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复杂眼外伤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眼外伤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术前、术后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及随访6个月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术后BCVA比例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视力、眼内异物、受伤类型、手术时机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的HAMA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随访6个月期间,共有71例患者眼内炎症反应,17例术后继发青光眼,6例角膜水肿。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复杂眼外伤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力,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患者术前视力情况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是患者预后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急诊收治入院的98例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住院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15项临床病理因素:患者年龄、性别、治疗方式、发病至就诊时间、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就诊时收缩压、入院时是否合并肺部感染、慢性肾功能不全、既往结缔组织病、主动脉扩张、急性肾损伤、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肌灌注、肠系膜动脉灌注、下肢灌注,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就诊时收缩压、治疗方式、急性肾损伤、心肌灌注不良、心包积液、主动脉扩张、下肢灌注不良与院内死亡有关(P0.1)。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EVAR治疗(HR=8.437CI 1.048-67.925 P=0.045),心包积液(HR=4.010 CI 1.675-9.598 P=0.002),下肢灌注不良(HR=3.133 CI 1.083-9.064 P=0.035)与院内死亡有关(P0.05)。结论:心包积液及下肢灌注不良可使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率增加,而TEVAR可有效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43.
植物表型可塑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王姝  周道玮 《生态学报》2017,37(24):8161-8169
表型可塑性已成为生态进化发育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很大程度上由于植物可塑性研究的主要贡献,但人们仍远未完全了解表型可塑性的原因和结果。从整体角度理出表型可塑性研究发展的基本脉络,介绍研究内容、途径和简史,聚焦于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现代可塑性研究的兴盛始于关于可塑性的进化学重要性的一篇综述,从现象的描述、对其遗传基础和可塑性本身进化的讨论,发展到探索其背后的发育机制、植物生长与适应策略、生态学影响等。未来可塑性研究应在重新理解和评价表型可塑性及其适应性的基础上,更关注自然条件下环境因子和可塑响应的复杂性。表型可塑性的生态-进化学意义仍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4.
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多变量统计方法同时研究自然系统内多个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阐释复杂的自然系统的一个重要手段。相比传统的多变量统计法, 结构方程模型基于研究者的先验知识预先设定系统内因子间的依赖关系, 不仅能够判别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强度(路径系数), 还能对整体模型进行拟合和判断, 从而能更全面地了解自然系统。由于结构方程模型只在近年才被应用到生态学的数据分析中, 因此该文试图对其作一简略介绍, 包括结构方程模型的定义和变量类型, 结合事例研究展现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一般步骤、在生态学中的应用以及相关软件的介绍等。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直观的认识, 加强结构方程模型在生态学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5.
北京松山四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   总被引:94,自引:10,他引:84  
对北京松山 4种生态系统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垂直结构、多样性及相似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全部调查共获大型土壤动物 4门 8纲 2 3目 6 5科 ,其中以蚁科、隐翅甲科、地蜈蚣科、长头地蜈蚣科、石蜈蚣科和正蚓科最为重要。 4个土壤动物群落中 ,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变化趋势均为 :山顶草甸群落 ( D) >落叶阔叶林群落 ( C) >人工油松林群落 ( A) >天然油松林群落 ( B) ,这一数量差异突出表现在群落 D中各个土层的高丰富性以及群落 B表层的贫乏和 层土壤动物的急剧减少。不同群落中狭布类群的多寡也存在明显差异 ,群落 B远较其他群落为少。 4个群落的 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 ( H′)的相对大小为 :群落 C >群落 D >群落 B >群落 A,与群落均匀度的变化显著相关 ( p <0 .0 5 )而与丰富度关系不密切。Jaccard系数、Gower系数和 Piankaα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 ,4个群落的组成具有很高的异质性 ;其中群落 A与群落 B的相似性最高 ,群落 A与群落 D的相似性最低。进一步比较了包括松山在内的国内不同温度带 1 1个山地林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特征 ,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纬向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 ,在对土壤动物群落的特征以及 H′指数和廖崇惠等的 DG指数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新的群落  相似文献   
46.
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的时间序列分析及复杂性动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张真  李典谟  查光济 《生态学报》2002,22(7):1061-1067
自从May(1974)指出即使是简单的种群模型也能揭示混沌动态以来,自然种群是否存在混沌一直具有争论,如何检测自然种群的混沌行为也成为种群动态研究的一个难点,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反应面模型建模的8方法分析了马尾松毛虫的复杂性动态,用自相关函数对马尾松毛虫发生的时间动态分析的结果认为动态是平衡的,其周期性不显著,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种类型可以是减幅波动,有限周期或弱混沌,波动主要由系统内因引起,进一步采用反应面模型估计全局李雅普若夫指数和局域李雅普若夫指数结果均为负,显示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不存在混沌现象,但是在增加一个小的噪音以后,局域李雅普若夫指数变为在0以上的波动,说明系统对噪音非常敏感,噪音对松毛虫种群动态具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将其从非混沌状态变为混沌,研究结果认为全局郴雅普若夫指数λ是一定时间内两个变动轨迹的总平均偏差,而随着种群动态的波动,指数也是波动的,所以对于检测自然种群的混沌来说不是一个好的指标,局域李雅普若夫指数λM能更好地表示自然种群混沌的存在和产生混沌的条件,对害虫管理来说对种群暴发初期的预测是尤其重要的,而此时又最难于预测,所以对种群动态的监测就尤为重要,由于马尾松毛虫的代间种群动态为第一级密度相关,前一代的虫口密度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相关性最强,所以前一代预测下一代是最可靠的。  相似文献   
47.
真核生物DNA非编码区的组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用直方图、混沌表示灰度图、距离差异度和信息熵差异度四种方法,研究了拟南芥、线虫、果蝇的DNA内含子、基因间隔区DNA、外显子三种区域的核苷酸短序列组分及组分复杂度.结果表明:a.不同基因组之间,不管基因数目多少,用4种方法得到的外显子部分其组分复杂度都比较接近,而非编码区部分的组分复杂度却很大.这一点定量地说明了物种之间的复杂程度,主要不体现在编码区部分,而体现在非编码区部分.b.同一基因组中,内含子的核苷酸短序列组分复杂度都是相似的,外显子和intergenic DNA部分的组分复杂度也是相似的.c.内含子和intergenic DNA在转录、剪切、二级结构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在核苷酸短序列组分上的差异却很小,说明内含子和intergenic DNA在转录、剪切、二级结构上的不同并不通过核苷酸短序列组分来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48.
1995年,在我国云南省路南县发现了根结线虫的一种未见报道的酯酶谱带类型,分别为0.47和0.59,与以往报道的爪哇根结线虫酯酶谱带类型J3相比缺少 Rf 值为0.55的谱带;结合形态特征和鉴别寄主试验结果,将这种根结线虫鉴定为爪哇根结线虫,将其酯酶谱带类型称为J2型。讨论了爪哇根结线虫是否有种下分类的可能。  相似文献   
49.
DNA三十年     
分子生物学似乎(无疑是暂时地)陷入了一种“困境”,这种困境曾给十九世纪初期的生物学带来过不好的名声。在高等生物的基因中“点缀”着至今表面看来尚无功能、被称之为内含子的DNA片段,这一认识看来已激起了人们的极大注意,使他们怀着强烈的神奇和惊异的心情专心致力于这一令人迷惑不解的难题。隐藏在这“扑朔迷离的迷宫”背后的信息将会对了解基因之为基因以及它们如何控制自己和相互控制的机理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0.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土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iodiversity-ecosystem function,BEF)关系仍存在争议。以往的研究多基于简单多样性指标(如物种数、香浓多样性指数等)对BEF关系进行探究,忽略了物种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在BEF关系中的重要性。以青藏高原米拉山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使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6个海拔高度(3755 m、3994 m、4225 m、4534 m、4900 m、5120 m)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特征,分析了简单微生物多样性指标(物种数)和共现网络复杂性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EMF)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揭示微生物多样性与EMF的关系。共现网络分析表明,表征土壤细菌和真菌网络复杂性的节点(Node)和边(Link)沿海拔高度的升高显著下降(P<0.05)。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和网络复杂性均沿海拔的升高显著下降(P<0.05),而且网络复杂性比相应的多样性下降明显。在未控制环境因素时,真菌和细菌的多样性和网络复杂性均与EMF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真菌和细菌网络复杂性对EMF的解释度高于相应多样性对EMF的解释度。通过偏回归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控制年降水、年均温、黏粒含量、盐基离子和酸性离子等气候及土壤环境因子影响后,土壤细菌和真菌物种多样性与EMF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变为不相关(P>0.05),而网络复杂性与EMF的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仍然存在。利用方差分解分析(Variance partition analysis,VPA)将环境因子纳入对EMF的影响后发现,土壤微生物网络复杂性和环境因子对EMF变化的解释度可达80%,高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对EMF变化的解释度。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分析进一步显示,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真菌多样性通过促进对应共现网络的复杂性,间接对EMF产生正向影响。综上所述,相较于简单的多样性指标,土壤微生物网络复杂性对EMF具有更好的解释度和预测性,微生物多样性主要通过促进网络复杂性间接正向影响EMF。研究结果扩展了BEF关系的研究,证明微生物物种多样性主要通过促进对应的网络复杂性维持EM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