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4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947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同工酶水平上野生大豆种群内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相似文献   
102.
脱落酸对线粒体Na^+—K^+ATPase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提取大豆(Glycine m ax)黄化子叶的线粒体时,于清洗和悬浮介质中加入ABA,发现40 μm ol/L(±) ABA 对线粒体膜结合Na+ -K+ ATPase 活性及线粒体吸氧速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ABA 可使16℃与27℃培养的大豆子叶线粒体膜结合Na+ -K+ ATPase Arrhenius图的折点温度分别下降6.3℃和5.9℃,并将该酶的底物动力学曲线由正协同曲线转变为非协同曲线。表明ABA 可降低线粒体的膜相变温度  相似文献   
103.
薯蓣皂甙元分离工艺的研究及其综合利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采用“分离法加工薯蓣植物”的工艺技术是将薯蓣根茎带水磨碎,在水中筛分,将各有用成分分开后,分别采用适宜的方法加工利用。本文报道利用薯蓣植物盾叶薯蓣(DioscoreazingiberensisC.H.Wright)和穿龙薯蓣(DioscoreanipponicaMakino)制取薯蓣皂甙元(Diosgenin)和药用酵母粉(Saccharomycessiccum)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4.
农业遗传学公司将使从俄勒冈州立大学得到特许的重组体DNA法商品化,它能改善与大豆共生的固氮菌的效率。重组体DNA法使控制氢摄人的基因(HUP基因)引人无此基因的固氮菌成为可能。HUP基因编码一种氢化酶,这种酶能使该菌再循环一部分作为固氮副产物而产生的氢。  相似文献   
105.
大豆胚胎发生的中熟期(mid-maturation)合成的大量贮存蛋白质为研究高等植物基因表达调节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系统。已对其中两种主要的贮存蛋白质,大豆球蛋白(glycinin)(11s)和conglycinin(7S)作了生物化学定性。  相似文献   
106.
用~3H-胸腺嘧啶核苷标记的自显影方法测定了大豆根尖的静止中心。结果表明在萌发后24小时产生,其高度为最大值,随着天数增加静止中心的高度逐渐减小。静止中心的高度与根的直径显著相关(r=0.94,p=0.01)。用显微光度计测定了静止中心细胞核的DNA 含量,大部分细胞在2c 水平,处在 G_1期。大豆根尖的静止中心与维管组织分化水平不相关,静止中心不直接控制维管组织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7.
应用异羟基洋地黄毒甙元(Digoxigenin)标记的RNA探针,检测了人和黑猩猩血清及肝脏中丁型肝炎病毒核酸,并与~(32)P标记同一探针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异羟基洋地黄毒甙元标记的RNA探针的杂交效果与同位索探针一致(同源cDNA0.2pg),可用于人和动物血清及肝脏标本内HDV核酸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8.
梁实  黄玉君 《生物技术》1992,2(4):41-42,40
传统的平菇栽培中,栽培种的培养料都用熟料接种.而整个的接种和灭菌过程中需要一些大型的设备和繁杂的技术,从而限制了平菇的发展和普及.自八八年以来我们根据平菇菌的长势快、抗杂菌能力强的特点,试图对平菇生料栽培种的制做和使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试验,现将结果简述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菌株:采用我校从佛罗里达平菇中选育的菌株.  相似文献   
109.
冯丽华 《生物技术》1992,2(5):29-31
本文通过多年多点的田间接种试验,分析了大豆根瘤菌C_(33)(系VSDA_(110)的突变株)的增产效应.在合丰25号大豆接种C_(33)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两年平均比CK增产28.55%,比61A76增产24.5%;C_(33)接种在其他品种以及在不同类型和肥力的土壤上增产效果也均高于CK和61A76,说明大豆根瘤菌C_(33)比当前生产上应用的61A76更具有广谱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10.
构建了同时带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和大肠杆菌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质粒pVL941lacHBS。应用磷酸钙沉淀技术将pVL941lacHBS DNA转入事先用AcNPV感染过的Sf9细胞,在显色剂X-gal存在下,筛选无多角体的蓝色蚀斑。经过若干次蚀斑纯化,最后获得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和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R-AcV941LS。 用R-AcV941LS感染Sf9细胞,在感染后72~96小时,用RPHA和RIA分别检测组织培养上清液和细胞裂解液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含量。结果,组织培养上清液为3.83μg/1×10~6~2×10~6细胞;细胞裂解液为4.39μg/1×10~6~2×10~6细胞。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合成总量为8.22μg/1×10~6~2×10~6细胞。免疫电镜观察显示表达产物呈约22nm的球形颗粒。小鼠免疫接种实验结果表明,以R-AcV941LS感染Sf9细胞表达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与在哺乳动物细胞系表达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具有相近似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