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0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实验在30只鲁氏菊头蝠(Rhinolcphus rouxi)中进行。使用障碍回避测定法,观察了白噪声和不同频率超声干扰对回避障碍能力的影响。发现宽频带白噪声不能干扰动物回避障碍的成功率。分别使用该动物的特征频率85kHz正弦波,以及相近的65kHz、75kHz、95kHz和105kHz的超声干扰信号,都不能影响障碍回避成功率。实验结果提示,食虫蝙蝠的生物声纳系统具有很强的抵抗白噪声和超声信号干扰的能力,以保证它们从周围环境中获取有意义的生物信息。  相似文献   
422.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锡林郭勒盟研究了贮草期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采食距离及集群数量对采食量的影响。通过人为设置布氏田鼠洞群家族成员数量和采食距离,采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采食材料,测定了秋季自由生活状态下,采食距离为5~30 m范围内、每个洞群布氏田鼠数为3~11只范围内,布氏田鼠单次采食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采食距离和家族成员数量对布氏田鼠单次采食量没有明显影响,采食距离和家族成员数量之间也不存在交互作用。布氏田鼠单次搬运麦粒数量平均为8.0粒/次,这可能与田鼠的搬运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423.
本文导出了一组基于两个最近个体距离Xs和Xt的空间格局非随机性检验量Cs,t,并通过模拟研究,将它们与Holgate的指标H以及Pielou的指标a进行比较,最后将其应用于两个天然林分的格局分析。结果表明,统计量 C1,t(t=2,3,4)的检测功效高于H而低于a,但Cs,t与总体密度参数无关,比a更具有实有性。  相似文献   
424.
2011年4月22日,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国中医科学院将联合举办“2011年健康医学与个体化诊疗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围绕健康医学和个体化诊疗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相似文献   
425.
针对传统基因剪接位点识别方法具有所用到的序列长,且参数多的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KL距离的变长马尔可夫模型(Kullback Leibler divergence-variable length Markovmodel,KL-VLMM)。该模型在变长马尔可夫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由KL距离代替原来的概率比值来判断序列扩展的方向,有效地提高了特征序列的识别能力,且模型阶数由二阶降为一阶,降低了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利用人类剪接位点数据库N269,对该模型和其他传统方法的识别性能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采用KL-VLMM方法预测人类基因剪接位点的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26.
张微微  马建章  李金波 《生态学报》2011,31(6):1695-1702
分别于2008年4月至6月和2009 年4月至6月, 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在黑龙江省安邦河湿地和大庆龙凤湿地研究了骨顶鸡等水鸟对人为干扰的行为响应。结果表明:骨顶鸡对行人和机动车辆两种干扰的反应距离类似,但耐受程度有所不同,骨顶鸡对机动车辆干扰的耐受性要好于行人干扰。在以游客等行人干扰为主的安邦河湿地,骨顶鸡以及其他游禽对干扰产生行为反应的比例要高于以机动车辆干扰为主的龙凤湿地,说明相对于行人干扰骨顶鸡对机动车辆更容易耐受;在安邦河湿地,骨顶鸡对划船的反应距离以及反应程度要大于人行走,说明骨顶鸡对于侵入性的干扰更为敏感。此外,对凤头(Podiceps cristatus)、黒颈(Podiceps nigricollis)、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赤膀鸭(Anas strepera)、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绿翅鸭(Anas crecca)、白眉鸭(Anas querquedula)、赤颈鸭(Anas penelope)、琵嘴鸭(Anas clypeata)等游禽对人为干扰的反应距离、耐受距离以及遭受干扰时的反应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种对干扰的耐受距离差异不显著,12种鸭类中红头潜鸭对人为干扰的敏感性要小于其他鸭类,斑嘴鸭和绿头鸭则相对敏感。  相似文献   
427.
巢址选择对野生鸟类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为一种大型濒危涉禽,通过对其巢址选择机制的研究,能够为其种群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持。2019年3—6月选择黄河三角洲的东方白鹳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地利用数据,通过二项Logistic回归和反距离权重法对其巢址选择进行空间分布预测和生境适宜性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东方白鹳巢址选择倾向于距水田、内陆滩涂、坑塘水面、高压塔较近,距广场和商业服务用地较远的区域;巢址选择以最佳适宜区为核心区向外扩散,75.44%的巢址分布于最佳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8.36%。建议对最佳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进行针对性的湿地恢复与栖息地保护。  相似文献   
428.
综合模型法评估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连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连通性是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重要表征。连通性的评估对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规划有重要意义。综合常用的景观连通性评估模型,即最小耗费距离模型与电路理论模型,根据生态网络构建的一般范式,采取两种不同阻力面赋值方案,对黄河三角洲的湿地景观连通性进行评估,并对比分析了两种模型的基本原理、工作性能、分析尺度等。结果表明:最小耗费距离模型能够识别最优生态廊道,为景观连通性评估提供基本模式。电路理论则能扩展到潜在生态廊道和关键生态点的量化识别,能确定具有生态功能的“夹点”和障碍区的空间位置。综合两种模型,可以量化评估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连通性,空间化三角洲湿地保护恢复的管理目标,即潜在廊道和关键生态节点,为区域生态系统功能评估和管理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29.
小蜂螨是亚洲地区重要的蜜蜂害螨,是一种比大蜂螨更具危害性的寄生螨。研究明确梅氏热厉螨Tropilaelaps mercedesae在我国的时空分布规律,对小蜂螨的快速监测和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进而有助于减少其对蜂产业造成的损失。根据气候相似性原理,分别基于马氏距离和欧氏距离逐月计算目标区域与小蜂螨暴发区域间的气候相似距,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究小蜂螨在中国的适生性。结果表明:马氏距离较欧氏距离更优。小蜂螨在我国的适生性存在季节、地域性差异。在季节上,小蜂螨从春季至冬季的适生性先增强后减弱,秋季的适生性最强。在地域上,小蜂螨在南方地区的适生性高于北方地区,在东部地区的适生性高于西部地区,其中华南地区的适生性最高,东北地区的适生性最低。最后,通过优化最小平方误差的策略获取阈值和临界值,并根据适生性区域划分标准,基于GIS软件逐月绘制了小蜂螨的适生分布图谱。  相似文献   
430.
苜蓿SSR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标记技术对40份苜蓿材料(6个雄性不育株系和34个苜蓿品种)的遗传距离进行分析,并利用其中的6个不育株系与14个苜蓿品种测交,进一步对遗传距离(GD)、产量配合力与杂种优势效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5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8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36条,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69.23%;40份苜蓿材料的遗传距离为0.1818~0.9091,平均0.4544;各亲本一般配合力及GD均与杂种优势效应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亲本一般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要高于GD.因此,仅以SSR遗传距离还不足以准确的组配强优势组合,需结合各性状配合力的分析,以充分发挥杂种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