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红外相机安放于地面和林冠层对野生动物监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外相机技术在野生动物研究中日趋普及, 逐渐成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手段。过去的监测常局限于地面, 而针对林冠层的监测较少, 这对野生动物的多样性评估影响尚未可知。为此, 本研究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碧罗雪山南段, 将20台红外相机分别拍摄地面层(0.5-1.5 m)和林冠层(5-10 m)配对比较, 累计拍摄2,319个有效相机日, 平均每对相机同步进行112.5 d的监测。监测期间共拍摄到44种野生动物(不包括鼠形啮齿类), 其中兽类20种, 鸟类24种; 冠层和地面红外相机监测的物种相似度为29.54%; 15种动物仅拍摄于林冠层, 16种动物仅拍摄于地面, 13种动物拍摄于两个林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层监测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林冠层与地面层监测都具有不可替代性; 不同林层红外相机的监测手段也能用于研究野生动物的空间选择和生态位分化。红外相机监测中根据目标物种的习性在相应的林层设置相机能提高物种发现率; 为全面掌握区域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的多样性, 红外相机监测需要兼顾不同林层这一点需要在监测规范中明细。  相似文献   
32.
地面覆盖和保水剂对冬小麦生长和降水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河南省西部丘陵旱耕地上,研究了保水剂(0、45、60 kg·hm-2)、秸秆覆盖(3000和6000 kg·hm-2)和地膜覆盖(<0.005 mm)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土壤水分和降水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措施均能促进冬小麦生长,改善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提高冬小麦产量和降水利用效率,特别是保水剂与秸秆覆盖、保水剂与地膜覆盖相结合效果更显著.与对照相比,不同措施使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含水量提高0.1%~6.5%,拔节期前地膜覆盖处理保墒效果最佳,拔节期后保水剂处理保墒效果较佳,扬花期和灌浆期墒情最差.不同措施使冬小麦产量比对照提高2.6%~20.1%,并以秸秆覆盖+保水剂处理最佳,增产14.2%~20.1%;其次为地膜+保水剂处理,平均增产11.9%.不同措施降水利用效率存在相同趋势,比对照提高0.4~3.2 kg·mm-1·hm-2.表明地面覆盖和保水剂的应用改善了农田土壤水分状况和养分状况,提高了降水利用率,从而促进了冬小麦分蘖,提高了穗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33.
浙江金华市区地面苔藓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金华市区地面苔藓植物共计有26科、68属、132种。计测了30个样点中主要苔藓植物的盖度和7种环境指标,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作出了反映苔藓植物分布与环境关系的双向排序图,并讨论了主要的地面苔藓植物的生态分布特点。依据环境因子与前两个排序轴的相关系数大小,发现影响本地区地面生苔藓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为林冠层郁闭度、土壤水分、交通频度、草本层盖度、土层厚度和土层松散程度。  相似文献   
34.
福建三明船帆洞旧石器遗址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船帆洞旧石器遗址可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在下文化层发现一处人工石铺地面遗存。出土石制品 30 0余件 ,同层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巨貘、中国犀和鬣狗 3个绝灭种 ,其年代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上文化层出土物以打制石器与磨制骨、角器共存为主要文化特征 ,其时代应晚于下文化层 ,可能仍属旧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35.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江西省修水县退化石灰岩红壤区4种主要重建森林类型的土壤(0~40 cm)含水量与降水量、蒸发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重建森林前一个月的土壤含水量对当月整个土壤剖面(0~4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和当月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具有较强影响,对当月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小;研究区各重建森林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主要受当月降水量的影响,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主要受当月蒸发量的影响;在4种森林重建模式中,枫香纯林当月降水量与当月土壤含水量的相关系数最大,混交林模式土壤含水量的自相关系数大于纯林模式.  相似文献   
36.
巢捕食是导致鸟类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2012年5—7月,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自动摄像机对鸟类地面巢的捕食者进行了调查。在15个自然巢中监测到7个捕食事件,包括黄鼬(Mustela sibirica)2个(28.6%),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喜鹊(Pica pica)、果子狸(Paguma larvata)、白腹巨鼠(Rattus edwardsi)和王锦蛇(Rattus edwardsi)各1个(占14.3%)。在22个人工巢中共记录到17个捕食事件,其中果子狸11个(64.7%),白腹巨鼠5个(29.4%),红嘴蓝鹊1个(5.9%)。兽类捕食者占83.3%,是鸟类地面巢的主要捕食者。各种捕食者捕食的时间不同,兽类捕食者主要出现在黄昏到凌晨之间,而鸟类和蛇类捕食者主要出现在白天。  相似文献   
37.
基于2009—2018年亚洲季风区7个大气本底站[印度尼西亚Bukit Kototabang(BKT)站、中国鹿林(LLN)站和瓦里关(WLG)站、日本Ryori(RYO)站和Yonagunijima(YON)站、韩国Tae-ahn Peninsula(TAP)站、蒙古Ulaan Uul(UUM)站]地面观测资料,利用谐波模型拟合和最大信息非参数探索方法,对亚洲季风区大气CH4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亚洲季风区大气CH4浓度范围在1853.04~1935.61 nmol·mol-1,高于同期美国夏威夷Mauna Loa(MLO)站观测值(1838.33 nmol·mol-1),总体呈现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纬向分布特征,两个高值中心为韩国TAP站(1935.61 nmol·mol-1)和日本RYO站(1907.19 nmol·mol-1)。大气CH4浓度平均季振幅最大为日本YON站(108.20 nmol·mol-1),最小为中国WLG站(29.48 nmol·mol-1),同时韩国TAP(4.49 nmol·mol-1·a-1)站表现出更高的季振幅变化速率;除中国WLG站和韩国TAP站外,其他本底站均呈现夏低冬高的季节循环特征;从长期变化上看,中国LLN站(7.68 nmol·mol-1·a-1)和WLG站(7.56 nmol·mol-1·a-1)大气CH4浓度增长趋势最明显。相对于风速而言,气温和降水量对亚洲季风区大气CH4浓度的影响程度更高,两个气象因子与大气CH4浓度之间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局地排放对部分站点大气CH4浓度具有显著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38.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由于亚热带森林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复杂、林冠郁闭度高, 对常绿阔叶林冠层的研究尚缺乏高质量的监测数据。本数据集包含浙江天童山、浙江百山祖、广东车八岭、广东鼎湖山4个大于20 ha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2014年8月或2016年9月采集的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本数据集是通过将无人机影像、地面控制点和地面调查数据相结合而获得的。每个样地的数据集包括4个文件: ~5 cm空间分辨率的正射影像图和数字表面模型、1 m空间分辨率的森林冠层高度数据和正射影像质量报告。本数据集可为常绿阔叶林的林冠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9.
研究不同滴灌方式对葡萄根系分布的影响,是制定葡萄肥水管理和越冬防寒措施的依据.本研究以传统沟灌为对照,采用覆草滴灌、膜下滴灌、双管滴灌、单管滴灌等不同节水灌溉方式,研究了荒漠灌区不同灌溉方式下酿酒葡萄‘赤霞珠’的根系组成与分布特点.结果表明: 在干旱荒漠区‘赤霞珠’葡萄根系的垂直分布范围在0~70 cm,水平分布范围在0~120 cm.采用双管滴灌的根系数量最大,单个剖面根系数量达138.3条,但根系的垂直分布范围较对照(沟灌)缩小了20 cm;覆草滴灌的根系数量较对照显著提高,根系水平分布范围较对照扩大了9.1%;膜下滴灌的根系数量和水平分布范围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根系垂直分布范围较对照减少了20 cm;单管滴灌显著提高了根系数量,但根系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范围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该生态区酿造葡萄最理想的节水滴灌方式是覆草滴灌.  相似文献   
40.
以荒漠草原区25年龄柠条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未平茬未补播、补播、平茬和既平茬又补播牧草的柠条林地中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分析了补播和平茬及其交互作用对柠条林间和林下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平茬未补播牧草的林地中,林间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均显著低于林下.与未平茬未补播牧草林地相比,补播、平茬和既平茬又补播牧草均显著增加柠条林间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而对柠条林下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分布无显著影响,经过不同管理措施处理后,柠条林下与林间的地面节肢动物分布无显著差异.平茬和补播对柠条灌丛内外地面节肢动物分布影响具有类同效应,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缓冲作用,补播与平茬处理、平茬与既平茬又补播处理、补播与既平茬又补播处理之间,林间和林下地面节肢动物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在荒漠草原区柠条人工林中,平茬、补播和既平茬又补播牧草均可以显著提高柠条林地特别是林间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有利于退化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和柠条人工林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