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北京地区黑鹳越冬期的取食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在北京十渡地区的二渡和涞水县野三坡两地采用目标取样法对越冬期黑鹳(Ciconia nigra)的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每星期观察一次,累计观察246 h。黑鹳觅食处水深5~40 cm左右,以鱼类和螺类为食,其中鱼类占90%以上;平均每小时进食20次左右,黑鹳在两个研究地点取食的食物没有差别(P=0.439>0.05)。黑鹳取食长度小于4 cm的鱼类最多,占取食总次数的65.0%。成体和亚成体对不同大小鱼类的取食比例无差异(小于4 cm的鱼类,P=0.513>0.05;5~8 cm,P=0.979>0.05;≥9 cm,P=0.657>0.05)。在成体与亚成体对不同体型鱼类的搜寻时间中,成体搜寻较小食物的时间短于亚成体(P=0.008<0.05)。对食物的处理时间随着鱼类大小递增而延长,亚成体在处理较小食物上花费的时间相对较长(小于4 cm的鱼P=0.002<0.05;5~8cm的鱼P=0.001<0.05),表明亚成体的取食经验不足。保护越冬期黑鹳的最佳对策是减少对其取食活动和取食地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52.
本文对思茅新木蛾Neospastis simaona Wang幼虫的取食行为、取食偏好性以及明暗条件对其取食量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研究,为该昆虫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思茅新木蛾幼虫随着龄期的增加,取食次数增多,取食总时间增加,但一次取食时间无明显变化;思茅新木蛾幼虫对木荷(Schima superba)有强烈嗜食性,4龄幼虫喜食木荷幼叶,5、6龄幼虫对木荷幼叶、成熟叶无明显偏好性;明暗条件对思茅新木蛾4至6龄幼虫的取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53.
垫跗螋Chelisoches morio (Fabricius)是入侵害虫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的一种本地天敌.为了了解垫跗螋的生物学习性和控害潜能,本文对垫跗螋的形态特征、生长发育、重要生物学习性以及对椰心叶甲的捕食选择性和捕食量进行了观察研究.垫跗螋雌成虫将产的卵堆积在一起,抱孵在体下,且不时用口器翻动重排卵,受到惊扰时会吃掉卵,甚至初孵的若虫.在室温条件下(20±2)℃,以椰心叶甲2龄幼虫为食料,垫跗螋从卵至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为(107.9±15.2)d;平均每头雌虫产卵量为(138.7±59.5)粒;垫跗螋成虫对椰心叶甲2龄幼虫的日平均捕食量为(6.7±1.1)头.寄主龄期选择性实验表明,垫跗螋成虫和4龄若虫喜欢取食椰心叶甲的2龄幼虫;3龄和2龄若虫喜欢取食椰心叶甲的1龄幼虫.  相似文献   
54.
利手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往曾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然而,针对灵长类以外的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是否存在利手,未曾有过报道.以我国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为观察法,首次对其利手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大熊猫在个体水平存在利手现象,但是在群体水平不存在明显的一侧利手优势.雄性个体的利手指数与其年龄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590,P=0.008,N=19),即幼年雄性个体多表现为左利手,成年和老年雄性多表现为右利手.雌性不存在类似的相关关系(r=0.219,P=0.245,N=30).相对单一的食性和取食、活动及育幼方式,可能是影响大熊猫利手指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5.
目的:了解和描述单侧眼球摘除病人术后康复期间的真实生存状况和情感体验。为眼球摘除术后病人的康复治疗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8例单侧眼球摘除术患者进行深入访谈,收集资料,Colaizzi法分析资料,提炼主题。结果:单侧眼球摘除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真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为:①消极悲观的情绪②生命价值的体验③应对行为消极④医疗负担过重⑤家庭社会角色的改变⑥需求康复信息。结论:护理人员和家庭成员应深入了解眼球缺失对患者心理、生存状态的影响,完善自身护理质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使患者在院内和院外都保持最佳的恢复状态。至少在出院后一年持续为患者康复提供针对性心理干预,康复信息等,提高生存质量,促进患者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56.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介导的同源mRNA特异降解的过程,具有高效性、非绝对特异性和表型可遗传性。其在遗传育种、基因功能研究、药物研发等各方面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近年已应用到植物线虫基因功能的研究中。随着对植物线虫基因组及基因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RNAi技术在植物线虫防治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57.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双通道选择实验比较艾虎在不同饥饿条件下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确定艾虎对食物变化量的敏感性,以验证风险敏感取食原理。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期实验中,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一天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取食量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两天后对两个斑块利用程度与训练期的结果相同;同时,艾虎在两个斑块中的取食量均与饥饿程度无关,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利用频次均随饥饿程度明显降低。因此,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基本相同,食物变化量对艾虎的取食行为没有明显影响,艾虎对食物变化量是不敏感的。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艾虎的能量代谢水平较低,在食物受到限制时主要采用降低活动使单位活动时间内所获得的能量值达到最大的取食对策增加自身的存活机率。  相似文献   
58.
“动物行为学高级培训班暨首次动物行为学研讨会”于2007年12月11~14日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功举办,参会人员约150人。来自国内、外不同领域从事动物行为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就精子竞争和近交回避(康乐)、行为的遗传和基因调节(孙中生)、行为的神经机制(罗敏敏、徐富强)、紫外光在蜘蛛通讯的作用(李代芹)、动物的声通讯和发声机制(沈钧贤、王丁、左明雪)、性比和共存(张大勇)、灵长类的社会行为(李进华)、痛觉心理(罗非)、鼠类的取食行为(张知彬和肖治术)、人与海豚的行为关系(Sara Platto)、动物行为与动物园设计(Carin Harrington)等应…  相似文献   
59.
鸟类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方式及其对种子的传播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2003年9月~2004年3月,定期观察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鸟类及其取食方式。共记录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鸟类18种,其取食果实的方式主要有:1)直接在树冠上吞食果实,有时候在吞食后将种子呕出;2)将果实从树上衔走后,在栖息处吞食或啄食;3)将果实啄落至地面,然后取食果肉和种子,留下果皮;4)啄破果皮,吸食果肉,留下果皮及种子;5)从顶端将果皮啄破后,仅取食里面的种子。不同的取食方式决定了它们对沙棘种子的传播作用不同。收集鸟粪便中的种子与完整的干果实及人工剥离果肉和内果皮的种子做萌发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鸟类消化道过程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影响,但萌发率仍较高。沙棘为多种鸟类提供食物,而鸟类则为沙棘传播种子,它们之间形成一种互利关系。  相似文献   
60.
中华真地鳖低龄若虫消化道结构及取食习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解剖喂食不同饲料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Walker的低龄若虫 ,结果表明 ,低龄若虫消化道与成虫消化道结构相同 ,具有胃盲囊和马氏管 ;嗉囊、中肠和后肠分别占消化道总长的比率与中龄若虫相同 ,具有消化食物的能力。观察消化道各部分的滞留物变化情况 ,发现 1龄若虫取食了饲养土中的腐殖质和配合饲料 ,表明孵化后的若虫需要喂食以满足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