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上最年轻的一条缝合带,位于青藏高原南端,记录了随着印度大陆向北漂移并最终与欧亚大陆碰撞而消亡的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藏南地区的硅质地层呈东西向断断续续延伸达数千公里,分布于缝合带蛇绿岩南北两侧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区。在这些硅质岩地层中发现的放射虫时代从中三叠世安尼期至晚古新世坦尼特期,揭示了特提斯海盆从中三叠世开始,至早白垩世发展为成熟大洋,然后在晚古新世之后闭合的演化过程。不过,目前还欠缺阿普特阶之后到古新世早期的含放射虫深海沉积的确切证据。已报道的晚白垩世的放射虫时代以及萨嘎附近含古新世放射虫地层的时代和构造属性仍存在很大争议。缝合带南北两侧已报道的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放射虫化石均来自于混杂岩中的硅质岩岩块。硅质泥岩和碎屑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由远洋环境逐渐到达俯冲边界的重要阶段。目前硅质泥岩基质和碎屑岩中放射虫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加强放射虫动物群的全球对比,尤其是东西特提斯洋放射虫动物群的对比,在藏南地区展开系统的高精度的放射虫生物地层研究对完善放射虫化石分带、阐明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分析特提斯洋俯冲过程和限定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时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目的:对腹腔镜弹道探查术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对90例患者进行观察随访,其中一期缝合组45人,T管引流组45人,术后对其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平均输液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期缝合组除手术时间和腹腔引流时间,其他的各项观察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均优于T管引流组。结论:腹腔镜胆道探查术胆管一期缝合的疗效比T管引流的疗效较好,术后并发症也少,但是对于不适合做一期缝合而适合T管引流的患者还是应给予T管引流术。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取8字缝合血窦及宫腔纱布填塞治疗,观察组采取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比较两组产妇术中术后各项指标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而术后H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后输血率、术后感染发生率、产褥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恶露干净时间和月经来潮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可提高止血效果,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可作为剖宫产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4.
郑丹  朱莉  刁丹  任惠斌  刁芳 《生物磁学》2011,(2):293-296
目的:评价剖宫产子宫下段横切口缝合技术及子宫肌层单层锁边缝合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剖宫产病例1920例,940例采用连续加褥式包埋缝合子宫,为对照组;980例采用子宫肌层单层锁边缝合术,为试验组。结果:试验组总手术时间为(28.08±4.15)min,对照组总手术时间为(36.25±5.6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术后排气时间为(16.10±8.29)h,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为(24.26±4.2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为(210±60)ml,显著低于对照组(280±5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拆线时切口感染率为0.2%,对照组拆线时切口感染率为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人均输血量、术后体温一次〉38℃、术后三天体温〈37℃五项指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层单层锁边缝合优于连续加褥式包埋缝合术,进一步提高了产科手术操作技术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5.
剖宫产子宫肌层单层锁边缝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剖宫产子宫下段横切口缝合技术及子宫肌层单层锁边缝合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剖宫产病例1920例,940例采用连续加褥式包埋缝合子宫,为对照组;980例采用子宫肌层单层锁边缝合术,为试验组。结果:试验组总手术时间为(28.08±4.15)min,对照组总手术时间为(36.25±5.6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术后排气时间为(16.10±8.29)h,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为(24.26±4.2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为(210±60)ml,显著低于对照组(280±5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拆线时切口感染率为0.2%,对照组拆线时切口感染率为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人均输血量、术后体温一次>38℃、术后三天体温<37℃五项指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层单层锁边缝合优于连续加褥式包埋缝合术,进一步提高了产科手术操作技术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6.
本研究主要是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LCBDE)联合一期缝合(PS)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手术治疗的8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41例(LC+LCBDE+PS治疗)、B组44例采用内镜逆行性胆管造影/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联合LC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A组和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患者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天,两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CRP、ALT、AST、TBIL较本组术前均显著的提高(P <0. 05);术后3天,两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CRP较本组术前显著的提高(P <0. 05);手术后,A组患者手术并发症率12. 20%(5/41)与B组的22. 73%(10/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果表明,LC+LCBDE+PS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效果与ERCP/EST联合LC效果相当,但是具有术后恢复较快、费用更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U"字缝合止血法对前置胎盘剖宫产患者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在西北妇女院儿童医院行前置胎盘剖宫产术的产妇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为两组,每组各48例患者。两组均给予常规止血处理,对照组采用"8"字缝合止血法,观察组为"U"字缝合止血法,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止血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止血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短)于对照组(P0.05),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还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血小板(PL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化酶时间(APT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红蛋白(HGB)、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止血有效率[97.92%(47/48)]显著高于对照组[85.42%(41/48)](P0.05),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实施"U"字缝合止血法可快速止血,且操作简单,确保降低出血量,降低对患者的损害,保证产妇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38.
目的:评估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治疗不同程度肩袖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02月-2014年05月40例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根据Gerber分型,其中中、小型肩袖损伤20例为一组(以下简称A组),大的、巨大肩袖损伤20例为一组(以下简称B组)。其中A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7-77岁(平均年龄51岁),右侧15例,左侧5例;B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7岁),右侧18例,左侧2例。两组手术均采用金属缝合锚单排缝合技术进行肩袖修补,并采用ASES、Constant-Murley以及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术前术后功能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7.3个月)。通过术后肩关节活动度、三种肩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项评分优良率占为95%,B组优良率占85%。术后患者两组肩关节肿痛症状均明显好转,运动及生活功能恢复正常,肩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A组较B组相比,有比较好的手术预期效果,且各项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缝合锚固件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和适应性,固定可靠,具有高强度的优点,以获得稳定的早期固定。对于不同程度肩袖损伤,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等优势,配合重建后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能够恢复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但中小型肩袖撕裂的术后效果比较大的、巨大的肩袖撕裂好。  相似文献   
39.
本文系统描述了产自泽当金鲁乡鲁巴垂附近5块硅质岩样品中保存较好的放射虫化石,共20属26种(含未定种),包括Becus triangulocentrum Dumitrica,Cecrops septemporatus(Parona),Cryptamphorella conara(Foreman),Dicerosaturnalis dicranacanthos(Squinabol),Eucyrtidiellum pyramis(Aita),Hiscocapsa verbeeki(Tan),H.uterculus(Parona),Holocryptocanium barbui Dumitrica,Praeconosphaera sphaeroconus(Rüst)和Tethysetta boesii(Parona)等重要分子。通过与西特提斯地区放射虫化石带的对比,可确定这些放射虫化石组合相当于UAZone 13—UAZone 22带,其时代为晚侏罗世提塘晚期—早白垩世阿普特期。有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蛇绿岩体中的放射虫化石目前只有零星的报道,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所发现的放射虫化石组合可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泽当蛇绿岩体的时限提供重要的时代依据。  相似文献   
40.
医用几丁糖预防下腹部纵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应用医用几丁糖涂布皮下脂肪层对减少下腹部手术纵切口术后因脂肪液化而非感染性部分裂开的效果。方法:对皮下脂肪组织厚达4cm以上的切口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应用“几丁糖”于皮下脂肪层涂布后作连续缝合切口;对照组50例,切口不予涂布几丁糖,而作连续缝合,结果:观察组切口一期愈合98.2%显著高于对照组82%(P<0.01)脂肪液化1.79%显著低于对照组18%(P<0.1)术后平均日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脂肪组织厚达4cm以上的切口,应用医用几丁糖涂布脂肪层3后连续缝合对预防下腹手术纵切口脂肪液化及裂开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