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羊草+大针茅草原群落退化演替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比较退化与未退化典型草原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的个体数量特征和根系分布的差异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中国科学院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实验样地上通过为期 11年 (1983~ 1993)对退化草原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个体特征动态的监测 ,证明以节间缩短、叶片变短和根系分布浅层化为特征的植物个体小型化是在过度放牧所致草原退化中联系导因与结果的机理性中间环节。植物个体小型化使群落生产力水平下降 ;也使各个种群构建群落的功能衰退 ,并由此导致原来占据的资源空间被释放出来 ;释放出的资源诱使家畜不喜食的种群大量拓殖 ,从而出现优势种更替。因此 ,植物个体小型化现象及其生态学作用可以很好地揭示过牧条件下草原群落退化所表现出的生产力锐减和优势种更替特征的机理  相似文献   
72.
杉木林自疏过程密度调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提出了森林自然稀疏过程中密度调节规律新模型,应用收缩扩张算法以山杨、云南松等树种森林自疏过程中密度资料对新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森林自疏规律模型能很好拟合实际的观测资料,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所采用的非线性方程最优拟合方法是科学的,从而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交提出的森林自然稀疏过程密度调节规律模型应用于杉木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规律研究,效果很理想,可为杉木林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AcMNPV ORF9编码病毒核衣壳蛋白P78/83,该蛋白在宿主细胞内以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两种形式存在,能够与细胞骨架成分肌动蛋白相互作用,序列分析表明其具有与WASP蛋白类似的结构,推测可能在病毒粒子的包装、运输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利用Bac-to-Bac系统构建了P78/83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的重组AcMNPV,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表明,重组病毒感染Sf21细胞12h后绿色荧光主要集中分布于细胞质中,24h及以后绿色荧光主要集中分布于细胞核中.感染试验表明,超表达P78/83对病毒的生长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封面说明     
《应用生态学报》2018,(5):1541-1541
封面图片是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玉强于2017年5月拍摄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北部.阿鲁科尔沁旗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更是我国治沙生态问题的主战场,对生态战略的要求极高.由于滥垦和滥牧,目前该区退化草地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开垦荒地和过度放牧利用,致使一部分农田和草牧场出现了沙化、退化现象,突出表现为野生植被低矮稀疏,农作物和牧草产量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使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  相似文献   
75.
稀有鮈鲫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研究稀有鲫的胚胎发育过程以及水温变化对其发育速度的影响,首次报道了鱼类卵壳内,包裹于胚胎外的似膜结构和伴随的胚胎蜕膜现象。  相似文献   
76.
以土培盆栽和大田栽培小麦(Triticumaestivum)为研究材料,探讨了青海高原小麦在正常生长的自然条件下,出现的土壤水分含量(SWC)的变化所引起的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和叶水势(wl)的变化以及自然强光(PFD;Q)导致的高温(Ta)所产生较低的空气相对温度(RH)对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的中午降低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田小麦正常生长的自然条件下,当SWC等于或低干30%时,小麦叶片的RWC和wl下降,气孔导度(Gs)变小,气孔阻力增大,CO_2的供给受到了限制,从而也引起了小麦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下降,Pn日变化就出现了明显的中午降低现象。当SWC在80%左右时,小麦叶片的RWC和wl升高,Gs增大,气孔阻力变小,CO_2供应充分,小麦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增强,Pn日变化就没有出现中午降低现象(图1),而青海高原偶然出现的自然强光(PFD)导致较高的Ta所产生较低的RH%和较低的SWC一样也是晴天中午,小麦叶片Pn日变化产生中午降低现象的直接原因。所以说,晴天中午,青海高原大田SWC的高低和RH%的大小是引起小麦叶片Pn日变化出现中午降低现象轻重与否的主要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77.
植物呼吸代谢中的自组织现象及其产生根源习岗(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广州510642)自组织现象泛指体系内部自发产生的时空有序化行为,它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对这类现象的研究是最近几十年间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的一个新的生长点,由...  相似文献   
78.
利用Granier热消散式探针法对福建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植物秋茄的树干茎流密度(SFD)进行1年(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 季节和树干径级对秋茄树干茎流密度均有显著影响.在夏季,胸径(DBH)为8~10 cm时秋茄树干最外层2 cm处的SFD达到最大,为38.21 g·m-2·s-1,这与其他红树物种以及湿地乔木物种的茎流密度相当.不同径级(小、中、大径级分别为2~4、4~8、8~10 cm)秋茄每日整树蒸腾量(即水分日利用量)也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从冬季到夏季的波动值分别为0.14~0.19、0.94~1.45、1.96~3.43 kg·d-1.通过整合各个径级秋茄树的日蒸腾量推算得到秋茄林的日蒸腾量,再全年累加计算得到秋茄林年总蒸腾量为100.38 mm,不到当地年降水量的6%.主要环境因子对秋茄林蒸腾速率(Es)均有极显著影响(P<0.001),其中,光合有效辐射(PAR)和饱和水汽压差(VPD)是Es最主要的驱动因子,解释了Es 60%~92%的季节变异,且夏季秋茄Es 对PAR和VPD的依赖性大于冬季.秋茄Es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明显的时滞现象,需要在解释秋茄林Es季节变异时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79.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12):1328
Vivipary in plants refers to a phenomenon that sexually reproduced offsprings germinate while still attached to the maternal bodies. This is mostly manifested in mangrove plants, which occur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intertidal zones and encounter hars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high salinity, high temperatures, waterlogging, hypoxia and tidal waves. Vivipary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daptive features under such a complex environment. Here we discuss four aspects of vivipary: morphological anatomy,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and ecological adaptation. We also discuss shortcomings in current studies and prospect of future directions. Differing from regular seed development, viviparous seeds in mangroves are evolved with many special structures, indicating a genetically based process. Hormon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process, whilst the dynamics of salt ion concentration during embryo and propagule development seems to be an adaptive feature. The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vivipary is fully exhibited in the propagules that can effectively establish themselves on muddy tidal zones. Such a success heavily relies on sound functional features developed on the mother plants. Howeve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the regulation of viviparous seed development in mangroves remain elusive. Systematic studies of vivipary in mangroves not only help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is distinct adaptive phenomenon, but also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mangrove forest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