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2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区,土壤盐渍化问题突出,切实掌握季节性土壤水盐状况及其微域特征是该区土壤盐渍化防控和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基础。选择黄河三角洲垦利县,通过野外调查实测与室内化验分析获取土壤水盐含量数据,利用统计分析、GIS空间插值、实地观测与数据分析对比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夏季土壤水盐状况及其微域变异规律。结果显示:研究区夏季土壤水盐含量总体较高,含盐量以中度盐渍化为主,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盐量呈上升趋势,且各层土壤含盐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含盐量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区东北部和中东部,含盐量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中部;土壤含盐量从大到小的植被类型依次为光板地→碱蓬→高粱→芦苇→茅草→水稻→棉花→玉米;土壤盐分微域变化特征明显,含盐量受距路边远近、不同耕作措施、地形部位、植被群落等因素影响较大,表现出微域规律性和复杂性。该研究基本摸清了研究区夏季时相的土壤水盐状况及其微域特征,为黄河三角洲农作物栽培管理及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
姚平  喻庆国  陈先刚  杨宇明 《生态学报》2016,36(5):1453-1461
气候变化是景观演变的重要驱动力,高海拔地带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和迅速。选择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小的碧塔海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58—2011年气象资料以及1955、1974、1981、1994、2005和2011年6个年代的景观类型面积,采用气候倾向率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统计方法,研究了香格里拉县气候变化背景下碧塔海流域景观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58—2011年来,滇西北香格里拉县多年平均气温为5.9℃,多年平均活动积温为2146.1℃,多年平均年极端高温为24.3℃,多年平均年极端低温为-18.6℃,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31.7mm。气温、活动积温和年极端低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近54年来气温平均上升了1.94℃,升温速率远高于云南和全国水平。年极端高温和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加不明显。滇西北高原碧塔海流域背景气候呈现显著的变暖趋势。(2)1955—2011年来,碧塔海流域自然景观演变规律为草甸和灌草丛向有林地演变,气温、活动积温和年极端低温升高趋势与有林地景观面积的增加趋势大体一致,与草甸和灌草丛变化趋势相反。(3)气温、活动积温和年极端低温与碧塔海流域草甸、灌草丛和有林地的景观面积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是流域景观演变的主导气候要素,在草甸和灌草丛演变成有林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极端高温和降水量对流域景观演变的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3.
基于珊瑚骨骼X射线照片,使用CoralXDS软件,对海南岛(琼)东部海域的橙黄滨珊瑚生长特性进行研究,获取了百年来的年生长率(ER)、骨骼密度(D)和钙化速率(CR) 3种生长参数.结果表明: 该橙黄滨珊瑚ER的变化范围为0.49~1.10 cm·a-1,年均值0.76 cm·a-1;D的变化范围1.11~1.35 g·cm-3,年均值1.22 g·cm-3;CR的变化范围为0.55~1.41 g·cm-2·a-1,年均值0.94 g·cm-2·a-1.统计分析表明,研究海区表层水温(SST)是橙黄滨珊瑚骨骼生长参数变化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对ER和CR的控制较强,对D的影响较弱,但总体上3项生长参数都随SST升高而增大.光照、盐度和水动力条件等是次要影响因素.台风和强热带风暴对琼东海域橙黄滨珊瑚骨骼密度条带分布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复杂的气候环境,赋予了橙黄滨珊瑚骨骼多变的生长模式.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琼东海域年平均表层水温显著上升,气候倾向率为0.15 ℃·(10 a)-1,SST上升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和80年代初,人类活动加剧和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琼东海域SST显著上升的原因.  相似文献   
94.
疱疹病毒VP16蛋白是疱疹病毒重要的皮层蛋白,参与病毒立即早期基因转录的激活、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装配与释放等过程,与许多病毒蛋白和宿主蛋白都存在蛋白相互作用,且部分疱疹病毒VP16具有去泛素活性以及帮助病毒抵御宿主免疫的功能。本文将以疱疹病毒VP16蛋白的结构特点为基础来阐述VP16的功能及其复杂的相互作用,为深入研究疱疹病毒的成熟过程以及VP16涉及的相互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3D-OCP--一种大中型野生动物家域研究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三维定位能力和电子计算机处理复杂运算的能力,通过对动物活动痕迹和地理标志精确定位,并利用大地测量学的方法,将地球球面坐标系转化为高斯-吕格平面坐标系后,建立了一种反映野生动物实际生活环境的三维空间家域模型,并开发了计算三维空间家域面积的计算机软件3D-OCP。  相似文献   
96.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不同生境中蝗虫种类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颜忠诚  陈永林 《昆虫学报》1997,40(3):271-275
本文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不同生境中蝗虫种类发生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经过系统取样和大面积扫网调查,共采集到蝗虫21种,这些种类在各生境中出现的情况,与生境的复杂程度存在很大的关系。在复杂的生境中,蝗虫种类最丰富。根据锡林河流域不同生境中蝗虫种类发生的情况,经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在该区域存在的沙带生境是典型草原的“蝗虫库”。“蝗虫库”的存在,对牧业生产构成一定的潜在威胁。经存在度分析表明,一些常见的种类,生态分布幅度宽,同时,它们又是当地的优势种害虫,为害大,是重点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97.
研究Cd、Pb、Cu、Zn、As 5元素复合污染对农作物、苜蓿、树木吸收元素的影响,供试污染物浓度以接近国内外土壤环境标准值作为高剂量处理,结果表明,5种元素间存在交互作用,可提高作物对Cd、Pb、Zn吸收系数,籽实超出粮食卫生标准的超标率在低剂量处理时Cd为16.6~42.85%,高剂量时达16.6~71.42%.苜蓿茎叶中Cd、Pb含量超出饲料卫生标准,树叶中含量也有所增加,在中、酸性土壤上尤甚.  相似文献   
98.
噬菌体脱毒机理的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噬菌体处理河流弧菌Ⅱ的时间不同,细菌菌落的透明度和超微结构也不一样。在吸附后7h开始菌落出现透明度的变化,首先是不透明(乳黄色)的菌落占绝对优势,但已出现半透明和透明菌落,培养到48h时,几乎全部变为透明菌落。透明菌落不再能与其噬菌体吸附而产生噬斑,也不会再感染鲍而产生脓疱病。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透明菌落的菌细胞形状和结构大都发生变化。细胞壁薄,细胞质浓缩集中在细胞的一侧或一端。不透明菌落细胞形状正常,细胞壁完整,细胞质外延使细胞横切面呈指环状。电镜观察不同时间取样发现,1号样品细胞结构无明显变化。2号样品多数细胞产生外膜泡。3号样品许多细胞结构与1号相似,但在一些细胞的附近出现成簇的外膜泡和噬菌体。4号样品细胞结构变化较大,细菌的核区被破坏,在细胞的周围发现许多噬菌体。5号样中发现许多菌细胞被破坏,也在一些细胞内发现噬菌体。6号样中透明菌落和不透明菌落细胞结构变化明显。7号样几乎所有菌落都变为透明状,许多细胞破裂等。  相似文献   
99.
野生动植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模式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而目前对于大型兽类的垂直分布模式却了解较少。本研究以秦岭南坡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有蹄类动物为对象,使用相机陷阱调查技术(camera-trapping),系统的调查了研究区域内大中型兽类的分布情况。我们将研究区域按300 m垂直间隔划分为5个海拔段,分别计算各海拔段内目标物种的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和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研究有蹄类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特征。2008年3~12月,共调查123个有效位点,在4 307个有效相机工作日中共记录到7种森林有蹄类动物。其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为秦岭南坡有蹄类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平均RAI = 110.66),种群数量最多;其次是野猪(RAI = 28.25)和斑羚(RAI = 25.10);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则是群落中种群数量最少的物种(RAI = 1.33)。在本研究所涉及的海拔梯度内,各物种种群数量的垂直分布模式为:羚牛和林麝为单峰型,种群数量在中间海拔段存在一个峰值,两侧递减;斑羚(Naemorhedus goral)为单调递增型(R2 = 0.84),种群数量大体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增加;小麂(Muntiacus reevesi)(R2 = 0.94)和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R2 = 0.79)为单调递减型,种群数量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减少;野猪(Sus scrofa)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为复合型,分布模式较为复杂。整个有蹄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表现为中峰模式,在1 700~2 300 m的中等海拔段最高,符合中域效应假说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