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5篇
  免费   555篇
  国内免费   875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231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已经知道,对预定脊索的决定起重要作用的是位于它两侧的预定肌节。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指出,预定脊索和肌节细胞相互靠得很近,或者相隔一定距离,以突起相连形成腔隙。有被小窝和小泡在两类细胞的外缘常被观察到。最引人注意的是在肌节细胞近腔隙的部位或者附近,球状体的出现。它们大小不等,内含物主要是颗粒,有的松散分布,有的致密地充满整个球状体。这些颗粒的大小和电子染色与这时期胚胎细胞中的核糖体很相似。在预定脊索细胞中以及附近,未见上述结构,但是,观察到它们伸出突起包吞腔隙中物质的现象。讨论了这些球状体的出现与脊索决定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2.
薛煜  邵力平 《植物研究》1995,15(2):189-190
采到骨状拟夏孢锈(Uredinopsis ossiformis Kamei)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3.
普通小麦×东方旱麦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无性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2n=6x=42,AABBDD)为母本,以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orientale(L.)Jaub.etSpach;2n=4x=28)为父本,首次成功地获得了属间远缘杂种F1,其平均结实率为0.08%。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对杂种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胚性无性系的建立、植株再生、壮苗培养等,最终获得了生长正常的杂种F1植株。同时,通过对杂种幼胚愈伤组织、根尖细胞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该杂种为真杂种,即2n=5x=35(预期染色体数)的杂种细胞占主体;另外,因组培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故也有少量2n=28-34染色体数的细胞。以上杂种的获得为将旱麦草优异基因向小麦的转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
颞部骨块形态形成模型极限环的唯一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颞部骨块形态形成的Gierer-Meinhardt模型,并得到该模型在大范围内极限环的唯一性.  相似文献   
25.
生长于100%、40%和16%自然光下的荷木和黧蒴幼苗叶片稳定碳同位素比(δ13C,-‰),细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有一定的差别。16%和40%弱光下,δ13C的负值增加-0.54J‰到-0.89‰。Ci增大8.1-13.2μiL-1,WUE则下降6-24%。结果表明,叶片的水分和气体交换特性受生长光强的调节,叶片的δ13C值可反映其生长过程中受光的强弱状况。  相似文献   
26.
鼎湖山植被演替过程中椎栗和荷木种群的动态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是以各优势种群的动态为其表现特征的。本项研究系统地研究了鼎湖山森林植被演替过程各优势种群的动态。本文研究演替顶极建群种椎栗和荷木等阳生性种群的动态,结果表明其生态位宽度在演替过程中由入侵针叶林起逐渐开始增大,至阳生性为优势常绿阔叶树阶段时为最大,此后渐渐下降,但不会下降为零。在其演变过程中,这些阳生性的种群格局由集群分布演变为趋于随机分布;其与早期先锋种马尾松树种的生态位宽度重叠值和种间联结值由高向低转变,而与中生性树种却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种间联结值,但这两方面的值在后期有减弱的趋向。这些结果一方面说明该种群的先锋特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由于成熟群落的循环更新使群落结构出现不均匀与镶嵌,使这些阳生性先锋种群 在演替的后期仍以一定数量存在。  相似文献   
27.
中国盲走螨属一新种和二新纪录:蜱螨亚纲:植绥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我国植绥螨科盲走螨属Typhlodromus一新种和中国二新纪录:鲁盲走螨T.luensis sp.nov.,甲胄盲走螨T.lorcatus,肥厚盲走螨T.higoensis。标本保存于上海复旦大学环境和资源生物系。  相似文献   
28.
本文新建立盲走螨属agilis群并限定了该群的主要特征,归纳了世界上已描述的8种,其中分布于我国的3种,此外描述了3个新种。  相似文献   
29.
无性繁殖就 是不通过性细胞 而用植物的营养 器官进行的繁殖。很多植物其营养器官具有再生能力,例如扦插枝条能生根、插很能长枝、叶子能再生新根新茎;将一种植物和另一种植物嫁接起来形成新的植株,也是一种无性繁殖;分株、分根都是营养器宫的繁殖。一般来说,无性繁殖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特性,但是,通过人工的手段可以发挥和利用这种特性,作为一种繁殖的方法,形成生产上需要的无性系。  相似文献   
30.
1989—1991年对黄麻栽培种圆果种(Corchoruscapsularis)和长果种(C.olit-orius)选用了具有不同茎色和腋芽性状的材料做了6个组合,获得134株杂种F_1苗。但苗株发根不良,在移栽后两周陆续死亡,最后幸存RR-5×(BL×77-19)F_1组合中两株植株并开花、结果。F_1均有腋芽,表现为父本的性状;花果形状偏向母本;茎色红同双亲。这两株的F_2,茎色和腋芽性状分离成4种表现型:红茎或青茎有腋芽及红茎或青茎无腋芽。其中红茎有腋芽的生长较快。对种间杂交技术、亲本间的花粉与柱头亲和性、杂交花的胚珠受精情况及染色体构型等方面也作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