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探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肥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单纯性肥胖儿童120例和体重正常儿童11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的体格检查和专科检查,并进行多导睡眠监测记录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OA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中枢性呼吸暂停指数(CA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 O2)和睡眠效率。结果:肥胖组OSAHS患病率为5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I、AHI、CA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LSa O2、睡眠效率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肥胖、扁桃体增生、腺样体增生是导致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肥胖是儿童OSAHS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合并扁桃体肿大或腺样体肿大的患儿应注意预防OSAH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11):1164
Aims Quercus chenii is a representative species of the flora in East China, with high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values. Here, we aim to simulate the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is tree species follow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and to explore how climatic factors constrain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so a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germplasm resources in Q. chenii.
Methods Based on 55 presence point records and data on eigh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e simulated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Q. chenii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mid-Holocene, present and the year 2070 (the scenario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s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8.5) with MaxEnt model. The novel climate area and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anges in distribution pattern were evaluated by multivariate environmental similarity surface analysis and the most dissimilar variable analysis.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as evaluated by percent contribution, permutation importance and Jackknife test. Response curve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suitable value range of each variable.
Important findings The accuracy of MaxEnt model is very high, as indicated by the value of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0.9869 ± 0.0045. The highly suitable region for the present distribution covers southern Anhui, western Zhejiang, northeastern Jiangxi and eastern Hubei.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of Q. chenii ar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ith the former being more important.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driest quarter is likely the main factor restricting Q. chenii growing in the north. During the LGM,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occurs as the highly suitable region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Q. chenii. In the mid-Holocene, the outline of the suitable area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Q. chenii is similar to the present.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region will likely move northward and experience an area expansion under the climate condition in 2070. At that time, climate anomaly will also be most severe compared to the LGM, mid-Holocene and present. Temperature seasonality and precipitation seasonality may be the main climatic factors promoting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Q. chenii.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联合纤维支气管镜(FB)肺泡灌洗对老年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血气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82例于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IPPV联合FB肺泡灌洗治疗,n=42)与对照组(单独NIPPV治疗,n=40)。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抗菌药静脉滴注时间,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pH值(pH)、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aO_2)]、肺功能指标[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的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及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H、PaO_2、SaO_2明显上升,而PaCO_2明显下降(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pH、PaO_2、SaO_2明显较高,而PaCO_2明显较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FEV1、FVC、PEF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FEV1、FVC、PEF均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IPPV联合FB肺泡灌洗治疗对老年AE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血气指标及肺功能均有较好的改善效果,能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抗菌药静脉滴注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血清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肺功能指数与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5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72 h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28)及未感染组(n=87)。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术后6 h血清s TREM-1、降钙素原(PCT)水平及术前肺功能指数[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流量峰值(PEF)]变化,记录感染组患者痰细菌培养结果,采用Logistic分析肺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 TREM-1、FEV1、PEF在肺癌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感染组术后入住ICU比例大于未感染组,感染组TNM分期为IV期的比例大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术后6 h血清s TREM-1、PCT水平高于未感染组,术前FEV1、PEF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痰培养结果提示G-菌为17例,占60.71%;G+菌10例,占35.71%;真菌1例,占3.57%。二元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术后6 h血清s TREM-1水平升高、术前FEV1下降及PEF下降、术后入住ICU为肺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三者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850(95%CI:1.350~1.745,P=0.000),敏感度与特异性分别为91.3%与80.6%,优于s TREM-1、FEV1、PEF的单独预测效能。结论:s TREM-1水平升高,术前FEV1、PEF水平降低与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密切相关,对s TREM-1、FEV1、PEF三者联合分析对于预测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OSAHS风险与静脉麻醉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No SAS评分对55例静脉麻醉手术患者进行OSAHS风险评估,并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NoSAS 8分)和OSAHS组32例(No SAS≥8分),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两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第一天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计算每位患者手术前后Mo CA评分的差值△Mo CA(术前MoCA-术后MoCA),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MoCA评分及△MoCA。结果:OSAHS组术前MoCA评分(25.83±1.80)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前MoCA评分(28.05±1.31)(P0.05)。OSAHS组术后MoCA评分(25.13±1.64)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术后Mo CA评分(26.73±1.17)明显低于术前(P0.05)。OSAHS组△MoCA(0.39±1.03)明显低于对照组(1.32±1.08),主要表现为视空间与执行功能[(0.09±0.29) vs.(0.30±0.32)]、注意力[(0.09±0.60) vs.(0.47±0.70)]和延时回忆力[(0.17±0.39) vs.(0.47±0.51)]两方面(P0.05)。结论:OSAHS高风险患者静脉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较OSAHS低风险人群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糖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81例,按照通气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单纯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临床指标、治疗时间和临床转归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观察组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拔管时和观察组通气3h后患者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收缩压(SBP)和心率(HR)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较短(P0.05),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再插管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糖水平较低,治疗时间较短,且再插管率、VAP和死亡率较小,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量表用于机械通气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的价值。方法:使用总结性、回顾性研究方法,研究时间为2017年3月份到2018年7月份,选择在医院NICU接受机械通气诊治的新生儿5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都给予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急性疼痛采用新生儿疼痛/激惹与镇静量表、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量表进行评估与分析,记录评估效果。结果:新生儿疼痛/激惹与镇静量表的总体Cronbachα系数为0.698分,最高评分为基础行为状态,最低评分为心率增快。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总体Cronbachα系数为0.822,最高评分为胎龄,最低评分为SaO2。新生儿疼痛/激惹与镇静量表的护理人员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92,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量表的护理人员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87。以新生儿疼痛/激惹与镇静量表作为效标,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855,P=0.007。12名护理人员对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量表的选择率为66.7%,对新生儿疼痛/激惹与镇静量表的选择率为33.3%。结论:新生儿疼痛/激惹与镇静量表和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量表在机械通气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中都有很好的信度与一致性,其中新生儿急性疼痛评估量表的可行性和临床实用性更好。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的原因及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撤机结果分为撤机成功组52例和撤机困难组28例,根据患者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59例和死亡组21例。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分析撤机困难的原因及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撤机困难组年龄、心功能不全比例、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比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比例、肝功能不全比例、肾功能不全比例、血尿素氮显著高于撤机成功组,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显著长于撤机成功组,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撤机成功组(P0.05)。死亡组年龄、合并糖尿病比例、心功能不全比例、MODS比例、VAP比例、肝功能不全比例、肾功能不全比例、血尿素氮显著高于存活组,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显著长于存活组,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MODS、VAP、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血清白蛋白是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患者治疗期间发生脏器功能不全或器官功能衰竭、机械通气时间较长、气管切开时间较长、营养状态较差是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的主要原因,年龄、合并糖尿病、MODS、VAP、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血清白蛋白是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9.
摘要 目的:比较重症肺炎患儿俯卧位与仰卧位机械通气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脱机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重症监护室(ICU)住院的重症肺炎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机械通气体位方式的不同将患儿分为仰卧组(n=52)和俯卧组(n=68),对比仰卧组、俯卧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平均动脉压(MAP)]。记录仰卧组、俯卧组的死亡例数、脱机成功和脱机失败例数,计算死亡率、脱机失败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脱机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俯卧组的发热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呼吸改善时间短于仰卧组(P<0.05)。两组治疗5 d后 PaO2、MAP较治疗前升高,PaCO2较治疗前下降(P<0.05);俯卧组的PaO2、MAP高于仰卧组,PaCO2低于仰卧组(P<0.05)。两组患儿死亡率组间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俯卧组的脱机失败率低于仰卧组(P<0.05)。在120例患儿中,死亡7例,根据重症肺炎患儿脱机结局将剩余113例分为脱机成功组(n=72)和脱机失败组(n=41),脱机失败组、脱机成功组在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II(APACHE II)评分、病程、先天性病史、D-二聚体(D-D)、白蛋白(ALB)、血乳酸、脑尿钠肽(BNP)方面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小、APACHE II评分偏高、D-D偏高、ALB偏低、先天性病史均是重症肺炎患儿脱机结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与仰卧位相比,俯卧位机械通气用于重症肺炎患儿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和脱机成功率,且患儿的脱机结局受到年龄、APACHE II评分、D-D、ALB、先天性病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梭梭属(Haloxylon)植物是藜科的古老孑遗物种, 探究末次间冰期(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LIG)和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 period, LGM)以来中国梭梭属植物的历史地理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对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旱生植物区系的发展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梭梭属85个自然分布点数据(60条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分布记录、25条白梭梭(H. persicum)分布记录)和2套环境因子数据, 整合GIS空间分析和9种物种分布模型, 分析了梭梭属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地理分布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基于62个梭梭属种群的叶绿体基因测序数据, 利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 模拟了末次间冰期以来梭梭属可能的扩散路径。利用R软件prcomp函数对影响梭梭属分布的环境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评价了环境变量对梭梭属适宜分布的贡献, 并分析了关键变量与分布适宜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1)集成模型的模拟精度较单一模型显著提升, 且对白梭梭的模拟精度高于梭梭; (2)末次间冰期以来, 梭梭属植物的分布均经历了显著收缩和冰后期扩张, 末次间冰期至末次盛冰期时期, 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西部广泛分布的梭梭大面积向西退缩至避难所(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和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白梭梭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西端向南退缩至避难所(准噶尔盆地南缘); 末次盛冰期至今, 梭梭向东沿甘肃北部扩张直至内蒙古西部阿拉善荒漠, 白梭梭向东北方向小范围扩张, 占据了准噶尔盆地西部和南缘; (3)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波动对梭梭属植物的分布存在较大限制, 降水因子主导了梭梭属适宜分布面积的变化, 温度因子影响了梭梭属分布适宜性的高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