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7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邓洁  徐素娟 《蛇志》2012,24(3):306-307
近年来,不孕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伴不孕是大多数不孕患者较常见的病因,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闭经或不规则阴道出血、不孕、肥胖、痤疮、多毛等[1],病理特征是持续无排卵、多囊卵巢及高雄激素,是引起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92.
陈宇  傅强  赖凤香  罗举  张志涛  胡国文 《生态学报》2012,32(5):1546-1552
研究了取食分蘖初期、拔节期和孕穗抽穗期稻株上的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成虫的卵巢发育和起飞情况。其中,水稻生育期对褐飞虱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生育期稻株上试虫的卵巢发育级别羽化后的4d内均无显著差异,羽化后第5天的褐飞虱在孕穗抽穗期卵巢发育最快,分蘖初期最慢,拔节期居中。褐飞虱的起飞率在各个生育期均无显著差异。白背飞虱卵巢发育、起飞率均受水稻生育期的显著影响,在水稻分蘖初期,卵巢发育最快,孕穗抽穗期则卵巢发育最慢,拔节期居中,水稻分蘖初期,起飞率最低,孕穗抽穗期起飞率最高,拔节期居中。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对两种飞虱卵巢发育和起飞行为的影响明显不同。认为水稻生育期对两种飞虱卵巢发育与起飞行为的不同影响,应是水稻田间白背飞虱发生较早、褐飞虱发生较晚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
为了对工程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所产人源重组促红素(rhEPO)的N-糖基化特点进行考察,静置培养工程细胞后,通过等电聚焦和凝集素共沉淀对培养上清中的rhEPO进行分析,并对无血清培养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和唾液酸酶活性进行检测,发现这株CHO细胞可以表达唾液酸含量较高的rhEPO蛋白。但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的存活率逐渐降低,死亡的细胞将胞内的唾液酸酶释放到胞外,唾液酸酶的降解作用会造成N-糖链分枝末端的唾液酸占有率降低,导致rhEPO蛋白糖基化形态的变化。所使用的方法及得到的结果为进一步对工业过程进行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去卵巢大鼠股骨骨密度、颌骨骨密度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及雌二醇(E2)水平的影响。方法 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单纯去势组(OVX group)、去势+雌二醇治疗组(OVX-estrogen group)和去势+葛根素治疗组(OVX-puerarin group)。给药3个月后测量各组大鼠股骨和颌骨骨密度,血清中TNF-α和CRP及雌二醇(E2)水平。结果 OVX-puerarin组较sham组体重明显增加(P〈0.01);较OVX-estrogen组的TNF-α(P〈0.01)、CRP(P〈0.05)及E2(P〈0.01)水平显著下降;其下颌骨和股骨远端骨密度与OVX组、sham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其股骨近端骨密度较OVX-estrogen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葛根素作为抗炎因子,能够显著降低TNF-α和CRP的水平,但并不会提高雌激素的水平;葛根素对卵巢切除所致的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会明显提高机体体重。  相似文献   
95.
目的 建立一种操作简单、病变典型、稳定性好的兔在体附件扭转模型并探讨保留卵巢术后卵巢的病理变化和iNOS的改变.方法 40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附件扭转(adnexal torsion,AT)模型组(n=32)和对照组(n=8).模型组兔将左侧附件按顺时针方向扭转3周,避开血管,以4/0丝线横穿扭转形成的3个螺旋圈后固定于左侧腹壁,然后再将之分成4组,每组8只,分别于扭转24、48、72、96h后解除扭转后取双侧卵巢;对照组假手术后96h后取双侧卵巢.所有切除之右侧卵巢组织行病理学研究的内对照,左侧卵巢取1/2行病理检测,另1/2行iNOS生化水平检测.结果 左侧附件扭转3周固定左侧腹壁24 h后可见卵巢充血、炎细胞浸润、细胞水肿;48h见较多的炎细胞浸润,细胞结构紊乱;72 h见大量炎细胞浸润,结构损坏和局灶性坏死;96 h见弥漫性细胞坏死;卵巢组织病理评分呈现相同的时相性变化.各组iNOS生化检测水平(左侧vs.右侧),AT组[24 h(3.542±0.987) vs.(1.521±0.214) U/mgprot,P<0.01;48 h(4.986±1.321) vs.(1.832±0.321) U/mgprot,P<0.01;72 h(7.991±1.832) vs.(1.124±0.357)U/mgprot,P<0.01;96 h(6.991±1.227) vs.(1.732±0.572)U/mgprot,P<0.01].且AT组卵巢均有iNOS不同程度表达,72 h组表达达高峰,96 h下降.结论 成功地制备兔附件扭转模型,方法简单、病变典型、重复性好,可模拟女性附件扭转的病理生理过程,对进一步研究附件扭转具有重要意义.初步认为附件扭转72h后卵巢发生不可逆改变,是临床处理附件扭转并保留卵巢的时间临界点.  相似文献   
96.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Valsalva动作对正常人左室扭转运动的影响,探讨其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VVI技术对30例正常人初始时与40 mmHg乏氏动作张力期10s时左室短轴心内膜及心外膜下心肌旋转(ROT)、扭转(TW)及扭矩(TOR)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初始时比较,40 mmHgValsalva动作张力期10s时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收缩末容积(LVESV)及每搏量(SV)减低(P<0.001)而心率增快(P<0.001),射血分值(EF)没有变化(P>0.05);左室心尖部心内膜及心外膜下心肌收缩期峰值旋转均减低(P<0.05),而基底部ROT无明显变化(P>0.05),导致左室TW减低(P<0.05)而TOR没有变化(P>0.05)。结论:40 mmHg Valsalva动作可影响正常人左室ROT及TW。临床上Valsalva动作应尽量减少负荷压及持续时间,避免其对心脏功能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7.
丁娟  熊英  李向红  赵琳  周永忠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3):6477-6479,6418
目的:探讨人卵巢上皮癌组织和卵巢良性肿瘤中CCN1表达水平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1例卵巢上皮癌病理组织,以卵巢良性肿瘤为对照,经Real-time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CCN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水平与卵巢上皮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结果:Real-time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提示CCN1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良性肿瘤(P<0.01).结论:CCN1可能与卵巢上皮癌的恶性潜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8.
组织器官的墨汁灌注是一种传统的观察血管分布的检测方法,由于其不与一般的化学试剂发生反应,灌注后可同时附加其它组织学制片技术,因此可用于血管走向和重建的研究。为了观察促血管化因素对无血管吻合卵巢组织移植物血管化的影响,我们使用了墨汁灌注法,目的在于观察移植物与受体移植部位的血供重建时间。  相似文献   
99.
在发现利用钙离子螯合剂EGTA螯合细胞外钙离子(Ca 2 )后,可以显著抑制促滤泡(激)素(FSH)刺激体外培养的颗粒细胞合成和分泌雌激素,并且该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假设该特异性反应是通过Ca2 影响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AC)发挥作用的,因为Ca 2 具有激活ACVIII的作用.通过RT-PCR和Northern印迹检测大鼠不同阶段卵巢组织中ACVIII的表达.结果表明,虽然Ca2 可以调控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但不同阶段的卵巢组织中均检测不到ACVIII的mRNA.实验间接提示了Ca2 促进颗粒细胞成熟的作用不是通过ACVIII发挥作用的,而可能是通过其他AC同工酶或其他Ca2 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0.
中国人卵巢上皮性肿瘤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DNA,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常规银染、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研究人类17号染色体D17S39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l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对卵巢上皮性肿瘤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卵巢肿瘤进展的关系,为揭示nm23H1基因作用机制和肿瘤转移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本实验中,卵巢上皮性癌D17S396位点遗传不稳定发生率为40%,明显高于交界性肿瘤的9.52%,而在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未见该位点遗传不稳定的发生。其中,LOH的发生率,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加(P<0.05)。在卵巢上皮性癌中,淋巴转移组的LOH发生率高于无淋巴转移组(P<0.01)。FIGO Ⅲ Ⅳ期的LOH发生率高于Ⅰ Ⅱ期(P<0.05)。MSI发生率与卵巢上皮癌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淋巴转移及FIGO分期均无关。nm23H1 蛋白阳性率在卵巢上皮性癌和交界性肿瘤组织中分别为56.00%和57.14%,高于良性肿瘤的13.64%和正常卵巢组织的8.33%(P<0.01)。卵巢上皮性癌中,淋巴转移组nm23H1蛋白阳性率低于无淋巴转移组;FIGO Ⅲ Ⅳ期nm23H1蛋白阳性率低于Ⅰ Ⅱ期(P<0.05)。此外,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显示,在各临床病理参数影响下,nm23H1蛋白的表达强度没有差异。在卵巢上皮性癌中,LOH阳性组中nm23H1蛋白阳性率为0.00%,显著低于LOH阴性组的73.68%(P<0.01)。实验结果提示, nm23H1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可能是卵巢上皮性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LOH的发生可作为卵巢组织恶变的判断指标。nm23H1基因的MSI和LOH,通过相互独立的途径调控卵巢上皮癌的发生和转移,后者可抑制卵巢上皮癌局部nm23H1蛋白的表达,并赋予卵巢上皮癌高淋巴结转移、低预后的特性。提高卵巢上皮癌局部nm23H1蛋白的表达,可减缓肿瘤的淋巴转移并提高预后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