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1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43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01.
Heterophaulactis Yu是作者建立并发表于1974年的一四射珊瑚属,产自广西郁江沿岸、南宁至六景一带的泥盆纪郁江组,其时代属早埃姆斯期牙形刺kitabacus带(前dehiscens带)。对此珊瑚属再行研究,是出于:1)发表在"中国南方泥盆系的新进展"一文,是与其它门类化石共同作为划分和对比地层的化石依据,只限于中文简短描述,对化石图影的展示也有严格的数量限制。尽管此属己被收录在Hill(1981)主编的古生物专论的珊瑚分册中,也只是简短的英文描述和有限的图影,未能充分展示其骨骼演变特征;2)此属的分类位置、科的归属及与相关属的属征比较与讨论,当初均未交待,应予阐明;3)Heterophaulactis属的地理分布广,遍及滇桂两省,通过再研究,其产地已扩展至中国西北地区;其地层分布又有一定的时限性,在广西仅限于郁江组下部的石州段,时代为kitaba-cus带,其它地区也仅见于下泥盆统。文中对Heterophaulactis属的模式种,Heterophaulactis semicrassa的骨骼特征及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演变均作详细的英文描述和图影展示;与相关属比较之后,认为与本属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产于西秦岭山区下泥盆统、发表在西北区化石图册上的有些属种,其中的有些属种可以归于本属。文中还记述一新建种Heterophaulactis yujiangense sp.nov.。文章对Heterophaulactis的分类位置和科的归属也有详细比较讨论,认为它是源出自志留纪Pycnactis—Phaulactis的演化序列,应归属于Lykophyllidae Wedekind,1927科。对Miroelasmatinae Cao,1983亚科的原始定义作全面修订后,把它归为Lykophyllidae Wedekind,1927科下的一个亚科;在对化石图册及相关文献上记述的产自西秦岭区下泥盆统四射珊瑚属种的全面修订之前,暂把以下各属置于此亚科:Heterophaulactis Yu,Miroelasma Cao,Qinlingophyllum Cao,Wenxianophyllum Cao,Protaulacophy-llum Cao,Bethanyphyllum sensu Cao,Aulacophyllum sensu Cao和Aulacophyllum sensu Zhang。  相似文献   
102.
2010年6月20日,继前一天圆满成功召开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后,应基金会理事长蒋承菘的提议、在秘书处的组织下,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在国土资源部西峰寺培训中心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理事应到十六人,  相似文献   
103.
基于不同DNA序列对四数獐牙菜系统位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扁蕾属植物为外类群,基于trnL-trnF序列、rpl16序列以及 ITS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对四数獐牙菜的系统位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尽管在ITS系统发育树、trnL-trnF系统发育树和rpl16系统发育树中所用的种和数量有所不同,所得到的3种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也不一致,但四数獐牙菜的系统位置在3种系统发育树中的结果基本一致.在trnL-trnF系统发育树中,四数獐牙菜与花锚属的H.elliptica、H.brevicornis和H.weddelliana形成了一个单系群;而在ITS和rpl16系统发育树中,四数獐牙菜与歧散獐牙菜先聚在一起,再与花锚属的植物聚为一支支持率较高的单系支.研究表明,四数獐牙菜与Anagalidium属的歧散獐牙菜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与花锚属的植物,而与獐牙菜属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远.本实验系统发育的结果支持将四数獐牙菜从獐牙菜属中分出而归入Anagalidium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4.
《生命的化学》2007,27(1):97-97
12月2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了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第三届理事会四次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二次和三次会议决定扩大分会理事会的基础上召开的.理事人数已由原来的12名增至42名,除新疆、西藏、甘肃和海南外.各省和直辖市均有代表。出席本次会议的理事共29人,因故请假8人,缺席5人。  相似文献   
105.
曹瑞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3):634-634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Maxi m.)又称四翅、油柴,隶属于蒺藜科四合木属,仅1种。为落叶小灌木,多分枝。偶数羽状复叶,老枝叶近簇生,当年枝叶对生;小叶2,倒披针形,近无柄,长5~7 mm,宽2~3mm,先端锐尖,两面密被伏生叉状毛。花单生于叶腋;萼片4,卵形;花瓣4,白色或淡黄色;雄蕊8,2轮,外轮较短,花丝近基部有白色膜质附属物,具花盘;子房上位,4裂,被毛。蒴果4瓣裂,果瓣长卵形或新月形,两侧扁,花柱宿存。种子距圆状卵形,表面被小疣状突起,无胚乳。花期5~6月,果期8~9月。四合木为强旱生落叶小灌木,是中国特有的孑遗单种属植物。见于草原化荒漠带,常…  相似文献   
106.
曹瑞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1):2256-2256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Maxi m.)又称四翅、油柴,隶属于蒺藜科四合木属,仅1种。为落叶小灌木,多分枝。偶数羽状复叶,老枝叶近簇生,当年枝叶对生;小叶2,倒披针形,近无柄,长5~7mm,宽2~3mm,先端锐尖,两面密被伏生叉状毛。花单生于叶腋;萼片4,卵形;花瓣4,白色或淡黄色;雄蕊8,2轮  相似文献   
107.
山西濒危植物翅果油树植冠的构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分形理论及方法,从分枝格局和冠幅扩展2个方面对山西翼城和乡宁的35株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 Diels)个体的植冠构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幼树和成树的总体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有显著变化;一级枝的平均枝长和枝径有显著差异,但枝和叶的方位角及叶倾角差异不明显。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冠幅变化较大,幼树冠幅的分形维数(2.0026)小于成树(2.2694)。翅果油树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生境变化有不同的构型策略。  相似文献   
108.
报道发现于海南省鹦哥岭的粗叶木属(Lasianthus Jack)海南省新记录种5种,并描述了它们的主要辨认特征。其中4种(华南粗叶木Lasianthus austrosinensis H.S.Lo、长梗粗叶木L.filipes Chun ex H.S.Lo、西南粗叶木L.henryi Hutch.、台湾粗叶木L.formosensis Matsum.)在与海南邻近的广东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均有记录,而大叶粗叶木L.rigidus Miq.则在热带亚洲具有明显的间断性分布。  相似文献   
109.
杨四刺瘿螨Tetraspinus populi Kuang et Hong是杨树上发生的一种新害虫。调查显示,在不同的杨树品种上该螨的发生及危害程度不同。暖冬和少雨有利于该螨的发生。在2025品种上发生最重,2001品种上次之。1、2年树龄的杨树发生较重,3、4年树龄的发生较轻。  相似文献   
110.
陈雨霏  陈华慧  曾芝瑞 《微生物学报》2022,62(12):4700-4712
以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为主的跨膜醚脂化合物是古菌和部分细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作为分子化石,GDGTs化合物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以其为基础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在定量重建海洋与陆地的古环境研究中发挥出独特的优势。然而,GDGTs指标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不断出现适用性和准确性问题。其关键原因在于GDGTs的生物合成和生理机制研究相对匮乏,难以为指标提供分子生物学与生理学基础。近年来,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下,古菌类异戊二烯GDGTs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些成果为脂类生物标志物的地学应用及生物源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学基础和新的研究思路。本文综述了古菌类异戊二烯GDGTs的生物合成过程,提出了细菌支链GDGTs生物合成途径的假说,讨论了GDGTs生理过程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并初步展望了GDGTs研究领域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