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38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61.
西南喀斯特山地森林群落土壤种子库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种子库作为喀斯特山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在深入探讨喀斯特地区植被结构、功能与动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本文系统介绍了该地区种子库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就目前喀斯特土壤种子库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今后应加强森林群落中优势种或建群种土壤种子库动态变化,外来入侵物种土壤种子库动态及其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机理和土壤种子库在退化植被恢复中的作用与潜力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以期为从事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种子库研究和该地区植被群落恢复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2.
广西岩溶地区茶条木群落特征与人工造林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方法调查分析了广西岩溶地区茶条木(Delavaya toxocarpa Franch.)的2个自然林群落(田阳县那满镇和那坡镇)和1个人工林群落(德保县隆桑镇)的基本特征,并对龙何示范区内不同生境中茶条木人工林的植株生长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茶条木群落的群落外貌、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等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与群落位置、起源、存续时间和人为干扰强度等有关;自然林群落的种类组成比较复杂且层次不够分明,而人工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则比较简单但结构较完整.茶条木具有耐瘠耐旱能力强、喜光、萌蘖力较强及林下更新能力较差等生态特性.在龙何示范区内,茶条木人工林具有造林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及开花结实早等特点,且在不同生境中茶条木的造林效果差异比较明显;以光裸地上茶条木的生长最佳,灌草丛地茶条木的生长最差,初步显示出茶条木耐瘠耐旱能力强、适生于石漠化山区且速生早实等优良特性.研究结果显示,茶条木是一种适生于岩溶山地干旱瘠薄环境的乡土先锋树种,在桂西南岩溶山区荒山绿化尤其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工程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63.
以往对石漠化的治理仅从某一个体、种群或群落的角度去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而不考虑生态经济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所谓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很难达到根治石漠化的目的。一个地方石漠化的大面积发生是因为当地的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出了问题,其中森林、草地、农田、村落、城镇等子系统也都出了问题.故只解决其中一两个子系统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64.
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的种间分离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忠华  胡刚  倪健 《生态学报》2010,30(9):2235-2245
种间分离的研究对于揭示种间相互作用、群落组成与动态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喀斯特原生性森林群落种间的分离特征,进而探讨喀斯特生境上物种的共存机制,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亚热带区域原生性较强的典型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建立的2块1hm2(100m×100m)样地群落学调查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 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判定每个个体的最近邻体植株的种类与距离。在此基础上,采用N×N最近邻体列联表及其截表的方法,应用P ielou的分离指数量化了2块样地中各43个树种(多度≥20)的种间分离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喀斯特森林群落类型中物种均以随机毗邻种对占优势(P1和P2样地分别为60.91%和63.34%),正分离种对次之(分别为38.76%和35.66%),负分离种对极少(分别为0.33%和1.0%),这种种间分离特征表明种间竞争排除作用减弱,群落已趋于稳定,反映出该森林正处于相对稳定的顶极状态。根据种间分离情况以及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将两个样地各43个物种分别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各组间物种的生态学特性以及对生境的偏好存在明显差异。种间的分离特征与喀斯特森林高度的生境异质性明显相关,分布在不同生境类型上的物种间大多呈现正分离,而具有相似生境要求或分布广泛的物种间易形成随机毗邻或负分离,这一特征为群落中多物种的稳定共存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此,以生境的高度分化为基础的种间关系可能是喀斯特森林多物种稳定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5.
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导致植被群落结构简单、系统生态功能逐渐丧失与稳定性不断下降,这些退化特征皆与系统生物量结构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密切相关。采用实地调查和典型取样方法,探讨了贵州省普定县3个不同退化程度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量结构与养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随着生态系统不断退化,植被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土壤有效态养含量呈下降趋势,植物营养物质通过凋落物返还土壤的比例也呈类似的趋势,而细根和草本植物等活性生物组分的生物量却呈现上升趋势。(2)对应于生物量结构的变化,各组分主要养分储量也呈现相似的变化特征。乔木林枯落物层养分(N和P)累积量显著高于草本层和细根部分,而灌木林和灌草丛系统草本层和细根部分的养分储量超过或接近枯落物层。(3)随着生态系统不断退化,N和P的生物吸收率、生物返还率、生物迁移率和生物分解率出现明显变化,生物吸收率和生物分解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生物迁移率和生物返还率却表现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6.
喀斯特地区土壤剖面CO_2、CH_4 和N_2O浓度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6月—2007年5月对喀斯特地区土壤剖面中CO2、CH4和N2O进行采样测定,分析了三者间时空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中CO2和N2O含量分别为0.35~35.3ml.L-1和0.31~5.31μl.L-1,夏秋季节高于冬春季节;CH4浓度为0.1~4.7μl.L-1,季节差异不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CO2和N2O的浓度先增加而后明显减小或趋于稳定,CH4浓度则与CO2和N2O相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剖面CO2与N2O浓度的时空分布呈显著正相关,与CH4则呈显著负相关。N2O和CH4的时空变化规律为互逆关系,但只在花溪荒草地、清镇阔叶林以及森林公园的马尾松林和阔叶林观测点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7.
湘西吉首喀斯特地貌区4种典型生境的土壤动物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湘西吉首喀斯特地貌区4种典型生境中的地区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获标本1762只,隶属于4门11纲26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弹尾目、膜翅目,占总捕量的17.46%.4种生境土壤动物种类组成很相似,在垂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在多样性分析中,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在各生境表现为枞木林〉杂木林〉果木林〉菜地,而在3类土壤动物中则表现为大型土壤动物大于中、小型土壤动物.吉首市土壤动物季节性表现为:冬春季密度较低,夏秋季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8.
选取桂西北典型喀斯特洼地,研究了种植方式和裸岩率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和C/N有显著影响;裸岩率对SOC、TN、TP、TK、AN、AK和C/N有显著影响,对SOC、TN、TP和AN的影响程度大于种植制度的影响,这主要与农户在裸岩率较低的地段耕作强度较大有关;木豆 板栗地的SOC、TN、TP、TK、AN、AK等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种植方式,说明退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受地形地貌特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SOC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坡脚大于洼地;AP的空间分布与SOC不同,主要受施肥影响,表现为洼地高于坡脚.  相似文献   
169.
茂兰奇景多     
在我国的大西南,贵州高原南部与广西交界的万山丛中,有一块神秘而又奇特的原生性森林,它就是被誉为地球绿色明珠的茂兰喀斯特森林。 喀斯特森林,是指生长在喀斯特(岩溶)地貌上,以碳酸盐岩为着生基岩的一种森林植被。这类地区,即常说的石灰岩地区,绝大部分已没有森林植被覆盖,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进行人工造林恢复植被亦很困难。但是在茂兰,地表虽也是山坡陡峭、基岩裸露、怪石嶙峋、土壤极少,其上竟生长着2万公顷郁郁葱葱的原生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因而又被称为“石头上的森林”。 茂兰的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喀斯特形态多种多  相似文献   
170.
杜忠毓  邢文黎  薛亮  肖江  陈光才 《生态学报》2023,43(7):2865-2880
锑矿的开采等活动剥离了喀斯特石漠化区的地上植被,导致该区群落物种组成与结构被破坏、生态系统受损或功能丧失。为了解锑矿开采后生态破坏区优势物种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群落特征及演替状态,并为复层植被重建的物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贵州晴隆大厂镇锑矿生态破坏区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区优势物种的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度,并运用卡方检验(χ2)、Ochiai指数(OI)和Pearson相关性计算了群落优势物种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1)石漠化锑矿生态破坏区物种组成远低于未破坏区(30科53属68种),仅为14科18属22种,乔木层物种仅为亮叶桦,灌木层物种重要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茅莓(Rubus parvifolius)和水麻(Boehmeria penduliflora)等,草本层物种重要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芒(Miscanthus sinensis)、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破坏草(Ageratina adenophora)、艾草(Artemisia ar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