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0篇
  免费   387篇
  国内免费   2257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194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991.
生育前期遮光对水稻后期功能叶生长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奇华  李天  张建军 《生态学杂志》2006,25(10):1167-1172
以2个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生育前期(插秧至幼穗分化期)遮光对水稻后期功能叶生长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遮光处理后,水稻剑叶面积明显增大,功能叶的碳、氮代谢水平提高;2个品种的籽粒直链淀粉积累过程受到的影响不同,而蛋白质积累受到的影响均一致(即百分含量下降幅度增大);糙米率有所降低,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精米率和垩白率极显著下降;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粒长、粒宽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性变化,但蛋白质含量表现为下降趋势;2个品种间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992.
不同母岩发育土壤的可氧化态有机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玮  周运超  周习会  李进 《生态学杂志》2006,25(12):1500-1507
采用KMnO4氧化法测定了8种不同母岩发育形成的土壤的可氧化态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发育母岩不同,土壤可氧化态有机碳含量显著不同。通过对土壤养分、土壤颗粒组成、容重与可氧化态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可氧化态有机碳与土壤的速效磷、全氮、速效钾、砂粒、粉粒的含量存在着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粗砂、细砂、粘粒、pH值、石砾含量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3.
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芦苇湿地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和全N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N及C/N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对不同月份(7、8、9和10月)而言,有机碳、全N及C/N比累积峰位于不同的土层中.土壤温度、水分及芦苇生长状况是引起分异的重要因子.7、8和10月份芦苇湿地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与全N呈显著相关(R2=0.73、0.73、0.71),而9月份芦苇湿地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与全N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差(R2=0.41).土壤C/N与土壤有机碳、全N均呈负相关,但C/N与全N的相关性强于土壤有机碳,说明C/N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全N含量.  相似文献   
994.
以洞庭湖区2个典型水稻土(红黄泥和紫潮泥)为对象,研究了25℃、淹水培养条件下稻草-硫铵配施和单施硫铵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和可溶性有机碳、氦(SDOC、SDON)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SMBC、SMBN和SDOC、SDON在培养前期达到峰值,之后降低,并趋于稳定.添加底物后,2种土壤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有机碳(SMBC/T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SMBN/TN)的平均值都在2%-3%之间变化;可溶性碳与全碳(SDOC/TC)的平均值为1%左右,可溶性氮与全氮(SDON/TN)平均值为5%-6%.2种土壤中SMBC峰值单施硫铵处理最大,但与稻草-硫铵配施处理差异均不显著;SMBN、SDOC和SDON峰值稻草-硫铵配施最大.稻草.硫铵配施与单施硫铵处理中,低肥力红黄泥的SMBN、SDOC和SDON峰值差异显著;而高肥力紫潮泥SMBN和SDOC峰值差异不显著.前7d,SMBC/SMBN〈10;14d后,同一时刻单施硫铵处理SMBC/SMBN〉稻草.硫铵配施.不同处理的SDOC!SDON3d时最大.28d时最小.  相似文献   
995.
我国植物生理学教科书的版本众多,多年来《植物生理学》各个最新版本相继推出(潘瑞炽2004;张继澍2006;王忠2009),这些教材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提高。但涉及光合作用碳同化部分的内容时,  相似文献   
996.
选用不同耐锌玉米品种‘四单19’(低锌敏感型)和‘牡丹9’(低锌不敏感型),采用营养液水培,研究不同锌浓度对碳酸酐酶(CA)活性、光合特性、可溶性糖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对锌具有选择运输的能力,当锌浓度过大对幼苗造成伤害时,根系吸收的锌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减少,以减少过量的锌对地上部造成的伤害。锌与CA活性密切相关,而CA活性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并非密切相关。低锌和高锌均显著增加了‘四单19’的可溶性糖含量,而‘牡丹9’的可溶性糖含量在缺锌与低锌处理下增加幅度并不明显,但在高锌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迅速增加。低锌和高锌处理都显著降低了‘四单19’叶片的蛋白质含量,而‘牡丹9’低锌处理下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并不明显,但在高锌处理下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大幅度下降。低锌处理下,‘四单19’的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而游离氨基酸大量积累,明显抑制了植株的生长;‘牡丹9’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997.
齐莎  赵小蓉  郑海霞  林启美 《生态学报》2010,30(20):5518-5526
以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典型草原施肥小区为对象,研究了连续5a施氮肥(不施肥对照-CK,N52.5、N105、N175和N280kghm-2)和磷肥(P9、P37和P75kghm-2)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5a施氮磷肥,随施肥量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活性和代谢熵显著降低,而土壤微生物量磷则显著增加。高氮(N280)和高磷(P75)处理,不仅显著降低了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而且改变了微生物利用碳功能群结构,施氮肥处理更为明显。大量施用氮肥显著降低了土壤线虫总数和不同营养类群的数量,而施磷肥对线虫总数影响并不显著,相反,施磷肥和少量氮肥却提高了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和比例。施用氮肥土壤原生动物总数呈下降趋势,而施磷肥则显著增加,但适度施用氮肥和磷肥时,土壤原生动物群落最为旺盛,尤其是施磷肥后肉足虫数量大幅度提高。氮磷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组成影响的差异,可能是土壤生物对不同肥料及其用量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所在,其中施氮肥多以负效应为主,而施磷肥则多以正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998.
许文强  陈曦  罗格平  张清  张豫芳  唐飞 《生态学报》2010,30(14):3707-3716
近半个世纪前,中国西北干旱区人类大规模的水土开发活动使得流域下部的荒漠覆被土地转变成了人工绿洲,强烈的人类耕作活动使得人工绿洲土壤有机碳库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干旱区典型的三工河流域下部的人工绿洲为例,基于CENTURY模型,研究人工绿洲开发前后及农业管理模式变化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库(0-20cm)的影响。CENTURY模型模拟结果表明:(1)研究区荒漠灌木林地开垦为人工绿洲后,在最初的2a土壤总有机碳(TOC)快速增加,随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研究区人工绿洲在被开发后50a的连续耕作下,平均土壤TOC呈先增后减再增的"N"型变化趋势,但最终土壤TOC超过了原始自然状态下的TOC,而且2008年土壤TOC比原始荒漠状态增加7.74%,说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总体呈"碳汇"趋势。尤其在研究区实施了免耕、秸秆粉碎还田、科学测土配方施肥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后,土壤固碳效应明显,这完全不同于热带森林、中国北部温带半干旱草原及非洲Savanna半干旱稀树草原开垦为耕地后土壤有机碳大量损失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9.
北京9个典型板栗园土壤碳代谢微生物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质量存在密切联系,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从北京板栗主产区采取9个典型板栗园表层(0—20cm)土壤,采用BIOLOG生态微平板(BIOLOG Eco PlateTM)分析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群结构,旨在了解不同板栗园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群结构的特点与差异。结果表明:9个土壤可分为3组:(1)1,6,9号土壤、(2)2,5,7号土壤、(3)3,4,8号土壤。组内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群结构相似,而每组之间有显著性的差异。其中,1,6,9号土壤利用D-羟基丁二酸等7种基质的微生物比较多;而利用葡萄糖-1-磷酸盐等14种基质的微生物比较少,2,5,7号土壤与1,6,9号土壤正好相反,3,4,8号土壤与1,6,9号土壤的相似之处表现在代谢D-羟基丁二酸等7种基质的微生物也比较多,而代谢i-赤藻糖醇、D-木糖、2-羟基安息香酸等基质的微生物比较少。但是,目前对于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群多样性在土壤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与意义,特别是与土壤CNP等生物化学过程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00.
王春阳  周建斌  董燕婕  陈兴丽  李婧 《生态学报》2010,30(24):7092-7100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进行的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使得进入土壤生态系统有机物的种类及数量发生变化,其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采自该区6种不同植物凋落物(碳氮比在15.1-50.7之间)及其与不同形态氮素(NH+4-N及NO-3-N)配合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矿质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不同凋落物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加入柠条、沙打旺等碳氮比低的凋落物在培养的一段时期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高于碳氮比高的凋落物(刺槐、沙柳和长芒草)。在加入凋落物再施用NH+4或NO-3,也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铵态氮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增加达显著水平,说明微生物更易利用铵态氮。加入C/N高的凋落物后土壤中的矿质氮发生固持,矿质态氮固持量与凋落物的C/N比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建议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有必要考虑不同植物凋落物的碳、氮养分含量及转化特性,以协调土壤碳、氮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