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2001年3月20日在秦岭主脊采集到黑喉岩鹨(Prunella atrogularis)1只,为秦岭鸟类新纪录.本文对其形态特征及采集地和生境进行了描述,对其居留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2.
同一个植株上不同位置花的特征和繁殖成功通常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源于不同位置花间的资源竞争还是植株本身发育过程中的结构效应仍需进一步阐明。作者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中常见的一年生自交植物——喉毛花(Comastoma pulmonarium)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植株的资源状态比较植株上不同位置花的特征和繁殖成功,探讨花序内资源竞争和结构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其它位置的花相比,位于植株顶端的首先开放的花具有较大花高度和花直径,并产生了更多的花粉和胚珠 但蕾期去除顶花后,其它位置的花高度和花直径与对照植株上同位置的花相比并没有显著变化,表明喉毛花不同位置的花特征变异是由植株发育过程中的结构效应引起,改变植株的资源状态不会改变喉毛花的花特征。喉毛花顶果的种子数量、重量和萌发率均高于其它位置果实的种子 但去除顶花后,其它位置果实的种子数量与对照植株相同位置的果实相比,均呈现增加的趋势,表明喉毛花顶果以外其它不同位置果实的种子发育期间存在资源限制 改变植株的资源状态后,植株的可用资源会在不同位置的果实间重新分配,这对后期发育的果实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喉毛花植株上不同位置间的花特征和繁殖成功差异分别由结构效应和资源竞争引起,与其它的研究结果存在分歧,其原因可能与喉毛花一年生的生活史特征和资源有限的高原环境有关,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83.
在国内首次利用光纤光谱仪对鸟类的羽色进行量化和分析.对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雌、雄鸟羽色的差异以及雄鸟羽色与雄鸟质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喉鹀雌、雄鸟在人眼看来相同的黄色羽和白色羽部分,在紫外光色度上却存在显著差异,雄鸟紫外光色度高于雌鸟;雄鸟的质量与脸部黑色羽的亮度、可见光色度和色调呈显著正相关,雌...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静脉全麻下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中控制通气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支气管异物患儿13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在静脉全麻下行支气管异物取出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自主呼吸通气,69例)和观察组(采用控制通气,6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置镜首次成功率、置镜时间、置镜难易程度、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镜首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置镜难度低于对照组,置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后心率、MAP水平低于对照组,SpO_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全麻患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中,采用控制通气的方式效果较好,其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且安全性高,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85.
目的:应用术中神经监测技术(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 IONM),探讨国人喉返神经肌电信号的正常值范围。方法:烟台毓璜顶医院甲状腺外科自2009年11月到2012年1月对300例甲状腺开放手术行术中喉返神经实时监测,术中一根回路电极斜行刺入同侧切口外缘直径约2 cm范围皮肤,两根记录电极斜行刺入环甲肌,手持刺激探针垂直刺激神经,发出"嘟嘟嘟"提示音,同时监测仪显示器显示肌电波形,并记录潜伏期及波幅值。结果:285例(386条)清晰显示肌电波形;15例未引出肌电波形,其中10例因机器故障和麻醉因素造成假阴性,5例因肿瘤浸润环甲肌,无法插入记录电极造成。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暂时性神经损伤2例,术后1月内恢复。V1 95%可信区间482.66~574.28μV,R1 95%可信区间521.85~615.05μV,V2 95%可信区间440.92~531.84μV,R2 95%可信区间489.25~582.05μV,T可信区间19.88~20.12ms。结论:明确喉返神经肌电信号正常值范围,为识别、确认喉返神经及通过肌电信号判断神经功能完整性提供依据,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率,利于判断喉返神经非离端性损伤,并寻找损伤原因。  相似文献   
86.
鹅喉羚是生活于亚欧大陆荒漠、半荒漠地区重要的有蹄类动物。2010年春季,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雪灾,我们采集了野外救灾发现的130头死亡鹅喉羚肌肉样本,采用PCR和测序技术,研究了鹅喉羚线粒体 DNA 的 Cyt b 基因 1143 bp 核酸序列,发现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生存的鹅喉羚单倍型多样性较高(Hd=0.855),核苷酸多样性较低(π=0.00224)。采用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L)构建单倍型之间的系统发育树,以及network所构建的单倍型间中介网络图都显示出2个遗传分化程度很大的分支,且这2个分支都出现过明显的群体扩张和持续增长。将本研究获得的单倍型H1与Genebank检索获得的瞪羚属其他12个物种Cyt b基因进行了比较,分别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分子系统树,证明与鹅喉羚最接近的物种为印度瞪羚(Gazella bennettii),鹅喉羚与瞪羚属内物种的分歧时间大约为1.08-2.5百万年(Mya)(Million years ago, Mya)。  相似文献   
87.
<正>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卡山保护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昌吉州和阿勒泰地区境内,地理位置88°30′–90°00′E,44°36′–46°00′N。西起滴水泉、沙丘河,东至老鸦泉和散巴斯陶东缘,南到自流井附近,北至乌伦古河南30km处。南北长147.5 km,东西宽117.5 km,面积达18,000 km2,216国道南北方向穿过,将保护区分隔成东西两部分。保护区属干旱荒漠地区,水资源匮乏,因此水源地是野生动物活动的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88.
花坪保护区鸟兽物种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东北部,地跨临桂、龙胜两县,是南岭支脉越城岭山地南延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为109°49′07″–109°58′10″E,25°28′55″–25°39′15″N,总面积151.33km2,海拔600–1,800 m。该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均降水量2,000–2,200 mm,年平均气温12–14℃,常出现阴湿多雨雾大的天气,林间相对湿度经常保持在85–90%。区内保存有完整的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分布有我国著名的孑遗  相似文献   
89.
人类的发声不仅仅依赖于声带的振动.目前,越来越多的来自临床和仿真计算的结果都表明:作为喉部一个重要的狭窄通道,假声带(false vocal fold,FVF)在语音的产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三维喉物理模型实验系统和仿真计算方法,在3个声门角(均匀声门和收敛/发散40°)、两个最小声门直径(0.04和0.06cm)及8cm水柱跨声门压条件下,对12个假声带间距(从0.02cm变化到2.06cm)在发声过程中的作用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喉腔内压力在假声带间距处于1.5~2倍声门宽度时达到最小,此时气流量达到最大(对应最小的气流阻抗);(ii)与在没有假声带条件下一样,发散声门能够比收敛和均匀声门给出更低的压力和更大的气流;(iii)假声带的出现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声门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iv)假声带的出现会使得气流分离点向更下游移动,使声门气流喷射得更远,降低整个喉腔阻抗,同时减小气流能量的分散程度,说明假声带对发声效率具有重要影响.结果表明,这些结论应该与现有的发声模型(物理的或仿真计算的)相结合,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发声的机制.这些结果同时也对与发声问题相关的外科和康复科学研究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0.
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鹅喉羚的社群结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5年11月至2007年5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对鹅喉羚的社群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其集群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亚成体群、独羚、雌雄混合群和不明群6种类型.共统计鹅喉羚564群,总计3186只.春季鹅喉羚以雄性群居多(45.7%);夏秋两季则以雌性群为主(52.9%和70.4%);冬季以混合群居多(60%).卡方独立性检验表明,四个季节间三种社群类型的百分比组成差异显著(x2=68.45,P<0.01),受繁殖周期和季节变化影响.鹅喉羚集群大小范围为1~95只,其中3只群出现最多(20.0%);2~5只的群占54.3%;6~10只的群占23.1%;11~20只的群占9.2%;>20只的群占2.3%.春夏秋冬四季平均群大小分别为(4.45±4.07;4.94±4.20;6.66±10.12;6.0±5.66),其中春季平均集群大小分别与秋季和冬季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