模式标本存放在东北林业大学,等模式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