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基于血流多普勒原理的血压测量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流信号的采集可基于超声多普勒技术。利用多普勒超声探头在肢体主动脉脉搏处采集到血流多普勒频移信号,对信号电压进行放大,一方面直接输入扬声器转变为音频信号,得到多普勒音;同时用频率/电压变换器LM331变换多普勒频移信号,得到脉搏波信号。基于此原理,设计了使用无创、直观的方法获得肢体血流参数,并经PC机处理,最终在显示器上显示脉搏波形和血压数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比较清醒气管插管中不同浓度舒芬太尼靶控输注对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探讨舒芬太尼应用于清醒气管插管中的最适靶控浓度。方法:择期困难气道患者8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例:A组为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B、C、D组分别接受舒芬太尼0.1 ng/m L、0.3 ng/m L、0.5 ng/m L效应室靶控输注,记录入室后(T0),达到设定血药浓度时(T1)、气管插管时(T2)和气管插管后(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2),分别于入室后、插管后3 min、5 min采血测皮质醇浓度。结果:1SBP:T1时,B、C、D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T3时A、B组明显升高(P0.05);2DBP:T2时A、B组升高显著(P0.05),C、D组无较大变化(P0.05);3HR:T1时B、C、D均下降,D组下降最明显,与A、B、C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A、B组HR升高(P0.05),C、D组插管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4Sp O2:组间、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皮质醇:插管后三分钟C、D组较A组降低(P0.05),C、D组内五分钟、三分钟同入室后比较皮质醇降低(P0.05)。结论:0.3 ng/m L效应室浓度(ce)的舒芬太尼靶控输注可以有效的减弱清醒气管插管所致的应激反应,0.3ng/ml以上效应室浓度的舒芬太尼能将心血管反应抑制得更加完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剖宫产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行剖宫产手术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A组及B组各40例,A组产妇使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B组产妇使用硬膜外麻醉(EA),比较两组产妇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产妇麻醉效果Ⅲ级比率85.0%,明显高于B组的22.5%(P0.05)。A组产妇心率(HR)在胎儿娩出10 min(T3)及手术结束(T4)时刻明显高于B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在胎儿娩出即刻(T2)明显高于B组,平均动脉压(MAP)在麻醉前(T1)和麻醉后(T4)明显高于B组,每博输出量(SV)在T2时刻明显低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心输出量(CO)各时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新生儿在娩出1 min时Apgar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B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手术患者使用CSEA麻醉效果明显优于EA,且患者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麻醉效果较完善,安全性高,可应作为剖宫产手术首选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直径3厘米以上周围型肺癌血流动力学的螺旋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肿瘤直径3 cm的周围型肺癌患者55例,肺部腺瘤(良性)患者10例,肺部炎性结节患者26例。分别进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记录其CT值、强化峰值(Peak enhancement,PH),绘制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并比较曲线最大增强线性斜率(steepes slope,SS)以及血流灌注量(blood perfusion,BP)。结果:肺部炎性结节患者的密度曲线在120 s达到最大值;肺癌患者的密度曲线至65 s达到高峰;胸腺瘤患者的密度曲线变化不明显。肺癌组PH平均值大于胸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瘤组PH平均值小于肺部炎性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SS和BP大于胸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瘤组SS和BP小于肺部炎性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反映直径3厘米以上周围型肺癌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从而有助于在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构建组织代谢水平渐变条件下的微循环调节动态过程模拟系统,进行毛细血管系统代谢性调节的理论研究.方法:利用计算机编程构建代谢水平渐变条件下的微循环调节动态过程模拟系统,以此分析和研究微循环代谢性调节.结果:讨论了毛细血管单元开放率和开闭频率在代谢性调节过程中的变化等基本问题,并给出了微循环系统对于代谢状态变化快速反应机制的解释.结论:构建了微循环代谢性调节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平台方面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为进一步深入地分析微循环代谢性调节机制确立了近似的模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阐明微循环代谢性调节机制奠定了基础,为充分利用微循环代谢性调节作用提供了便捷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6.
建立胎儿生长受限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动物模型法对于人类疾病病因学及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有着独特的作用。将动物模型法引入对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的探索,不仅可以让我们观察FGR患者及胎儿在不同孕期各自的表现,还可以让我们对发病胎儿在出生后不同年龄阶段的自然表现进行继续研究。人们在FGR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利用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这为进一步阐明FGR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7.
Li DJ  Lu B  Mo SR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6,22(3):291-292,297
目的:研究诺迪康(rhodiola)对急性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该药的血流动力学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垂体后叶素(Pit)诱发大鼠急性心肌缺血,20min后用戊巴比妥钠(PS)致急性心力衰竭,经Powerlab/4SP和BL-420E多道生物信号分析系统监测血流动力学。结果:①Rhodiola明显对抗Pit诱导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ST段的偏移、HR的降低厦LVEDP的升高;+dP/dtmax.dP/dtmax均高于NS组.该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②和对照组相比,rhodiola能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对抗PS导致的急性心衰。结论:rhodiola能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大鼠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脏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10只),分别给予标准饮食和高脂饮食16周,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和血生化指标分析;采用超高频小动物超声诊断仪检测肝脏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肝组织VEGF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ALT、AST和TC增高(P〈0.05)。肝组织病理表现为大小泡混合性脂肪变性,伴肝细胞气球样变性、炎性细胞浸润、碎片状坏死和少量纤维组织增生。超声结果为肝脏增大,肝缘圆钝,实质回声细密增强,后方组织明显衰减,与脂肪肝病理结果一致;门静脉内径增大,肝静脉内径减小(p〈0.05),静脉流速降低。肝组织VEGF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VEGF蛋白主要表达在肝细胞和窦内皮细胞。结论 NASH肝脏VEGF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增加,VEGF可能参与NASH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建立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家兔模型,研究两种不同复苏方案对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4只家兔复制成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随即分成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休克未治疗组(SWT组)、积极性复苏组(PT组)、限制性复苏组(LT组).在实验设定的时间段内,采用两种复苏方案输入的液体有:7.5%高渗氯化钠溶液(7.5%Hypertonie saline,HTS).乳酸林格氏液(Lactated Ringers solution,LRS),羟乙基淀粉溶液(Hydroxyethyl Starch 130/0.4,HES).在实验的Omin、30min、60min、90min,监测家兔的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的最大速率(themaximal change rateofleftintraventricularpressure.±dp/dtrnax)以及左心室收缩压(left intra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并在90min实验结束时,处死家免,统计出血量,补液量.结果:在监测指标±dp/dtmax和LVSP上,PT组和LT组分别与SWT组比较时,60min、90min的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min时,PT组与LT组相比较,各指标数值虽略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min时,PT组与LT组相比较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量上,30-60min、60-90min两个阶段,PT组与LT组比较所用LRS、HES的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量上,PT组分别与LT组、SWT组比较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T组与SWT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救治中,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较积极性液体复苏,补液量少,并且对家兔心功能的维持作用效果比较明显;尤其在控制活动性失血上,与积极性复苏相比,限制性复苏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10.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SlowflowHD(超低速血流成像)联合RadiantFlow(二维立体血流成像)技术评估孕14-19+6周正常胎儿胼周动脉的可行性,观察胎儿胼周动脉及分支走行,测量其长度和高度,并探讨二者与孕周及双顶径的关系。方法:纳入2022年5月-2023年3月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的150例孕14-19+6周孕妇,在胎儿正中矢状切面上获取胎儿胼周动脉及分支的图像,测量其长度和高度,测量重复3次,取平均值,并观察胎儿胼周动脉及分支走行。所有孕妇均随访至中孕晚期(20-28周)或晚孕期行产前超声检查未见胼胝体异常及其他颅内结构异常。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判断胎儿胼周动脉长度及高度与孕周及双顶径的关系。结果:胎儿胼周动脉长度及高度随着孕周及双顶径的增加而增加(P<0.05)。胎儿胼周动脉长度与孕周、双顶径之间呈线性正相关,且胎儿胼周动高度与孕周、双顶径之间呈线性正相关(P<0.05)。在孕14-19+6周中所有111病例均类"C"形走行,额前内侧动脉、额中内侧动脉、额后内侧动脉三者几乎与胎儿胼周动脉垂直,类"鸡冠",三者显示率100%;旁中央动脉在孕14-15+6周、16-17+6周、18-19+6周显示率分别约53.1%(17/32)、88.2%(45/51)、92.8%(26/28);楔前动脉在孕14-15+6周、16-17+6周、18-19+6周显示率分别约3.1%(1/32)、35.2%(18/51)、78.5%(22/28)。结论:应用超声SlowflowHD(超低速血流成像)联合RadiantFlow(二维立体血流成像)技术显示孕14-19+6周正常胎儿胼周动脉及分支具有可行性,胎儿胼周动脉长度和高度与孕周及双顶径呈一定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