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38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桂西北喀斯特洼地土壤有机碳和速效磷的空间变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伟  陈洪松  王克林  侯娅  张继光 《生态学报》2007,27(12):5168-5175
空间变异性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采用网格取样(20m×20m),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典型喀斯特洼地土壤有机碳(SOC)和速效磷(AP)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SOC和AP的半变异函数分别用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拟合的效果较好。块金效应对SOC和AP总变异的贡献分别为37.9%和49.8%,说明SOC主要受结构性因素控制,而AP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因素双重控制。SOC的分布呈明显的带状各向异性特征,在洼地的长轴方向具有较大的变程和较小的基台值,其全向半变异函数的相关距离为135.5m,与洼地不同种植类型地块的覆盖尺度基本相当。AP的分布特征与SOC存在明显差异,具有较大的漂移趋势,其相关距离为413.4m;但在分离漂移趋势后,其相关距离为167.4m,反映了不同地块间的施肥差异对AP的影响较大。喀斯特洼地SOC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地形和土地利用结构控制,而AP的分布的规律性不明显,可能与施肥等因素的随机性较强有关。  相似文献   
122.
由于地理环境优越、海拔跨度大、生境异质性高、人为影响小等原因,贵州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的苔藓植物丰富,共有50科128属286种(含变种和亚种),其中苔类17科23属43种,藓类33科105属243种。其优势科、属均反映了该区系的温带向热带过渡的性质。区系地理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该区苔藓植物北方温带成分、热带成分和东亚成分分别占37.12%、31.82%和30.30%,其中中国特有分布型占12.12%,反映了施秉喀斯特苔藓植物区系具有温热并重、东亚色彩浓厚、特有性较高的特征。通过对施秉喀斯特与其它五个区域的苔藓区系进行对比发现.施秉苔藓区系丰富度高,与同为云贵区的香纸沟、马岭河、罗平喀斯特地区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23.
桂西北喀斯特区域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和地形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999—2010年的SPOT NDVI数据,分析了河池市植被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并结合气象和地形数据分析了植被与气候、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1)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总体上呈恢复趋势,年均气候因子对植被变化的作用不明显;(2)200—500m的海拔范围内植被恢复显著,但400—500m的海拔范围内有小面积植被退化现象,随着海拔增加,植被变化趋于稳定;(3)6—15°的坡度范围内植被恢复最显著,而2—6°及大于25°坡度范围存在植被退化的现象;(4)不同坡向上的植被恢复差异不明显,但随着坡向由阴坡转阳坡,植被总体恢复呈减小趋势。喀斯特地区人类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在海拔400—500m、坡度大于25°的阳坡区域仍存在植被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4.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量C、N、P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它推动着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被公认为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以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网格法取样,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碳氮比(MBC/MBN)、碳磷比(MBC/MBP)适宜,MBC、MBN、MBP变异均很大;空间自相关性明显,除MBP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外,其他指标均为指数模型。C0/(C0+C)均25%(4.9%—6.2%),呈强烈的空间相关,这主要由结构性变异引起。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MBC、MBN的高值区集中在坡中上部;MBP的格局明显不同,高值区集中在坡脚;MBC/MBN斑块较大,变化缓和;MBC/MBP的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斑块多而破碎。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很多,其中,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主要因子有土层厚度、pH、碱解氮。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不仅存在着小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不同土壤微生物属性的空间分布不同。因此,应采取适宜措施,激活土壤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25.
胡宁  袁红  蓝家程  袁道先  傅瓦利  文志林 《生态学报》2014,34(24):7393-7402
为分析岩溶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无机磷的形态特征,评价植被恢复的土壤供磷潜力,阐明有机碳及钙素在无机磷形态转化中的作用,选取研究区内8种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蒋柏藩无机磷分级方法对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分别在0.25—1.35 g/kg、1.05—53.01 mg/kg范围,无机磷总量在123.94—934.61 mg/kg,耕地与退耕地以及各退耕地之间全磷、速效磷、各形态无机磷含量水平差异明显,各退耕地磷素含量水平介于耕地与次生马尾松林地之间,退耕地中桃林地、花椒林地磷素含量水平较高、樟树林地、柳杉林地、撂荒草地次之、撂荒灌丛地较低。各样地土壤无机磷占全磷比例在51.2%—72.4%,不同形态的无机磷含量表现为O-PFe-PCa-PAl-P,其中Ca2-P、Al-P对速效磷的贡献率大,Fe-P、Ca8-P贡献较小,O-P、Ca10-P献率最小。不同活性土壤有机碳与不同形态钙素对各形态无机磷在总无机磷中比例的影响较大,p H、容重、粘粒含量、含水量等其它理化性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6.
利用2001-2010年EOS/MODIS17A3卫星遥感资料,对广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NPP 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2005年植被年均 NPP 最小为625 gC??m-2??a-1,2003年最大,为714 gC??m-2??a-1,十年间广西植被年NPP平均值为662 gC??m-2??a-1;(2)不同植被类型NPP有较大差异,森林、灌木、农作物的NPP 平均值分别为834、614、517 gC??m-2??a-1;(3)十年间广西区年均NPP为显著下降趋势,且年均气温和降水对NPP时间变化作用显著,而日照时数对 NPP 时间变化的作用不显著;(4)广西区NPP空间格局形成主要影响因素为坡度,其次为经度,再次为地貌特征、纬度和降水;(5)非喀斯特区域北热带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雨林化/季雨化常绿阔叶林年均 NPP 大于喀斯特地区,相反,喀斯特地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农作物年均NPP大于非喀斯特地区.整体而言,广西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PP为683 gC??m-2??a-1,喀斯特地区植被NPP为620 gC??m-2??a-1.  相似文献   
127.
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的营养生态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4年8月,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楚玛尔河至五道梁一带观察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的行为活动,并收集其粪便,运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其食性进行研究,计算3种动物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和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结果表明: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所采食的植物种类基本相似,但在食谱中所占的比例不同,禾本科植物在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的食谱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8.7%、44.57%和9228%.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878、0.735和0.695.藏羚羊和藏野驴、藏羚羊和藏原羚、藏野驴和藏原羚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值(FT)分别为0.869、0.985和0.785.结合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的生态习性,从营养生态位的角度探讨了它们之间竞争与共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8.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及其开垦后土壤中总硫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三江平原3种主要沼泽类型--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沼泽、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沼泽、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沼泽以及不同开垦年限的耕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中总硫含量进行分析,3种沼泽中总硫量的顺序为小叶章沼泽(622.4mg·kg^-1)<乌拉苔草沼泽(820.5mg·kg^-1)、毛果苔草沼泽(1022.4mg·kg^-1),挠力河、鸭绿河、别拉洪河及浓江流域土壤中总硫量的顺序为挠力河(925.0mg·kg^-1)>鸭绿河(841.8mg·kg^-1)>浓江(636.5mg·kg^-1)>别拉洪河(520.8mg·kg^-1)沼泽湿地及耕地土壤总硫量在层次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由表土层向下,含量逐渐降低,1980~2000年开垦的耕地土壤中总硫含量平均值为180.5mg·kg^-1,而未开垦湿地中的总硫含量平均值为735.8mg·kg^-1。耕地中的总硫量显著低于湿地中的总硫量,并且开垦年限越长,土壤中的总硫量越低,表明湿地开垦导致土壤总硫明显流失。  相似文献   
129.
130.
荔波臭蛙(Odorrana liboensis)已知仅分布于贵州省荔波县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1年8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弄尧(23°01′21″ N,105°50′58″ E)采集到2号臭蛙标本(1雌,1雄)。经鉴定为荔波臭蛙,属广西两栖纲新记录物种。2号标本在形态上与荔波臭蛙模式标本基本一致,仅体型大小和腹部体色稍有差异。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荔波臭蛙那坡种群与模式标本聚为一支,支持率为100%,遗传距离为1.5%。本研究表明,荔波臭蛙广西那坡种群与模式产地种群存在一定的遗传和形态分化,可为蛙类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