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81.
蒙勇球 《蛇志》2005,17(4):276-276
患儿,男,9岁,因反复浮肿、少尿1年9个月人院。患儿于2001年1月无诱因下出现全身浮肿、少尿,多次查尿常规:尿蛋白均为+++,无怕冷、反应迟钝。病后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治疗20余天无好转,即转到上一级医院住院治疗,确诊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单纯型)。给予强的松治疗,浮肿消退,治疗4周后尿蛋白转阴而出院。出院后一直服强的松治疗,规则减量。此后患儿反复出现浮肿,少尿,  相似文献   
82.
黄春叶  廖春容 《蛇志》2005,17(3):208-209
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是肝癌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可因失血性休克、急性肝功能衰竭而在短时间内死亡。我院自1998年1月-2004年8月收治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43例,入院后经一系列的急救处理,休克得到纠正,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为肝癌患者的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3.
培菲康对肝硬化血浆内毒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益生菌制剂培菲康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肝硬化模型,其中治疗组予以培菲康液每天灌胃治疗,共8周,检测治疗组及对照组血浆内毒指标;并选取70例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为B级的患者,其中治疗组口服培菲康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 3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变化。结果 培菲康治疗组的肝硬化大鼠及患者血浆内毒素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培菲康能明显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84.
不同肝病变组织中CD34、CD31、Ki-67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正常肝组织、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肝癌组织及肝转移腺癌中CD34、CD31、Ki-67不同表达,寻找有助于鉴别不同性质病变的生物学标记物.方法正常肝及病变肝组织标本共104例;其中,正常肝组织10例;慢生C型肝炎组织73例;肝硬化组织7例;肝细胞肝癌7例;结肠癌肝转移5例;乳腺癌肝转移2例.73例慢性C型肝炎组织全部为肝穿活检标本,其余组织均为手术切除标本.所有病例标本分别行CD34、CD31、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评分系统评价染色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数据.结果在非肿瘤组织,抗CD34阳性染色主要存在于汇管区,亦可见于汇管区周围的肝实质内血窦.阳性染色内皮细胞呈点状、线状、半环状及环状,散在或簇状分布.肿瘤组织内抗CD34阳性染色特征与非肿瘤组织相似,阳性染色血管在肿瘤组织内散布分布.CD34指数在各病变组中的表达排列顺序依次为:肝细胞肝癌>乳腺癌肝转移>结肠癌肝转移>肝硬化>慢性C型肝炎>正常肝组织,从正常肝组织至慢性肝炎至肝细胞肝癌,CD34表达明显增强.组织中,抗CD31阳性染色分布、定位、形态特征与CD34相似.CD31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肝癌、结肠癌肝转移及乳腺癌肝转移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5/73)、100%(7/7)、100%(7/7)、100%(5/5)、100%(2/2);肝癌组织中CD31染色强度明显大于非癌组织中,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Ki-67阳性染色细胞呈棕黄色核着色,散在分布于肝实质内.阳性染色细胞无形态特殊性,亦无分布上的特殊性.Ki-67在各病变组间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4%(47/73)、28.6%(2/7)、100%(7/7)、100%(5/5)、100%(2/2),其中以在结肠癌肝转移组织中表达最明显;组间比较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在正常肝脏、慢性C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肝癌CD34、CD31、Ki-67三种生物学标记物在同一标本同时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0%(0/0)、4.1%(3/73)、28.6%(2/7)、100%(7/7),CD34、CD31、Ki-67其中任两种同时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0%(0/10)、63.0%(46/73)、100%(7/7)、100%(7/7).结论 CD34是慢性肝病、肝癌临床病理评价的指标之一,CD34与CD31、Ki-67同时分析有助于建立可靠的诊断.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肝硬化(LC)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在其中的作用.方法:肝硬化35例,正常人30例,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结果:LC患者和正常人血小板表面膜蛋白CD61、CD63、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分别为(78.27±30.23)、(3.52±6.01)、(4.32±3.28)和(42.18±14.92)、(0.51±0.34)、(0.36±0.31),LC患者比正常人明显升高(P<0.05,P<0.05,P<0.01).结论:CD61、CD63、PAC-1可以作为LC患者诊断及疗效观察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6.
微生态调节剂整肠生治疗肝硬化腹泻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肝性腹泻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率约为10 %~ 43.86 % [1 ]。腹泻的发作和持续 ,致使消化吸收障碍 ,营养物质的丧失 ,特别是蛋白质与维生素类的缺乏 ,可进一步加重肝脏病损 ;肝脏的病损加重 ,免疫功能下降 ,又常是导致腹泻的根本因素 ,给治疗带来困难。近年来 ,我们应用微生态调节剂整肠生治疗肝硬化性腹泻 32例 ,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诊断依据 有明确肝硬化病史 ,便次增加 3次 /日或次数≥ 5次 /日 ,外观为稀水样黄色便 ,大便常规及培养均阴性。1.2 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均为 1997年 5…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探讨血流阻断的缺血预处理技术在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96名原发性肝癌并采用肝脏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在肝脏部分切除术阻断肝门血流前先分别给予1个5 min缺血和再灌注的处理。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术前、术后1天、3天、7天时分别进行生化检查,并于术前及术后1h对Fas-mRNA表达、Caspasc-3活性及AI进行测定,观察记录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术后1天、3天、7天时两组间的AST、ALT、TBIL等生化指标的含量情况相比,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l d,两组患者ALB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为13.28±3.85天,对照组为19.48±4.92天,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h,两组患者的Fas-mRNA表达、Caspasc-3活性相比于阻断前均显著提高,但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阻断前均未见肝细胞凋亡,术后l h时,两组组均可见肝细胞凋亡,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组(P0.05)。结论:血流阻断的缺血预处理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的重要特点,应用于肝癌切除术中在保护肝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89.
目的:通过优化现有的蛋白芯片检测过程,在保证检测准确性的同时缩短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的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为原发性肝癌的筛查提供经济、便捷、省时、有效的检测方法。方法:本研究在传统蛋白芯片检测流程(1-1.5小时)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检测流程将检测时间缩短至18分钟,并且通过和传统方法进行比较,评价该优化方法的检测效能。结果:与传统蛋白芯片检测方法相比,本优化方法的检测时间缩短至18分钟。重复检测同一样本,传统方法 AFP水平为16.50±1.172ng/m L,优化方法 AFP水平为18.33±1.029 ng/m L,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51)。结论:本研究成功地优化了AFP的蛋白芯片检测流程,在缩短检测时间的同时,保证了检测的准确率,是一种经济省时易操作的AFP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结合立体定向体部X-刀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X-刀组、TACE组以及联合组,每组患者各40例。X-刀组患者给予单纯X-刀治疗,TACE组给予单纯TACE治疗,联合组给予X-刀联合TACE治疗。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生存期、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及治疗过程中毒副反应的发生情况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47.5%,明显高于X-刀组和TACE组(P0.05);X-刀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27.5%,显著高于TACE组(P0.05)。X-刀组、TACE组、联合组患者生存时间分别为0.73±0.18年、0.48±0.18年、1.10±0.22年,联合组患者生存时间显著长于X-刀组和TACE组(P0.05),X-刀组患者生存时间长于TACE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胺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LT、AST水平与TACE组和X-刀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γ-GT、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TACE组和X-刀组(P0.05)。三组患者毒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结合立体定向体部X-刀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TACE或X-刀治疗,且三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