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阔叶百里香(Thymus pulegioides)鲜、干茎叶精油含油率、化学组成及其相对含量的差异,并比较精油对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和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的抑制效果。鲜、干茎叶含精油率分别为0.53%、0.37%,分别鉴定出35、40种化合物,其主要化学成分相同,均含有百里香酚(鲜样31.30%,干样26.82%)、麝香草酚甲醚、右旋龙脑和邻伞花烃等,只是相对含量略有差异;在抑菌实验中,百里香精油对链格孢菌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意大利青霉和粉红单端孢。鲜、干阔叶百里香精油的组分较为接近,相对含量略有差异;阔叶百里香精油对3种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且鲜样精油的抑菌效果好于干样精油。  相似文献   
32.
选用产自福建厦门的香茅(Cymbopogon nardus),测定香茅精油对白色粘性沙雷氏菌、红色粘性沙雷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紫色杆菌等6种菌的抑菌活性,并利用ABTS.+自由基清除法以及超氧阴离子清除法研究香茅精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新鲜香茅精油的平均提取率为0.29,对6种供试菌种都有较高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紫色杆菌的抑制活性最强,且香茅精油有极高的清除ABTS.+自由基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证明香茅精油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及强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33.
为了得到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具有较好杀螨活性的植物精油与阿维菌素复配配方,并为杀螨剂开发应用提供指导,本研究采用喷雾法测定了柠檬草、广藿香、山鸡椒、亚洲薄荷植物精油及阿维菌素对朱砂叶螨的毒力,分别采用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评价了山鸡椒和亚洲薄荷精油对阿维菌素的增效作用和复配最佳配比.结果表明,柠檬草精油和广藿香精油基本无杀螨活性,山鸡椒精油、亚洲薄荷精油处理朱砂叶螨24h后LC50分别为772.801mg/L和1040.187mg/L.阿维菌素与亚洲薄荷1∶272,1∶679复配具有增效作用.阿维菌素与亚洲薄荷1∶400复配时共毒系数最大,可达160.因此,阿维菌素与亚洲薄荷1∶400复配防治朱砂叶螨具有明显增效作用,这为杀螨剂的开发应用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4.
不同施肥处理对芳樟叶精油及其主成分芳樟醇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var.linaloolifera Fujita.)叶精油及其主成分芳樟醇含量的影响,运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检测了不同N、P和K施肥条件下芳樟1年生扦插苗叶精油的含量和芳樟醇的相对含量并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拟合的回归方程进行最优求解,确定最优施肥配比.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芳樟叶精油及芳樟醇相对含量的影响极显著,精油质量分数为1.53% ~ 2.30%、芳樟醇相对含量为88.36% ~ 94.87%.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N和K施用量对精油含量分别有极显著和显著影响,N施用量对芳樟醇相对含量有显著影响而K施用量无显著影响,P施用量对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均无显著影响.N、P和K施用量与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数学模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54+0.392X1-0.037X2 +0.280X3+0.014X1X2-0.022X1X3+ 0.018X2X3-0.057X12+0.001X22-0.053X32和Y=87.206 +2.802X1-0.279X2+ 1.115X3+0.180X1X2-0.147X1X3 +0.396X2 X3-0.525X12-0.137X22-0.275X32;据此计算出最优精油含量为2.22%,对应的N、P和K的每盆施用量分别为3.52、5.00和2.76 g;最优芳樟醇相对含量为95.18%,对应的N、P和K的每盆施用量分别为2.84、5.00和4.87 g.研究结果显示:N施用量对芳樟叶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的影响最大,最优精油含量和最优芳樟醇相对含量对应的施肥配比不完全相同,在生产中应根据生产目的并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确定合适的N、P和K施肥配比.  相似文献   
35.
目的 体外观察薰衣草精油和芦荟水提物对痤疮患者面部痤疮丙酸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作用,为改善面部痤疮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连续梯度稀释法稀释薰衣草精油及芦荟水提物,纸片法观察不同浓度的精油和芦荟水提物对面部正常菌群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主要致病菌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通过抑菌环的大小反应抑菌作用强弱,测定生长曲线以观察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 薰衣草精油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明显强于表皮葡萄球菌(P<0.05);两种芦荟(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对痤疮丙酸杆菌均无抑菌作用(P>0.05);库拉索芦荟对表皮葡萄球菌有微弱的抑制作用(P<0.05);木立芦荟对表皮葡萄球菌生长有促进作用.结论 薰衣草精油和芦荟水提物对痤疮患者面部主要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效果不同,薰衣草精油和木立芦荟水提物联合应用有可能通过调整面部微生态平衡从而改善痤疮症状.  相似文献   
36.
为解决在城市绿化中滥用化学农药引起的生态问题,研究了胡椒木(Zanthoxylum piperitum)叶片的精油成分及其驱虫、杀虫、杀菌活性。结果表明,采用石油醚萃取胡椒木叶片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4 h、温度50℃、料液比1:5,得率最高为0.5123%。从胡椒木叶片精油中共鉴定出25个化学成分,主要为酯类、烃类和醇类,占总峰面积的99.96%,而具有驱虫、杀虫和抗菌活性的成分占88.50%,包括肉桂酸甲酯(87.83%)、柠檬烯(0.18%)、薄荷醇(0.11%)、香茅醛(0.10%)、α-蒎烯(0.08%)、α-石竹烯(0.08%)、松油醇(0.04%)、石竹烯(0.03%)、羟基大牻牛儿-1(10),5-二烯(0.03%)和β-水芹烯(0.02%)等。20 mg m L~(–1)的精油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85.38%,接近BHT阳性对照;但还原性低于Vc,表现出较弱活性,这可能与提取工艺有关。因此,胡椒木叶精油含有多种驱虫、杀虫、抗菌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开发为天然植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37.
本研究旨在研发出一种以大蒜精油作为主要活性成分的水乳剂剂型,能够降低大蒜精油在自然条件下的挥发速度,使其具有长效的杀虫活性。通过采用不同高分子乳化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辅剂的复配筛选,通过对乳液的流动性、分散性、储藏稳定性等指标的对比分析,确定了3%大蒜精油水乳剂的最佳配方为:大蒜精油3%,蓖麻油聚氧乙烯醚EL-40为2%,乳化剂A为3%,十六醇含量1%,甲基纤维素钠盐0.2%,纯水补足100%。该大蒜精油水乳剂各组分均对人体及环境安全,其外观、乳化稳定性、热贮稳定性、冷贮稳定性等各项指标均符合水乳剂的各项标准。  相似文献   
38.
为研究复方安神精油吸入给药的镇静催眠作用,本实验采用动物自主活动测试和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潜伏期与睡眠时间实验:GC-MS分析复方安神精油的挥发性化学成分与入脑的主要化学成分;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和筛选出治疗失眠症相关靶蛋白与活性成分,旨在为复方安神精油治疗与改善失眠症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复方安神精油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可显著减少动物自主活动,缩短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复方安神精油主要化学成分与入脑主要化学成分中含有多种具有神经中枢镇静催眠作用以及抗焦虑、抗抑郁作用的化学成分;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和筛选出25个治疗失眠症相关活性成分作用于39个治疗失眠症相关作用靶点,体现复方安神精油多成分、多靶点发挥镇静催眠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39.
一年里任何一天,都会有花在开放,只是不一定都与你相遇。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都曾有美丽和奇迹产生,只是不可能都被你发现。只有像郁金香那样艳丽夺目才高贵吗?只有  相似文献   
40.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 对不育的丹桂(Osmanthus fragrans ‘Dangui’ )和可育的籽银桂(Osmanthus fragrans ‘Ziyingui’)花芽分化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花芽形态分化可分为花芽分化初始期、总苞分化期、花原基分化期、顶花花被分化期、雄蕊分化期和雌蕊分化期6个阶段。雄蕊的发育在丹桂和籽银桂之间基本没有区别, 都能形成完整的花粉囊和成熟的花粉粒。但是, 雌蕊的发育在可育的籽银桂与不育的丹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花芽分化的过程证明, 丹桂的不育是由于雌蕊发育不正常导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