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7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721.
本实验以台盼蓝为示踪剂,观察成年雌豚鼠在妊娠、注射促排卵激素和雄激素时,卵巢囊淋巴孔对示踪剂的吸收情况,并结合扫描电镜和计算机图像处理,对豚鼠卵巢囊内壁的淋巴孔进行观察和统计,以研究妊娠和激素干预对豚鼠卵巢囊淋巴孔开放和淋巴吸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妊娠组卵巢囊吸收示踪剂的量最多,促排卵组次之,雄激素组最少,且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每1000μm~2的视野中,妊娠组卵巢囊淋巴孔的开放面积为189.9±48.7μm~2,促排卵组为104.4±31.2μm~2,雄激素组为40.5±18.7μm~2,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妊娠组卵巢囊内层纤毛柱状上皮的分泌颗粒数量最少,而促排卵组的分泌颗粒较多,且纤毛最活跃。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妊娠和激素干预能影响豚鼠卵巢囊淋巴孔的开放和吸收,囊内卵巢的功能状态与豚鼠卵巢囊淋巴孔的调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22.
723.
摘要 目的:探讨不孕症患者卵泡液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卵巢反应性和妊娠结局的关系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收治的192例行早卵泡期超长方案体外受精/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的不孕症患者,根据治疗后卵巢反应性将患者分为低反应组(29例)、正常反应组(136例)、高反应组(27例),根据临床妊娠情况分为妊娠组(82例)和未妊娠组(110例)。检测卵泡液中AMH、sRAGE、IGF-1水平,分析其与卵巢反应性和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低反应组卵泡液AMH、sRAGE、IGF-1水平低于正常反应组和高反应组(P<0.05),正常反应组卵泡液AMH、sRAGE、IGF-1水平低于高反应组(P<0.05)。未妊娠组卵泡液AMH、sRAGE、IGF-1水平低于妊娠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卵巢低反应、低AMH、低sRAGE、低IGF-1是不孕症患者未妊娠的危险因素(P<0.05),高获卵数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不孕症患者卵泡液AMH、sRAGE、IGF-1水平与卵巢反应性和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检测卵泡液中AMH、sRAGE、IGF-1水平有助于评估不孕症患者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24.
本文报道不同季节的野外成体树qu卵巢结构的观察和卵泡发育测定的结果。树qu卵巢的间质腺组织稀少,但普遍有“睾丸索”型的髓质索结构。卵泡发育过程类似于大多数哺乳类和灵长类。近成熟卵泡的腔极大,内膜较窄并有插入的膜腺细胞层。孕期成熟黄体较大,中间有小腔,多角形的黄体细胞具圆形的核和富含脂滴的胞质。带退化透明带残体的付黄体结构偶尔可见,有的与孕期黄体同时出现。次级卵泡和中等囊状卵泡的发育未见有明显和季节性差别。但是,具生长活性的大囊状卵泡和近成熟卵泡的发育,在1、4月份更为明显,为卵泡前期和卵泡期的卵巢周期形态较多。孕期黄体和付黄体结构见于7月份。10月份未见孕期卵巢结构,多数卵巢缺乏生长活性的大囊状卵泡的发育。这些结果表明,树qu的卵巢活动同睾丸的精子发生一样,有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725.
P物质对动情期大鼠下丘脑—垂体轴系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Vijayan首次报道P物质(SP)与生殖功能有关以来,SP对生殖活动的影响已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的研究工作初步证明在雌性大鼠不同性周期中,下丘脑SP含量最高,垂体次之,卵巢内含量最低,并以间情期含量为最高,情前期次之,动情期最低;而血清中孕酮含量与SP含量呈反比关系。侧脑室注入SP拈抗剂可对抗SP对卵巢孕酮生成的抑  相似文献   
726.
727.
2型糖尿病并发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但在临床中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二者并发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对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在药物治疗方面,虽然双胍类药物和SGLT-2抑制剂等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PCOS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受限于疾病发病机制不清及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目前临床治疗此病的治疗效果欠佳,预后一般。研究发现,microRNA的异常表达、线粒体功能障碍、脂联素水平的下降与2型糖尿病并发PCOS密切相关。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调节microRNA的异常表达,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及升高血浆脂联素水平,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2型糖尿病并发PCOS的关键因素。因此,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对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PCO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8.
彭波半细毛羊是西藏自治区第一个国家级家畜新品种,对其产羔性状的研究有助于推动藏绵羊繁殖力研究工作。为研究产双羔彭波半细毛羊发情期内卵巢基因的特异调控模式,采用转录组测序对其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筛选和分析。结果发现,双羔组相对于单羔组有1 021个基因表达上调,1 468个基因表达下调。GO和KEGG分析发现,上调基因主要与细胞膜结构相关,下调基因主要与物质代谢等相关。其中,上调基因显著富集于与细胞膜相关的细胞粘附、细胞运动、物质运输、信号转导等生命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双羔组卵巢内细胞的物质运输和信号转导频率加快,以促进卵泡的分化和发育;同时,双羔组卵巢内细胞的粘附及运动功能增强,有利于卵母细胞的发育和成熟卵子的排出。此外,卵巢中细胞粘附因子、TGF-beta信号通路和溶质运载蛋白家族基因的上调表达可作为彭波半细毛羊产双羔性状的潜在信号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对彭波半细毛羊产双羔性状的研究和利用,更有利于人们对藏绵羊繁育力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29.
本研究旨在探讨Kiss1和GPR54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利用超声检查卵巢体积、血清睾酮、游离雄激素指数情况;临床评估患者身高(cm)和体重(kg)、BMI、静息血压、痤疮和黑棘皮病的分布;ELISA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的kisspeptin和睾酮水平,使用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方法(LGC group, Germany)对基因(Kiss1, GPR54)进行测序。结果显示,PCOS患者比对照组女性具有更高的BMI和mFG评分,PCOS患者血清Kisspeptin和睾酮浓度显著提高,且LH浓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PR54和Kiss1 2个基因在患者体内存在多态性;测序分析结果显示GPR54基因存在的2个新的SNP位点(chr19:918686, A→G和chr19:918735, A→G),这2个新的多态性位于内含子区域(内含子2),Kiss1基因也存在两个SNP,位于非翻译变体5的末端(rs5780218)和外显子3 (rs4889),即GPR54基因存在A→G多态性,Kiss1基因为CTT→CT/G→C多态性,且相关性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PR54基因型多态性(Chr19:918735)与PCOS风险增加相关(p<0.05);而Kiss1 SNP的基因型与PCOS风险之间没有关联。此外,PCOS与GPR54和Kiss1基因的单倍型没有显著关联。本研究推论对PCOS发生风险的遗传影响可能不仅是通过直接改变Kiss1/GPR54相互作用,而且还可能通过改变个体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30.
BHD (Birt-Hogg-Dubé)综合征是一种以皮肤纤维瘤、肾肿瘤、肺囊肿和自发性气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它的诊断依赖特定的临床学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遗传学依据等多方面证据。抑癌基因卵巢滤泡激素(Folliculin, FLCN)突变是BHD综合征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FLCN与FLCN相互作用蛋白(FLCN-interacting protein, FNIP) 1和2以及AMP活化的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形成复合物,通过调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通路,对BHD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 BHD综合征相关肾肿瘤与散发性肾肿瘤及其他遗传相关肾肿瘤存在明显区别。因此,总结BHD综合征相关肾肿瘤的分子机制和病理学特征,探讨BHD综合征相关肾肿瘤与散发性肾肿瘤及其他遗传相关肾肿瘤的区别,将有助于BHD综合征相关肾肿瘤的临床诊断和鉴定,以及开发出靶向治疗等除了外科手术以外的其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