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0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36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8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纽荷尔脐橙为试材,分析了我国甜橙优势区域内不同纬度地区纽荷尔脐橙果实主要的品质指标。结果表明,纽荷尔脐橙果实的多数品质指标随纬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纽荷尔脐橙果实几项品质指标与纬度的相关性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可滴定酸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固酸比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果皮黄色度和着色强度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色调角呈显著线性负相关,VitC含量与纬度的线性关系接近显著程度。  相似文献   
992.
黄河首曲湿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组分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河首曲湿地是黄河下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通过实地调查,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黄河首曲湿地自然退化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并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人工排水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河首曲湿地自然退化过程中,经沼泽、沼泽化草甸、高寒草甸到草原化草甸,优势种向中生和旱生种演替,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即草原化草甸>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而优势度指数却逐渐减小,均匀度指数先降低后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总体上表现为增加的态势.人为排水后,毒杂草在群落中的比例增加,导致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增加,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略有降低,群落相似性系数逐渐降低,主要是由于人工排水后,生境相对中生化,部分植物在群落内的零星分布导致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增加,而均匀度指数下降.人工排水虽然增加了群落内的植物多样性,但增加的植物多为毒杂草,从而使湿地向杂草型退化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993.
贵州普定喀斯特次生林乔灌层地上生物量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量是植物群落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也是研究生态系统基本过程和功能的重要参数。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地次生林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其生境特殊, 乔灌层种类繁杂且生长形态多样, 物种间体积质量密度差异悬殊, 生物量测定极为困难。所以, 有关其生物量的基础资料极为缺乏。该文根据对普定喀斯特生态站的窄叶石栎(Lithocarpus confinis)+云南鼠刺(Itea yunnanensis)林、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云南鼠刺林、圆果化香+槲栎(Quercus aliena)林3个主要次生森林类型的样地调查资料, 采用样木回归模型法和收获法, 研究了群落乔灌层地上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利用172株样木数据建立了圆果化香、窄叶石栎、云南鼠刺、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安顺润楠(Machilus cavaleriei)、槲栎、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川钓樟(Lindera pulcherrima var. hemsleyana)、异叶鼠李(Rhamnus heterophylla)、倒卵叶旌节花(Stachyurus obovatus)、薄叶鼠李(Rhamnus leptophylla)、贵州花椒(Zanthoxylum esquirolii)、竹叶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铁仔(Myrsine africana)和刺异叶花椒(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 var. spinifolium)15个主要树种的分种生物量回归模型。同时, 利用这些样木建立了3个不同胸径(D)组(D<1 cm、1 cm≤D≤5 cm和D>5 cm)的生物量回归模型。通过进一步分种和分组的计算得出: 这3个次生乔木林的乔灌层地上生物量分别为85.6×103、65.3×103和115.2×103 kg·hm-2; 层次分配上, 3个样地的乔木层地上生物量占绝对优势, 分别约占乔灌层地上生物量的98.5%、96.6%和99.0%; 径级分配上, 3个样地的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大径级(D≥10 cm)的个体上; 物种分配上, 3个样地的生物量排序前10位的物种分别约占乔灌层地上生物量的99.3%、97.3%和99.0%, 并集中分配在少量优势树种中。  相似文献   
994.
大吴风草的引种栽培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95.
红花遗传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红花是传统的药用植物,也是新型的油用和工业用资源。本文综述了红花起源与分类研究概况,介绍了红花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情况。认为红花遗传多样性丰富,经济价值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96.
扁桃在我国的适宜气候生态引种区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潘晓云  王根轩  曹孜义 《生态学报》2000,20(6):1069-1075
对我国北方 2 6个样点及 2 0个国外扁桃分布区的 1 0项气候要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聚类 ,结果表明 :1温度与热量、降水及其季节性分配 (雨型 )是决定扁桃引种栽培的主要气候因素。适于扁桃生长的气候因子指标为 :无霜期 ( >2 0 0 d)、年平均气温 ( >1 2℃ )、温暖指数 ( 1 1 3~ 1 67)、≥ 1 0℃积温 ( 40 0 0~ 60 0 0℃ )、寒冷指数 ( <-2 5)、生长期降水量 ( <2 0 0 mm)、生产期干燥度指数 ( <2 .0 )、年日照时数 ( >2 50 0 h)。与扁桃的中心栽培区相比 ,生长季节热量不足、干热条件不匹配是我国北方各省引种扁桃所面临的普遍问题。2依据不同的水热条件 ,可将 4 6个样点划分为 6个气候类型。其中 ,适宜扁桃生长的气候类型有 2类 ,即地中海式气候区及中亚 -西亚暖温带干燥气候区 ,我国仅有新疆的喀什地区属此类气候类型。我国其它样点分属 2类引种扁桃较困难的气候类型。第 1类为热量不足地区 ,包括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区的大连、天水、庆阳、平凉、太原 ;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兰州、银川、乌鲁木齐、武威、白银、张掖 ;和寒温带半湿润气候区的榆中、呼和浩特、西宁。第 2类为热量适宜但生长季节湿度过高地区 ,包括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的北京、天津、石家庄、青岛、济南、郑州、西安、徐州。  相似文献   
997.
杜玮炜    黄宏文 《植物学报》2008,25(6):707-713
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和贵州5个省内6类不同居群药用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 lfordi i)的160株个体进行了雷公藤红素含量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在空间分布上, 各居群间的雷公藤红素含量差异较大, 其中湖南黄岩居群雷公藤红素含量最高, 为1.058 5×10-2g.g-1, 贵州雷山和福建泰宁居群最低,分别为4.988 9×10-3g.g-1和4.988 7×10-3g.g-1; 而在居群内的雷公藤红素含量相对一致, 基本呈正态分布。实验结果表明, 雷公藤中雷公藤红素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进一步利用SPSS软件对各个环境因子作逐步回归分析, 表明年均日照时长(X1)、年均降雨量(X2)和土壤含氮量(X5)是影响雷公藤中雷公藤红素含量(Y)的主导因子, 且各因素均与雷公藤红素含量呈负相关。经检验, 回归方程为Y=19.308-0.01 X1-0.02 X2-0.062 X5, R值达到0.917, F检验回归方程的线性关系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子, 特别是日照、水分和土壤含氮量能够影响雷公藤中雷公藤红素的含量。该文还对提高雷公藤中药用成分雷公藤红 素含量的研究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8.
不同类型镉积累水稻细胞镉化学形态及亚细胞和分子分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水培试验结合亚细胞组分分级分离和凝胶过滤等技术,研究了水稻根和叶中镉的化学结合形态及其亚细胞和分子分布,比较了低镉积累品种“广源占No.3”和高镉积累品种 “珍桂矮”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营养液中镉浓度的升高,根和叶亚细胞镉含量显著上升,大部分镉积累在细胞壁(F)和细胞可溶部分(F).高镉积累品种“珍桂矮”根和叶中可溶部分镉含量显著高于低镉积累品种“广源占No.3”.根和叶各种形态镉中,以氯化钠提取态占优势,其次是醋酸提取态,盐酸提取态镉含量最低.与“广源占No.3”相比,“珍桂矮”中迁移性较强的去离子水和乙醇提取态镉比例较高.凝胶过滤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的水稻可溶部分镉的出峰位置与样品流份中可溶性蛋白的出峰位置大致相同.可溶部分中的镉大多与分子量为3kD的物质结合,属于植物鳌合肽(PCs)或低分子量物质.“广源占No.3” 根系中镉与PCs配合的组分(Cd-PCs)含量远小于“珍桂矮”.“广源占No.3”细胞可溶部分较低的镉含量以及根系中较少的Cd-PCs形成量,降低了镉的移动及其向地上部转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9.
不同代数杉木林养分积累和分布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1、2、3代)、不同年龄阶段(5、10、15、20年)、不同立地(14、16、18地位指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养分积累和分布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栽植代数对杉木林养分积累和分布有较大影响.随栽植代数增加,杉木林乔木层养分积累及养分利用效率均呈逐代递减趋势,表现为3代<2代<1代,而林下植被养分积累呈逐代增加趋势,2、3代杉木林乔木层养分积累分别比1代下降17.62%和36.28%,3代比2代下降22.65%,同时多代连栽杉木林养分利用效率下降,生产单位干物质所需养分增加,增加了杉木生长对林地肥力的压力,不利于林地肥力的维持,但有利于其林下植被的养分积累.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洪涝灾害受灾及成灾面积的预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SAS软件的非线性回归,并结合马尔可夫链方法建立了因洪涝灾害造成的我国农田受灾及成灾面积的2个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本文所作的预测效果较好,为我国的灾害预测提供了一种方便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