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遗传的多态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态现象是生物种内的一种变异形式,而遗传多态现象则是群体遗传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和生物进化的研究,动植物的分类以及育种实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讨论了遗传多态现象的确切含义,简述了染色体多态现象和基因多态现象,并扼要介绍了多态现象保持机理的几种学说。  相似文献   
12.
对110例广东汉族人血清作了补体C2, Bf, C4的测定,其基因频率分V1为:C2*C'0.9500, C2*B: 0.0227,C2-,4:0182, C2*QO:O.0091;Bf*S:0.8364, Bf^`F:0.1409, Bf*S07:0.0091, Bf *S025: 0.009i,Bf*S055:0,0045; C4*A3:0.6327,C4*A4:0.1327,C4*_00:0.1020, C4*A5:0.0255 (一4*A2: 0·0918,C4*,41:0.0053;C4*B1:0.4569, C4*B2:0.4416, C4*QO:O.0558,C4*B5:0.0152,C4"}B96: 0.0152, C4*B3:0.0102, C4*B92:0.0051。木调查在我国首次发现一例C2*QO纯合子。  相似文献   
13.
2000年之前,靴隼雕(Hieraaetus pennatus)在中国的已知分布范围仅限于新疆、辽宁、北京、云南及四川,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以及观鸟爱好者人数增加,2000年之后陆续在内蒙古、西藏、江苏、河南、甘肃等17个省份及自治区有了该种的确切记录。根据已有报道和记录,本文对靴隼雕在国内的分布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简要归纳其在国内的居留型:该种在西部荒漠亚区和天山山地亚区内应为夏候鸟,在青海藏南亚区内为夏候鸟或留鸟,在滇南山地亚区内则为冬候鸟,在国内其他大部分地区应被视为旅鸟。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已有记录缺乏确实证据,建议视作无效。同时,对国内靴隼雕记录中已知的暗色型和淡色型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国内靴隼雕暗色型个体数量远多于淡色型(暗色型与淡色型数量之比为41∶9),这与东南亚地区相应的已知比例相近(马来半岛15∶1,泰国37∶8),而与淡色型个体在西班牙、南非占比约80%,在土耳其、希腊、以色列占约60%,在格鲁吉亚暗、淡色型个体各占约50%的情况明显不同。靴隼雕暗色型个体的比例在欧亚大陆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长沙地区两种常见蚯蚓及太平Ⅱ号蚓的EST、LDH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长沙地区两种常见蚯蚓——日本杜拉蚓、舒脉环毛蚓以及人工养殖的太平Ⅱ号蚓为实验材料,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方法,分析EST、LDH两种同工酶。实验结果表明EST同工酶酶谱复杂,LDH同工酶具多态现象。EST同工酶能正确反映出种属间的差异。因此EST同工酶酶谱可成为寡毛类分类学上分子水平的一项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报道腔蚓属Metaphire蚯蚓Metaphirefangi(Chen,1936)及Metaphirebipapillata(Chen,1936)应作为Metaphirebucculenta(Gates,1935)的同种异名,并记述该种的生殖器官多态现象。  相似文献   
16.
报道腔蚓属蚯蚓应作为同种异名,并记述该种的生殖器官多态现象。  相似文献   
17.
几种害鼠血红蛋白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哺乳动物的蛋白质生化多态现象(biochemical polymorphism)是微观生态学和种群分子遗传学共同涉及的课题,国外已有多年的研究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Lush,1970)。产生多态性的原因,一般认为是自然因素选择平衡的结果(Hedrick等,1976)。  相似文献   
18.
棕背伯劳两种色型繁殖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具羽色多态现象,其中黑色型是否为独立种曾存在着争议。为此,于2008年2—6月在广东海丰地区对两色型(棕色型和黑色型)的繁殖生态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黑色型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1) 两色型伯劳窝卵数、卵的度量值及发育上皆无显著差异(P>0.05);2) 两色型雏鸟在15日龄前的体长、翼长及体重等生长曲线均符合Logistic方程,除尾长渐进值参数呈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 据14日龄的雏鸟测量值表明,两色型在身体外部器官各项生长量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 易卵易雏实验表明,在孵卵和育雏过程中,两种色型棕背伯劳亲鸟之间皆可相互接受对方同一时期的卵和雏鸟,但不接受对方的异期卵;5)易雏后亲子和义子索食、站立、理羽、休息等行为差异不明显。因此认为黑伯劳只是棕背伯劳的一个色型而非独立种。  相似文献   
19.
The chromosomal localization of 45S ribosomal RNA genes in Ambystoma jeffersonianum was determined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with 18S rDNA fragment as a probe (FISH-rDNA). Our results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rDNA polymorphism among A.jeffersonianum populations in terms of number, location and FISH signal intensity on the chromosomes. Nine rDNA cytotypes were found in ten geographically isolated populations and most of them contained derivative rDNA sites. Our preliminary study provides strong indication of karyotypic diversification of A.jeffersonianum that is demonstrated by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of 45S rDNA cytotypes. rDNA cytotype polymorphism has been described in many other caudate amphibians. We predict that habitat isolation, low dispersal ability and decline of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could facilitate the fix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variable rDNA cytotypes during their chromosome evolution [Current Zoology 55(2):145-149,2009].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表明,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花粉粒赤道面的形状为球形-近球形,极面观为圆三角形,偶见圆四方形,3-4孔沟,具有连续的环赤道内孔,花粉外壁的典型纹饰为细网状-皱纹状(microreticulate-rugulate)。作者首次报道红树花粉的多态现象,其花粉外壁纹饰和萌发孔数量存在显著的变异,SEM观察到花粉外壁纹饰的变异主要是孔状(perforate)、皱纹状(rugulate)和穴状(foveolate)等类型,LM观察发现4个萌发孔的花粉变异类型。花粉形态的观察与描述为化石花粉的鉴别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对比依据。研究红树的花粉形态和发现多态现象有助于了解红树科红树属的花粉外壁演化。花粉的多态现象表明单个花粉形态特征并不能完全代表种的特征。花粉的分类也应该充分考虑花粉性状的间断和连续性,以期正确认识花粉性状在种群内的变异和变异式样,达到客观认识和正确划分植物种下等级的目的。花粉的多态现象为化石花粉的种类鉴定增加了新的参考信息,作者也讨论了花粉多态现象在植物系统演化和古生态学等研究中的可能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