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17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元宇  张玲莉 《生物工程学报》2021,37(7):2342-2350
骨代谢的平衡取决于骨形成及骨吸收之间的动态平衡,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能够广泛参与骨吸收及骨形成的调控,在维持骨代谢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也广泛参与骨代谢各阶段的调节,还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骨代谢平衡的调控。目前关于lncRNA介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骨代谢的综述报道较为鲜见。鉴于此,文中主要以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为切入点,概述lncRNA在骨代谢中的调控作用,发现lncRNA能够通过靶向作用于miRNA间接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也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上的关键因子直接激活或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发挥其对骨代谢的调控作用,这些发现为lncRNA调控骨代谢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2.
动物骨骼油脂的开发和利用是史前人类生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这一过程可能包含了敲骨取髓和骨脂提取两种不同的人类行为。相较于敲骨取髓,骨脂提取更为复杂,不仅要将骨骼砸碎成较小尺寸,还要加水煮沸骨骼碎片,过程中不断添冷水使水保持温和沸腾的状态,才能获得浮于水面的骨脂。目前,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多关注于前一行为而对后者鲜有论述。本文通过对相关科学文献的全面梳理,系统介绍了史前人类骨脂提取行为的鉴定分析手段和方法,进而探讨了这一行为在古人类资源利用程度、流动性、用火方式和烹饪技术等方面的指示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3.
本文对天津蓟县桃花园墓地明清时期101例缠足女性足骨形变情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个体的同名骨骼形变类型和程度不同,有的个体两侧足骨呈不对称状。跗骨在整体尺寸上缩小,且部分跗骨会产生形变。跖骨和近节趾骨因受缠足外力的影响在形态上会产生剧烈的变化,主要变现为跖骨和近节趾骨纤细、弓弯,关节面改变,其近、远端以及跖骨体和趾骨体的上下径和横径均产生形变。总体而言,跖骨和近节趾骨的形变程度较跗骨而言更大。本文总结了判断某个体是否缠足的依据,特别指出需要同时观察距骨和跟骨的形态改变。鉴于其他疾病(如高弓足、麻风病、风湿性关节炎)也可导致足骨的畸形样貌,在进行个体缠足判定时,需要进行综合成因分析。缠足由文化行为所导致,其足骨形变特征有别于因病理原因导致的足部畸形。功能压力分析能够有效地解释缠足个体足骨形变的成因及过程。  相似文献   
34.
摘要 目的:探讨艾拉莫德对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和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I)的机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接诊的134例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7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联合依那西普治疗,观察组给予艾拉莫德片联合依那西普治疗,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临床缓解率、实验室指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评价(DAS28评分)、骨密度、血清B-ALP、CTX-I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缓解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50%(P<0.05);观察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挂氨酸肽抗体(抗-CCP)表达和DAS28评分分别为(23.53±2.77)mm/h、(11.73±2.30)mg/L、(17.45±3.08)U/L、(43.22±7.17)RU/mL、(2.74±0.3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27±5.04)mm/h、(19.11±2.12)mg/L、(24.47±2.59)U/L、(55.23±7.44)RU/mL、(3.21±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密度、血清B-ALP分别为(0.83±0.05)g/cm3、(117.02±15.65)U/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77±0.04)g/cm3、(101.19±9.59)U/L,观察组CTX-I为(0.36±0.04)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0.47±0.0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4.44%和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拉莫德联合依那西普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骨密度、血清B-ALP、CTX-I的表达,提高临床缓解率,安全性好,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5.
摘要 目的:探讨和总结使用网袋强化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及相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到2020年6月3年时间内,使用网袋强化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共计112例。统计和比较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各项指标,分析穿刺失败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2例患者共涉及138个椎体。其中一期穿刺失败率(骨水泥分布不佳)为47个,占34.0%。骨水泥注入3 mL以下者为19个,占13.8%。骨水泥渗漏为36个,占26.1%。所有患者在术后3天及3月复查, VAS评分和ODI评分较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P>0.05)。结论:网袋强化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治疗中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但在具体过程中仍有相关的经验和教训需要整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36.
摘要 目的:观察椎间融合复位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老年重度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重度腰椎滑脱患者92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可将患者分为A组(n=44)和B组(n=48),A组给予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复位治疗,B组给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融合复位治疗,对比两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腰腿痛评分、临床指标、滑脱距离、滑脱率、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率、椎间孔高度、并发症及螺钉松动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VAS、ODI、JOA评分均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对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椎间融合率高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滑脱距离、滑脱率均下降,且B组小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重度腰椎滑脱患者椎间融合复位联合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虽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手术时间,但可促进临床症状,改善椎间高度及腰椎滑脱程度,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7.
隆水蚤科以其丰富的个体数和多样性成为海洋水体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小型桡足类, 但其分类学和多样性研究仍有较大不足, 其生态功能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存在被低估的可能。为了提升对隆水蚤科的认识, 本文对国际隆水蚤科分类学和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隆水蚤科的物种多样性研究难点和技术发展趋势、隆水蚤科的分布和生态等方面研究进行概述。19世纪末Giesbrecht创建隆水蚤科, 随后该科的新物种不断被发现和描述, 目前已描述115种。中国海仅记录到隆水蚤科物种11种, 相关生态学研究较薄弱。隆水蚤科由于个体小, 许多物种间具有高度的形态相似性, 并且包含很多姐妹种及种内分型, 因此许多研究将传统分类鉴定手段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 以提高物种的发现和描述效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有关隆水蚤科物种的分布特征、食性特征、种群特征和行为学特征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 这都将提高隆水蚤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随着研究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许多设备先进的科学考察船和载人潜水器被用于海洋研究, 从近海、边缘海到深远海研究的协同发展, 海洋生物样品资源不断丰富, 这将带动我国分类和多样性研究快速发展, 使隆水蚤科的分类学研究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38.
董淑凤  史久慧  王屹博  丁超  杜杰 《生物磁学》2013,(36):7021-7024
目的:骨组织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糖尿病所导致的持续高血糖对于成骨分化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以及在此分化过程中的各种细胞因子的作用机理仍不明了,现拟通过体外成骨诱导环境,观察高糖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h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hMSC在5.5mmol/L和25mmol/L葡萄糖浓度下培养6天,使用cck一8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情况;hMSC在两种糖浓度下成骨诱导28天,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钙结节半定量检测,对比各组成骨分化活性;在两种糖浓度成骨诱导液中加入10ng/mlbFGF,使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OCN、OPNmRNA表达差异。结果:高糖较正常糖浓度细胞增殖率下降,ALP活性降低,茜素红染色钙结节量减少,RT—PCR检测结果显示25mmol/L组OCN、OPNmRNA表达量低于5.5mmol/L组,加入bFGF后,25mmol/L组仍低于5.5mmol/L组,与未添加bFGF同葡萄糖组比较表达增加。结论:高糖使hMSC增殖能力下降,在成骨分化的过程中ALP活性降低,成骨相关基因OCN、OPN表达量下降,证明了高糖对hMSC成骨分化具有抑制作用,当加入bFGF后,改善了高糖对hMSC的抑制作用,提示糖尿病条件下高糖的存在是导致hMSC成骨分化能力下降的不利因素,同时初步证明了bFGF参与了成骨分化的过程,从而为在分子水平探讨糖尿病患者种植义齿骨结合形成相关机制奠定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39.
软骨的修复是当前医学界十分棘手的难题,人们采取若干手段均收效甚微。由于软骨缺损时,其下的软骨下骨常出现硬化、退变,而新生软骨是无法与病变的软骨下骨进行整合的,所以在修复软骨的同时,必须重视软骨下骨的修复。近十几年来,人们开始发明和利用各种骨软骨复合支架,进行同时修复软骨与软骨下骨的动物实验研究。在正常骨软骨组织中,软骨与软骨下骨被钙化层所相连,此外钙化层也将软骨与软骨下骨分隔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根据仿生学原理,人们又设计出一种带有隔离层的新型骨软骨复合支架,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本文就国内外骨软骨复合支架的研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凝胶联合磷酸钙骨水泥的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方法:将磷酸钙骨水泥作为对照组,纤维蛋白凝胶联合磷配钙骨水泥作为研究组,通过测定两组复合物抗压强度极限、抗弯强度极限、电镜结构以及固化体相组成,初步分析纤维蛋白凝胶联合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的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结果:与对照组抗压强度极限、抗弯强度极限比较,研究组抗压强度极限、抗弯强度极限明显增加,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显示研究组微孔数少于对照组,纤维分散较好.X线衍射观察在31b和35b之间均可见衍射峰,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特征衍射峰强度相对高,羟基磷灰石相比例增加.结论:纤维蛋白凝胶的加入提高了骨水泥强度,加速骨水泥向羟基磷灰石转化,是比较好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