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01篇
  免费   580篇
  国内免费   5041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303篇
  2022年   306篇
  2021年   422篇
  2020年   393篇
  2019年   486篇
  2018年   305篇
  2017年   403篇
  2016年   417篇
  2015年   411篇
  2014年   606篇
  2013年   535篇
  2012年   826篇
  2011年   744篇
  2010年   627篇
  2009年   699篇
  2008年   922篇
  2007年   905篇
  2006年   861篇
  2005年   742篇
  2004年   700篇
  2003年   735篇
  2002年   772篇
  2001年   577篇
  2000年   611篇
  1999年   532篇
  1998年   424篇
  1997年   528篇
  1996年   454篇
  1995年   503篇
  1994年   458篇
  1993年   468篇
  1992年   427篇
  1991年   373篇
  1990年   341篇
  1989年   354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84篇
  1986年   78篇
  1985年   85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表征陆地碳-水循环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但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高程分异仍不清楚。通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去趋势和偏相关方法,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省份为研究区,揭示WUE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随高程的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WUE多年均值由中心向南北递减。不同植被类型的WUE多年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常绿针叶林、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稀树灌木草地、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2)51.11%的区域表现出均温与WUE的正相关;而81.46%地区表明温差的扩大会使得WUE增加;有近一半的研究区表明最高温的升高有利于提高WUE,而最低温的作用则相反;有67.99%的区域表明降水增多反而会导致WUE的减少。(3)在大多数土地覆盖类型,日温差和最低温主要与WUE呈正相关,而最高温和降水主要与WUE呈负相关。在常绿针叶林、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日均温与WUE呈负相关。在其他三种植被类型下则呈正相关。(4)在低海拔地区,均温与WUE呈负相关而在中高海拔地区则转变为正相关关系。而最高温则正好相反。降水与WUE的负相关关系系数随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加强,而温差和最低温与WUE的正相关关系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剧烈波动增强。  相似文献   
12.
新疆上三叠统黄山街组的哈萨克虫是一种已经绝灭了的淡水甲壳类,它与背甲目的淡水鲎虫是形态相似、关系密切、平行演化的两个枝系,但地质和地理分布远比后者短和局限,在划分和对比有关陆相地层上十分有意义。过去国内外学者曾对它进行过多次研究,但对化石本身一些结构构造和形态功能的了解还不十分清楚,甚或有错误。本文所研究的材料采自吐鲁番、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270块标本上有400多个体,近半数保存有软体印模,有些标本连胸肢上透明的扇叶的轮廓也由刚毛的痕模压印了出来,有些标本上还保存有卵粒、食物团、才由肛门排出的粪便以及刚刚孵化出来的幼仔等,精美绝伦,堪称化石矿珍藏。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发现哈萨克虫有一对远远分开的眼睛长在唇瓣后侧前额的外缘,背器官下方的圆形凸起不是“一双愈合的复眼”,而与颚间片上的构造有关;除第二触角外还有第一触角,比前者略短;11对胸肢的最后两对稍有变化,其前端的3个内肢退化成2个,修正了过去对每个胸肢结构构造认识上的错误,找到了鳃副叶与扇叶的正确位置。记述了淡水鲎虫与哈萨克虫的区别,阐明了后者的生活习性,并对其个体发育、筋肉系统、血液与脱氧的关系、生存古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最近的整理,澜沧江共有沙鳅属鱼类3种,它们是斑鳍沙鳅Botia beaufortiSmith、中华沙鳅B.superciliaris Gnther、黑线沙鳅(新种)B.nigrolineata.黑线沙鳅为新种,鉴别特征是沿背中和体侧有显著的黑色纵条,起自头后止于尾鳍基。首次提出云南沙鳅Botia yunnanensis Chen可能是斑鳍沙鳅的次异名,中华沙鳅是在澜沧江的首次纪录。在附录中记录了突吻沙鳅B.rostrata Gnther,是国内首次纪录,也是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的首次纪录。文中每个种均有插图,对新种作了详细的描述,对老种的有关名称作了(林厂里)订或讨论。  相似文献   
15.
猕猴桃科的花粉形态及其系统位置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作者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少数种类用透射电镜)对猕猴桃科Actinidia- ceae(按照Cronquist 1981和Dahlgren 1983的概念)的猕猴桃属Actinidia(15种)、藤山柳 属Clematoclethra(5种)和水东哥属Saurauia(3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并与山茶科 Theaceae(7属9种)和山柳科Clethraceae(1属1种)的花粉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花粉的 资料,并综合分析有关的外部形态、胚胎和化学方面的特征,讨论了猕猴桃科的范围,以及这个 科的系统位置。  相似文献   
16.
芍药科化学和系统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栽培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根中分离到7个化合物,它们是芍药甙I,苯甲酰芍 药甙Ⅱ,羟基芍药甙Ⅲ,丹皮酚Ⅳ,丹皮酚甙Ⅴ,丹皮酚原甙Ⅵ和丹皮酚新甙Ⅶ。 用薄层 扫描仪测定了23种芍药科植物(包括19个种和6个变种)根中这7个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 芍药甙在芍药科植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作为本科的特征性成分; 丹皮酚类成分只存在于木 本类型的牡丹组,在草本类型的芍药组中缺乏。 从化学上比较芍药科和可能相关的15个科,结果表明,芍药科与毛茛目内各科及木兰目 均不相似,而与五桠果科、茶科、蔷薇科相近; 因此建议把它提升为芍药目。这些结果与近来的解剖学、孢粉学、胚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乌榄[Caoarium pimela(Koen.)Leenh.]是橄榄科(Burseraeeae)的一种栽培的经济植物。它盛产我国广东,以果实为主要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报道了四川产扁苞蕗蕨和长柄蕗蕨的染色体及孢子发生情况。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 n=26和n=28,都是有性生殖的二倍体。染色体基数26在蕗蕨属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它和膜蕨属、厚壁蕨属的密切亲缘关系。这两种蕗蕨的孢子囊通常形成128个孢子及少数256个孢子的情况被描述,它们应该被看成是有性生殖真蕨,尤其是在膜蕨科和薄囊真蕨中的其他较原始的类群中的正常的孢子发生路线。  相似文献   
19.
~(14)C 追踪试验结果表明,白兰瓜幼果中输入的~(14)C-葡萄糖,50%以上转化为稀酸水解和稀酸不水解的结构物质;果实发育后期,输入后48小时,在果肉和种子中分别只有18%和32%的~(14)C 参入结构物质。根据醇溶性糖的纸层析鉴定,幼果薄片渗入的~(14)C-葡萄糖仅转化为果糖,而发育后期果实则更多转化为蔗糖。显然,幼果的代谢模式是使物质和能量导向结构物质的形成;而后期果实生长已基本停止,物质代谢的方向又转向蔗糖合成的轨道上来。蔗糖合成底物试验结果表明,供给幼果不同底物都只有很低的蔗糖合成活性;发育后期果实供给UDPG+F-6-P 底物时可测出较高的蔗糖合成活性,初步推测白兰瓜中蔗糖合成主要是通过蔗糖磷酸酯合成酶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讨部分冷冻或切除小脑蚓部(vermis)对整体豚鼠“踏步自动作用”(steppingautomatism)的影响。“踏步自动作用”由我们近年来发现的诱发踏步物质(SIS)(4-R-2,2,5,5-四(三氟甲基)-咪唑啉)所引起。结果表明部分冷冻或切除小脑蚓部的山顶(culmen,Ⅴ和Ⅳ叶)和中央叶(Centralis,Ⅲa,b)明显增强豚鼠的“踏步自动作用”。冷冻小脑不能触发,但仅能调控“踏步自动作用”。这种调控作用对自动化程度差的弱“踏步自动作用”特别显著。蚓部山顶(Ⅴ叶为主)同时调控左右前肢踏步,而一侧蚓部山顶及其半球则主要调控同侧前肢踏步。此外,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当介面温度(冷冻头和小脑幕间)致冷至5℃—0℃左右,冷冻小脑便可基本模拟部分切除小脑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